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0786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脑干外形,脑神经-文档资料.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脑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1400克。一般可分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胚胎前期,神经管前部演化为前脑,中脑和菱脑。其中前脑分化为端脑和间脑,中脑变化较小,菱脑分化为后脑和末脑。后脑又衍化为脑桥和小脑,末脑成为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随着脑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就在脑各部内形成脑室系统。,脑干,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与延髓卧贴于枕骨斜坡上,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是大脑、小脑与脊髓间联系的干道,第对脑神经自上向下依次与脑干相连,脑干还有心血

2、管中枢、呼吸中枢等。,第一节 脑干的外形 一、延髓、脑桥及中脑的外形 脑干从下至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在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称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与脊髓中央管相连续。,1延髓的外形 延髓形似切尖端的倒置圆锥体,长约2.5cm,其下界在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相连。上界与脑桥相连,前为延髓脑桥沟,后为髓纹。 在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纵形隆起,称为锥体,锥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前正中裂处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橄榄,其深面有下橄榄核,舌下神经在锥体与橄榄之间的前外侧沟出脑。侧面在橄榄后沟内由上向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

3、附脑。,在延髓背侧面:下部内侧为薄束结节,外上为楔束结节。 在楔束结节与橄榄之间有一不甚明显的纵行隆起,称灰小结节或称三叉结节,其深面有三叉神经脊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 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一稍隆起,称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主要由脊髓和延髓的纤维束组成。,2. 脑桥的外形 脑桥腹侧面,正中有一纵沟称基底沟(基底动脉),腹侧面隆起膨大的部分称基底部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及脑桥核组成。向外逐渐缩窄,移行为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基底部与小脑中脚相交处有较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和较小的三叉神经运动根附脑,脑桥与延髓交界处称延髓脑桥沟,由内向外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附脑。,菱脑峡:指脑桥上端与中脑移行的

4、缩窄部分。包括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前(上)髓帆和丘系三角。 丘系三角:是由小脑上脚外侧缘、下丘臂和中脑外侧沟所围成的小三角区。其深面有外侧丘系通过。 第四脑室:形似帐蓬,顶朝向小脑,底呈菱形。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向上连中脑水管,向下与脊髓中央管相接。 菱形窝由延髓上部和脑桥背部共同构成。窝底室管膜下有薄层灰质,与延髓中央管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相连续。,窝的上外侧界:小脑上脚;下外侧界:薄、楔结节和小脑下脚;上、下外侧界相交处为外侧角,延伸到小脑下脚背侧续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顶(上)前部由前髓帆(又称上髓帆)和小脑上脚,(下)后部由后髓帆(又称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组成。前(上)、后

5、(下)髓帆都是一薄的白质层,都进入小脑,第四脑室脉络组织附于下髓帆和菱形窝下角之间。脉络组织由软脑膜和室管膜共同构成。软脑膜上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顶推室管膜突向室,腔构成呈M型的第四脑室脉络丛(能产生脑脊髓液),若撕去脉络组织,留下窝下部两侧缘的膜痕称第四脑室带(renia of fourth ventricle),而遗留在两侧薄束结节之间的三角形薄膜称为闩(obex),是生理学上作为延髓呼吸中枢的表面标志,也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标志。 fourth ventricle借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一个正中孔:菱形窝下角尖部的正上方小脑延髓池,两个外侧孔:由外侧隐窝尖端通脑桥小脑脚。,菱形窝:以髓纹为

6、界,上为脑桥,下为延髓。底的正中有一纵贯菱形窝全长的正中沟,两侧为平行的界沟,两者之间称内侧隆起,内侧隆起在髓纹以上有一圆丘称面神经丘(深面有展神经核和面神经内膝)。界沟上外侧,可见一蓝黑色小区,称蓝斑,深面有蓝斑核。内侧隆起在髓纹以下有两个小三角区域,内上方为舌下神经三角,内,隐含舌下神经核,外下方为迷走神经三角,内隐含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下缘的室管膜组织形成一个斜位而增厚的小嵴称分隔索,菱形窝下外缘与迷走神经三角的狭区,称最后区(area postrema),此区血管丰富、有神经胶质及少量神经元,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界沟外侧部三角形的区域称前庭区,深为前庭神经核,前庭区外侧角上一小隆起

