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0965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本10章神经-精选文档.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2、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即通常所指的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组成通常所说的神经。,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 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顺向:轴浆从胞体流向轴突末梢 逆向:轴浆由轴突末梢流向胞体,4、神经营养作用,末梢经常释放一些物质,改变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对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施加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性效应。,( 二)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少突和小胶质细胞) 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脑瘤) 免疫应

2、答(星形)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少突)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 稳定细胞外K浓度(星形) 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二、突触传递 1、经典突触: 突触构成:前膜、间隙、后膜 突触分类:轴树式、轴体式、 轴轴式 突触传递:电化学电过程 信号在突触后膜引起的反应: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IPSP ),兴奋性递质,Na+、K,尤其N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递质,C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1)

3、习惯化、2)敏感化(p/281) 3)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记忆产生的机制之一,(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1)细胞外Ca 2)递质重摄取与分解, 3)受体 (7)突触的可塑性,3、电突触传递,(二)神经 递质与受体,1、乙酰胆碱,胆碱能受体:,M型: 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细胞膜上 阿托品 N型,N1:交感、副交感神经节上 六烃季胺 N2:肌细胞膜上 十烃季胺,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2受体,1受体,(二)受体 (rec

4、eptor) P/284 通道型受体:快 第二信使受体:慢,三、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reflex) 定义: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聚合,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五)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P/292,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六)中枢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概述: 感觉产生过程: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感受器 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 神经

5、冲动 一定的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 分析综合而产生相应的感觉,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e system),(一)感觉的传入通路 感觉的投射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二)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二、中枢对内脏的感觉分析内脏痛觉,1、缓慢、持久、定位不明确; 2、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缺血、炎症刺激敏感; 3、内脏痛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可能是因为传入通路与引起恶心、呕吐及其他自主神经效应的通路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4、可伴有牵涉痛 P/300。,牵涉痛发生的机制 (皮节法则),(二)运

6、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p/303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进入无反应状态。 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等。 产生原因: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 证据:二次离断 可恢复:部分;时间快慢,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2

7、、脊髓对姿势调节-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p/305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位相性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辅助诊断: 减弱或消失表示通路障碍; 亢进代表高位中枢受损 2)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意义:维持机体的直立,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肌紧张亢进,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现象。,(二)脑干对运动的调节 p/306,(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结构:

8、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为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最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其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机制:黑质多巴胺系统受损,导致纹状体乙酰胆碱 系统亢进 治疗:左旋多巴,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 舞蹈病(亨氏舞蹈症)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 机制:纹状体功能减退,导致黑质多巴胺功能亢进 治疗:利血平耗竭多巴胺,(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维持姿势(躯体

9、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小脑解剖结构和功能分区: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又称古小脑。作用:平衡 脊髓小脑:皮层中间区和内侧区,又称旧小脑。作用肌紧张和协调 皮层小脑:皮层外侧区,又称新小脑。作用肌紧张和运动计划 小脑疾病: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各级中枢在运动活动中的具体关系(略),第四节 下丘脑对内脏功能的调节(p/318),体温调节 水平衡调节 对内分泌功能调节 生物节律控制 其他:摄食行为、情绪和本能反应,一、脑电图(EEG) : 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这种电活动能在头皮上被记录到。 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10、辅助诊断癫痫、肿瘤等,第五节 脑电图、睡眠、觉醒,二、觉醒与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 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有关,其递质系统可能是乙酰胆碱。 睡眠的发生 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抑制系统的作用有关,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有关。 慢波睡眠:生长素分泌增多,促生长和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学习记忆和促精力恢复。特征做梦,是一种更深度的睡眠。,睡眠是一个主动过程,一、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 经活动过程。 记忆:则是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

11、能,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 2.联合型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式条件反射,记忆的过程,刺激,感觉性记忆 持续时间: 1s,第一级记忆 持续时间: 数s,第二级记忆 持续时间: 数分数年,第三级记忆 持续时间: 永久(?),遗忘 消退和熄灭,遗忘 新的信息代替旧的,遗忘 前活动型和 后活动性干扰,可能不遗忘,“信息流的中断”的中断 (由于顺行性遗忘症),短时性记忆,长时性记忆,遗忘,记忆障碍,顺行性遗忘症-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机制:可能是由于信息不能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 逆行性遗忘症-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 机制:可能是第二级记忆发生了紊乱,而第三级记忆却未受影响,神经机制?,顺行性遗忘症: 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机制:可能是由于信息不能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 逆行性遗忘症: 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 机制:可能是第二级记忆发生了紊乱,而第三级记忆却未受影响,summary: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 兴奋在中枢的传递特征 主要递质与受体 中枢抑制 特异、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 牵张反射与肌紧张 内脏痛与牵涉痛 下丘脑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