7、称听小结节,内隐蜗神经后核。菱形窝的下端尖削,类似笔尖,故名写翮(he)。,3. 中脑外形 中脑腹侧上接间脑的视束,下与脑桥的上缘相连,两侧粗大的隆起称大脑脚,其间凹窝称脚间窝,窝底的灰质称后穿质,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外侧出脑。背侧为四叠体,又称中脑顶,盖,由上、下两对小圆形隆起,即上丘和下丘构成。上丘借上丘臂与外侧膝状体相连,下丘借下丘臂与内侧膝状体相连,下丘臂下方即丘系三角。中脑内腔为中脑水管,其上通第三脑室,下与第四脑室相连通。,脑神经,是周围神经部分,它将脑与各部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脑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

8、十二全。,脑神经的纤维成份较脊神经复杂,含有七种纤维成份: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口,鼻大部分粘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外胚层衍化来的特殊感觉器官和前庭蜗器。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眼球外肌,舌肌等横纹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脑神经虽然总体上包括七种纤维成分,但就每一对脑神经而言,所包含的纤维成分种类多少不同,因此,脑神经并不象每对脊神经一样都是混合性的,而是分成仅含感觉纤维的感觉神经,仅含运动纤维的运动神经以及二者都有的

9、混合性神经。,嗅神经,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以上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而成,包括20多条嗅丝,嗅神经穿过筛孔进入颅前窝,进入嗅球传导嗅觉。,视神经,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后穿过巩膜筛板而构成视神经。向后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动眼神经,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含有一般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两种纤维分别起于动眼神经核和动眼神经副核。两种纤维合并成动眼神经后,自中脑脚间窝出脑,经眶上裂入眶,立即分成上下两支。上支细小,分布于上睑提肌和上直肌;下支粗大,分布于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动眼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

10、维由下斜肌支单独以小支分出,称睫状神经短根,进入视神经后外侧的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睫状神经节为扁平椭圆形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它接受3种根:副交感根,交感根,感觉根,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起于中脑下丘平面对侧的滑车神经核,自中脑下丘下方出脑,是脑神经中最细者,自脑发出后,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进入并支配上斜肌。,展神经,展神经是躯体运动神经,起于脑桥被盖部的展神经核,自延髓脑桥沟出脑,穿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外直肌。,前庭蜗神经,前庭蜗神经是特殊感觉性脑神经。含有传导平

11、衡觉和传导听觉的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前庭神经 传导平衡觉。其双极神经元胞体在内耳道底聚集成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穿内耳道底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经内耳门入颅,经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入脑,终于前庭神经核群和小脑等部。,蜗神经 传导听觉。其双极神经元胞体在内耳部耳蜗的蜗轴内,聚集成蜗神经节(螺旋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中枢突集成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经延髓脑桥沟入脑,终于附近的蜗神经核。,副神经,副神经是运动性脑神经,由脑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脑根起于延髓的疑核,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自橄榄后沟下部,迷走神经根丝

12、下方出脑后,与副神经的脊髓根同行,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此后加入迷走神经内,随其分支支配咽喉部肌。脊髓根起于脊髓的副神经核,自前后根之间出脊髓后,在椎管内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再与脑根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此后又与脑根分开,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由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组成。起于延髓的舌下神经核,自延髓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是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其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中段的三叉神经运动核,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下内侧,最后进入

13、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中,经卵圆孔出颅,随下颌神经分布于咀嚼肌等。,三叉神经内以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为主,这些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半月节)内,该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三叉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集中构成了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诸感觉核,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的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眼神经 含躯体感觉纤维,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眶,眼球,泪腺,结膜,硬脑膜,部分鼻粘膜,额顶部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眼神经的分支如下: 额神经

14、是较粗大的一支,分2-3支,其中经眶上切迹伴同名血管穿出者,称眶上神经,经滑车上方出眶称滑车上神经。,泪腺神经 分布于上睑,外眦部皮肤。此神经与上颌神经的分支颧神经有交通,由此导入副交感纤维控制泪腺的分泌。 鼻睫神经 发出滑车下神经分布于鼻背,眼睑皮肤及泪囊。另还发出分支分布于筛窦,鼻腔粘膜及硬脑膜,角膜,睫状体,虹膜等。,上颌神经 含躯体感觉纤维,自圆孔出颅,经眶下裂入眶延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口腔和鼻腔粘膜,硬脑膜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其分支如下: 眶下神经 为上颌神经主干的终末支,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分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颧神经 较细小,分布于

15、颧,颞部皮肤。颧神经还借交通支将来源于面神经的副交感节后纤维导入泪腺神经控制泪腺的分泌。 上牙槽神经 分为后,中,前三支。3支在上颌骨内相互吻合形成上牙槽神经丛,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及上颌窦粘膜。,翼腭神经 为2-3条细小神经,向下连与翼腭神经 节,穿过节后分布于腭,鼻腔的粘膜及腭扁桃体,传导这些区域的感觉冲动。,下颌神经 是三叉神经3大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既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又含特殊躯体运动纤维的混合性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在翼外肌深面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细小,除发肌支分布于咀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外,还发出一支颊神经。后干粗大,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的粘膜,耳颞区和

16、口裂以下的皮肤,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分支有:,耳颞神经 颊神经 舌神经 在舌神经的行程中有面神经的鼓索加入,将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纤维导入舌神经,接受舌前2/3的味觉。副交感纤维还控制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下牙槽神经 穿下颌孔入下颌管,在管内组成下牙丛,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神经,面神经,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份:(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 (4)一般躯体感觉纤

17、维 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面神经自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鼓索 在面神经出茎乳孔上方约6mm处发出,向前上行进入鼓室,继而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并入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中。 岩大神经 含有副交感的分泌纤维,自膝神经节处发出,至翼腭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 镫骨肌神经,颅外分支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舌咽神经,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5种纤维成分:(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内换元后分布于腮腺,支配腮腺的分泌 (3)一般内脏感觉

18、纤维 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下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粘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也位于舌咽神经下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耳后的皮肤。,舌咽神经的分支如下: 舌支 分布于舌后1/3粘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 咽支 分布于咽壁,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交织成丛,由丛发分支分布于咽壁及咽粘膜。 鼓室神经 与交感神经在鼓室内形成鼓室丛。其终支为岩小神经,到达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走行,分布于腮腺。 颈动脉窦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

19、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1)副交感纤维 起于迷走神经背核,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颈,胸,腹部多种器官,并在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控制这些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于疑核,分布于咽喉肌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胞体位于下神经节,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硬脑膜,耳廓外耳道皮肤,传导一般感觉,迷走神经自橄榄后沟的中部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下行于颈动脉鞘内,下行至颈根部,由此向下,左,右迷走神经的行程略有不同。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经左肺根的

20、后下方行至食管前面分成许多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行于食管下段集中延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越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发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继而下行构成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一)颈部的分支 喉上神经 起于下神经节处,在舌骨大角水平分为内,外支。 颈心支 参与心丛的组成。上支有一支称减压神经或主动脉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耳支 分布于耳廓后面和外耳道的皮肤。,咽支 参与构成咽丛。 脑膜支 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 (二)胸部的分支 喉返神经 支气管支和食管支 参与构成肺丛和食管丛。,(三)腹部的分支 胃前支 发自于

21、迷走前干,沿胃小弯向右,发出4-6个小支,分布于胃前壁,其终支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 肝支 参与构成肝丛。 胃后支 发自于迷走后干,沿胃小弯后面行走,分布于胃后壁。,腹腔支 为迷走后干的终支,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分布于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腹部消化管。,混合性脑神经 1、三叉神经(N): 含躯体感觉及躯体运动两种纤维,组成粗大的感觉根及细小的运动根。 行程、分支分布: 离脑后不久即分为三支: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1)眼神经:含躯体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节眼神经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眼眶分为三支: 鼻睫神经: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斜向内侧 鼻背、泪囊、眼球壁等。 额

22、神经:眶上神经眶上切迹出眶上睑及额顶皮肤。 泪腺神经:外直肌上方泪腺、结膜等。,(2)上颌神经:含躯体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圆孔翼腭窝分为数支: 眶下神经:眶下裂 眶下沟眶下孔 上牙槽神经:上颌窦及上颌后部牙及牙龈。 翼腭神经:翼腭神经节鼻、腭、咽部粘膜及腭扁桃体。,睑、外鼻、上唇皮肤,上牙槽神经前、中支,上颌前部牙及牙龈,(3)下颌神经: 含躯体感觉及躯体运动纤维 三叉神经节卵圆孔颞下窝分支: 咀嚼肌支:咀嚼肌 耳颞神经:两根夹持脑膜中动脉穿腮腺腮腺、耳屏、颞区皮肤等。,颊神经:穿颊肌颊部皮肤、粘膜。 下牙槽神经:下颌孔下颌管颏孔 舌神经: 下颌下腺上方舌舌前2/3粘膜,下唇、皮肢、粘膜

23、,下颌牙及牙龈,舌神经在颞下窝内有面神经的鼓索支并入其内并随其分布。在下颌下腺上方与下颌下神经节相连。,(4)三叉神经各 支分布区:,(5)损伤表现:,2、面神经(N):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面神经面肌 内脏运动纤维: 上泌涎核面神经泪腺、 下颌下腺、舌下腺等。 内脏感觉纤维: 传导舌前2/3味觉。,行程: 延髓脑桥沟外侧出脑内耳门内耳道底面神经管茎乳孔腮腺分支,分支: (1)面肌支: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2)鼓索:面神经管内发出出鼓室颞下窝舌神经舌前2/3味蕾(内脏感觉纤维) 下颌下神经节换元下颌下腺、舌下腺(内脏运动纤维),(3)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

24、泪腺、口、鼻腔腺体 (4)镫骨肌神经:镫骨肌 损伤表现:,3、舌咽神经(N):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茎突咽肌 躯体感觉纤维上神经节耳后皮肤 内脏运动纤维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内脏感觉纤维下神经节舌后1/3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行程: 橄榄后沟上方出脑颈静脉孔舌根,分支: (1)鼓室神经: 发自下神经节,中耳粘膜 (内脏感觉纤维),腮腺 (内脏运动纤维),耳神经节换元,鼓室丛,鼓室,(2)舌支舌后1/3粘膜及味蕾 (3)咽支咽肌、咽粘膜,(4)扁桃体支腭扁桃体、软腭等 (5)颈动脉窦支,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4、迷走神经(N):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疑核 N 咽喉肌 躯体感觉纤维:

25、上神经节外耳道后壁、耳廓皮肤 内脏运动纤维:换元颈、胸、腹部脏器平滑肌、心肌、腺体 内脏感觉纤维:下神经节颈、胸、腹部脏器 行程: 橄榄后沟中部出脑颈静脉孔颈动脉鞘内下行胸廓上口入胸腔左迷走神经、右迷走神经,分支: (1)喉上神经:,声门裂以上喉粘膜,环甲肌,颈内动脉内侧,内支,外支,发自下神经节,(2)喉返神经: 右侧:右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 颈部喉下神经 左侧: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 颈部喉下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下喉粘膜及除环甲肌外的喉肌。 损伤表现:,(3)支气管、食管支、胸心支: 肺丛、食管丛、心丛 (4)胃前支及肝支 (5)胃后支及腹腔支,(一)脑神经核在脑干内

26、的排列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管发展演变而来,管的侧壁发展较快,其腹侧部分称为基板,背侧部分为翼板。在脊髓与感觉神经相连的后角细胞来自背侧翼板,而发出运动神经的前,角细胞来自腹侧基板,翼板与基板之间以界沟为界。在延髓上部与脑桥神经管的侧壁,以底板为纵轴像翻书一样,向两侧敞开,变成第四脑室底,即菱形窝,此时,基板与翼板的关系由脊髓的腹(前)背(后)关系变成内、外关系。,基板在内侧靠正中沟,翼板在外侧,两者以其沟为界。基板发生的细胞演化成脑神经运动性核团,相当于脊髓的,前角(柱)和侧角(柱),翼板的细胞演化成脑神经感觉性核团,位于界沟外侧,相当于脊髓后角(柱)。此外,由于鳃弓演化及头面部特殊感觉器的

27、出现(味觉、位听觉)在脑干内出现了与这些结构有关的核团。因此,脑神经核按性质可分为七种:,1.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 2.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咽喉肌等。,4.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传入)。5.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传入)。 6.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的感觉纤维(传入)。 7.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传入)。 但一般内脏感觉与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传入纤维均止于孤束

28、核,故脑干内实际上只有六种不同性质的机能核柱。,(二)脑干内构简介 1. 延髓下部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但向上逐渐复杂,其复杂的主要表现为: (1) 出现两个交叉,即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它们把延髓下部灰质的前、后角分成了几段。 (2) 随着薄、楔束的终止和内侧丘系交叉的形成,后索变得已不复存在,于是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3) 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后,中央管周围的灰质铺贴于室底成为室底灰质,并形成脑神经核团。 (4) 下橄榄核的出现和小脑下脚的形成。 因此,延髓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在通过锥体交叉内侧丘系交叉,橄榄中部和橄榄上部四个水平横断切面上加以识别,2. 脑桥的内部结构简介 横切面上分为

29、两个部分,背侧部较小的部分称被盖部,是延髓背侧部的直接延续,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腹侧部较大称脑桥基底部,在种系发生上较新,是大脑和小脑建立联系后出现的,只见于哺乳类动物,人类这部分比较发达,被盖部和基底部以横行纤维斜方体前缘为界。 脑桥被盖部除自延髓上行的纤维束外,主要含包括对脑神经的有关核团,以及与这些核团连续纤维束和神经根。 被盖部的纤维大多为过路纤维。,脑桥基底部:上方与中脑的大脑脚相连,下方续于延髓锥体,主要含纵、横两个系统的纤维,以及散在于这些纤维间的许多大小不等的核团称脑桥核。 纵行纤维:锥体束(后述)、皮质脑桥束(包括额、顶、枕、颞桥束)止于脑桥核。 横行纤维:是由脑桥发出的纤

30、维,称脑桥小脑束,组成小脑中脚,横行至对侧入小脑止于小脑半球新皮质。 因此,脑桥基底实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通路上的一个中继站。,3. 中脑的内部结构 横切面上可分为三部分: 中脑水管中脑顶盖包括上、下 丘及顶盖前区。 围绕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称中 央灰质。 被盖:是脑桥被盖部的延 续。 黑质(nigra) 脚底:其中间3/5为锥体束,大脑脚,中脑水管,(三)脑干内有关的脑神经机能核柱 1. 躯体运动机能核柱 延髓 1) 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nucleus of hypoglossal nerve) (1)位置:中线两侧,舌下神经三角深面,由大型运动细胞组成。,

31、(2)性质:躯体运动性。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沿内侧丘系的外侧前行于橄榄和锥体之间出脑,支配舌内、外肌;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4)损伤表现:舌下神经损伤(包括舌下神经核)伤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伤侧。,脑桥 2)展神经核(abducens nucleus)(nucleus of abducent nerve) (1)位置:面神经丘深面,由大型运动细胞组成。 (2)性质:躯体运动性。 此核还含有一种核间神经元,投射至对侧的支配动眼神经内,直肌亚核,使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内直肌在眼球水平方向 上能够作同向协调运动。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构成对脑神经,在锥体外侧和脑桥下缘之间出脑,

32、支配外直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4)损伤表现:外展神经受损,外直肌瘫痪,伤侧眼球不能外展,由于内直肌失去了拮抗,于是眼内斜视。此核损伤除出现患侧外直肌麻痹,也使对侧内直肌在向患侧水平凝视时不能收缩,以致双眼向患侧的侧向凝视麻痹。,中脑 3)滑车神经核(nucleus of trochlear nerve)(nucleus nervi trochearis) (1)位置:在下丘脑阶段嵌于内侧纵束的背面。 (2)性质:躯体运动性。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围绕中央灰质行向背侧再转向尾侧于前髓帆中左右交叉,出脑构成对脑神经,支配上斜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 (4)损伤表现:单纯损伤不明显。

33、,4)动眼神经核(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1)位置:在上丘阶段,位于左、右内侧纵束形成的“V”形凹槽内,可分为成对的外侧核和单一的正中核(又称中央尾侧核)。 (2)性质:躯体运动性。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向腹,侧穿经红核,在大脑脚内侧出脑,构成对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除上斜肌、外直肌以外的眼外肌和提上睑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通过网构的中间神经元中继后,终于动眼神经核;上丘来的纤维在中介核和达克谢维奇核中继后终于动眼神经核,完成反射性控制眼球运动;接受前庭神经核上行纤维,经内侧纵束终于管理眼球外肌的运动核和脊髓颈段的前角细胞,完成眼球与头部协调运

34、动。其中正中核(perlialis)发出纤维至眼的内直肌主管眼球会聚运动。 (4)损伤表现:眼外斜视、上睑下垂。,2.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 脊髓、延髓 1)副神经核(nucleus of accessory nerve) (1)位置:位于锥体交叉至4、5颈髓节段的前角外侧区。 (2)性质:特殊内脏运动性。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经颈脊神经前、后根之间离开脊髓,逐渐合成一干,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而后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 (4)损伤表现:一侧损伤头向对侧屈,面向同侧仰。,2)疑核(nucleus ambiguus) (1) 位置:舌下神经核前外侧的网状

35、结构内,从髓纹向下延伸到内侧 丘系交叉高度,由大型细胞构成。 (2) 性质:特殊内脏运动性。 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分别参与构成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颅根。 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软 腭(除腭帆张肌以外) 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食 管上部的骨骼肌。 副神经颅根:加入支配咽喉 肌等。 接受纤维:双侧皮质核束纤维;。,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的纤维,以完成对口、咽和呼吸道粘膜刺激引起的咳嗽、呕吐和咽喉反射;还接受网状结构束的纤维,脑桥 3)面神经核(hucleus nervifacialis) (1) 位置:紧靠上橄榄核的背外侧,有一成团的大型运动细胞群组成。 (2) 性质:特殊内脏运 (3)

36、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参与构成面神经。此核发出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根,先向背内绕过展神经核(构成面神经内,膝)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出脑,支配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面神经核可分为若干细胞群,每群细胞支配特定的面肌。,接受纤维:一般以眼裂为界。支配眼裂以上的面上部肌的细胞群,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而支配眼裂以下的面下部肌的细胞群,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因此,当一侧皮质核束损伤,只有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瘫痪,这可与面神经周围性损伤表现不同(面神经周围性损伤,同侧面肌全瘫,额肌麻庳造成患者不能皱眉)。此核还接受三叉神经及三叉神经脊束核、上橄榄核和顶盖等处来的纤维,是三叉面肌反射,以及

37、视、听面肌反射的基础。苍白球、背侧丘脑和黑质等处的锥体外系来的纤维直接或间接经网状结构中继后,止于面神经核,执行面部不随意的表情动作(皮笑肉不笑)。,4)三叉神经运动核(nucleus motoriuc nervitrgeminalis) (1)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内侧,网状结构的背外侧,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内侧。 (2)性质:特殊内脏运动性。 (3)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向腹外侧出脑后加入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咬、颞、翼内、,外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和鼓膜张肌。 接受纤维:双侧皮质核束纤维。三叉神经中脑核的侧支可终于此核,完成由两个神经元组成的下颌反射。此外还接受三叉神经感觉核

38、和其他脑神经的2级感觉纤维,完成面浅部、舌和口腔粘膜等刺激所引起的咀嚼反射活动。,3. 一般内脏运动核柱 延髓 1)迷走神经背核(nucleus vagus nervi) (1) 位置: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三角深面、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 (2) 性质:一般内脏运动性。,(3)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参与构成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在下橄榄核的背侧出脑,控制颈、胸、腹腔大部分脏器,但要经器官旁神经节或器官内神经节换元后纤维才到达效应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器官和盆腔脏器由盆内脏神经支配)。调节心率、呼吸及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和腺体分泌。 接受纤维:下行纤维(包括额叶、下丘脑、网状结构

39、等来的纤维)。有关感觉核团来的纤维,如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前庭神经内侧核,完成相应的反射,如当前庭器官受到强烈刺激时,可引起呕吐反射。,2)下泌涎核(nucleus sulivatoris caudalis)(or inferior) (1) 位置:位于延髓橄榄上部,散在于延髓网状结构内。 (2) 性质:一般内脏运动性。 (3)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岩小神经耳神经节 腮腺分泌。接受纤维:下行纤维,同迷走背核。有关感觉核来的纤维完成有关反射。,脑桥 3)上泌涎核(nucleus salivatorius cranialis)(or superior) (1) 位置:位于脑桥下部,网

40、状结构的外侧部。 (2) 性质:一般内脏运动性。 (3) 纤维联系:发出轴突加入面神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 泪腺、鼻、腭粘膜的腺体;鼓索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接受纤维:下行纤维(同迷走背核);有关感觉性核团,如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是泪腺分泌和泌涎反射弧的一部分(眼吹进沙子会引起泪腺分泌)。,中脑 4)动眼神经副核(nucleus oculomotorius accessorius) (Edinger- Westphal核) 简称EW核。 (1) 位置:动眼神经核上部的背内侧。 (2) 性质:一般内脏运动性。(3)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构成副交感节前纤维睫状神

41、经节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接受纤维:顶盖前区来的纤维(双侧),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称直接对光反射,另一侧称间接对光反射。光射刺激一侧视网膜视神经通过视交叉视束上丘臂双侧顶盖前区双侧EW核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4. 内脏感觉核柱(包括特殊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孤束核(nucleus solitarius) (1) 位置:迷走神经背核外侧,界沟外侧。该核上端达脑桥下部,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2) 性质:头端特殊内脏感觉(味觉),中、下部一般内脏感觉。 (3) 纤维联系:接受、三对脑神经的味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42、这些神经节的中枢突入脑后,在迷走神经背核的外侧形成园柱形的神经束称孤束,以后再止于包围它的周围的孤束核。 发出纤维:一部分上行至间脑大脑皮质(额叶岛盖部和岛叶的皮质);另一部分纤维到脑干和脊髓的运动核完成内脏反射活动;还有一部分到网状结构参与呼吸、循环、呕吐等众多的内脏反射活动。,5. 一般躯体感觉核柱 包括:三叉神经脊束核uncleus spinalis nervi trigemini,又分为颅侧亚核、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uncleus pontinus nervi trigemini 三叉神经中脑核uncleus mesencephalicus nervi trigemini (1)位置: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延髓孤束核腹外侧,上达三叉神经脑桥核,下与脊髓胶状质相连(-层)。三叉神经脑桥核(又称感觉主核)位于脑桥中部被盖的背外侧,下接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位于第四脑室中部的外侧缘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也有少量双极和多极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