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694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颈关节》-PPT文档.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颈椎,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椎,颈椎,指颈椎骨,英文名为:cervical vertebra。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纳其中。颈椎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颈椎主要椎体,第一节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

2、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其后(内)面中部有关节面与第二颈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前面中部有前结节,是两侧颈长肌的附着处。后弓较长,其后方有一结节而无棘突;此后结节突向上、后方,是两侧头小直肌的附着处。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部各有一沟,称椎动脉沟;椎动脉上行出横突孔,绕过侧块,跨过此沟,再穿通环枕后膜,经枕骨大孔而进入颅腔。侧块上方有椭圆形凹陷的关节面,朝向内、前、上方,与枕骨髁构成寰枕关节;侧块下方有较平坦的关节面,朝向前、下、稍内方,与第二颈椎的上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侧块的外方有横突,能作为寰椎旋转运动的支点,比其他颈椎的横突既长且大。,第二节的特点 颈椎图示 第二

3、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齿突根部的后方,有寰横韧带,但此韧带较细小;齿突前面有一关节面与寰椎前弓构成寰齿关节。上关节面位于椎体和椎根连结处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块上,朝向上、后、稍外方,与寰椎的下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第二颈脊神经位于该关节的后方,与下位颈脊神经和椎间关节的位置关系不同。枢椎的椎板较厚,其棘突较其下位者长而粗大,在X线相上看到上部颈椎有最大棘突者即为第二颈椎。枢椎的横突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个明显的后结节。 第七节的特点 第七颈椎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由于其棘突很长,末端不分叉而呈结节

4、状,隆突于皮下,而被称为隆椎,它随着颈部的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我们在低头时看到和摸到颈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颈椎,这是第七颈椎的生理特点。,颈椎的连接,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 ,椎间盘。即追歼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颈椎间盘特点 颈椎间盘特点 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椎体的透明软骨板所组成,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

5、下纤维均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球样体。不论外力从上下来,还是从左右来,它的体积均不变,压力则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面。,活动范围,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因此,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 在医学上,关节活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测定。测量时颈部自然伸直,下颔内收。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分别为45颈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过度前屈受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和颈后肌群限制;过度后伸则受前纵韧带和颈前肌群的约

6、束。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颈椎完成。左右侧屈各为45,主要依靠对侧的关节囊及韧带限制过度侧屈,侧屈主要由中段颈椎完成。左右旋转各为75,主要由寰枢关节来完成。环转运动则是上述活动的连贯作用来完成。点头动作发生在寰枕关节;摇头动作发生在寰枢关节。颈椎的活动度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职业、锻炼情况有关。一般随年龄增长,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椎疾病,C1-4前支,颈丛,(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二)颈丛的分支:,1.枕小神经 (C2) 2.耳大神经 (C2C3) 3.颈横神经 (C2

7、C3) (颈皮神经) 4.锁骨上神经 (C3C4) 5.膈神经 (C3C5),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C5-8 T1前支,臂丛,(一)臂丛的组成和位置:,(二)臂丛的分支,1. 胸长神经 (C5C7) 前锯肌 翼状肩 2. 胸背神经 (C6C8) 背阔肌 3. 腋神经 (C5C6) 4. 肌皮神经 (C5C7) 5. 正中神经 (C6T1) 6. 尺神经 (C8,T) 7. 桡神经 (C5T),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C5,C6,C7,C8,T1,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胸长神

8、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椎疾病,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3、脊髓型颈椎病 4、椎动脉型颈椎病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6、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部肌肉,颈型颈椎病,本病大多由于风寒、潮湿、枕头不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突间关节及肌肉、韧带等劳损所致。有时外伤也起重要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导致颈肌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颈椎

9、生理曲线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此类改变刺激了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外伤、姿势不当、慢性劳损、年龄因素、精神因素) 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2、肩部症状: 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3、背部症状: 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背部有疼痛

10、点,按压明显;劳累和受寒背部不适症状加重 4、头部症状: 常在劳累后感觉半边头部或者整个头部发紧,头痛,休息或者后好转。,颈椎疾病,神经根性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单纯性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甚至可无特殊发现。,临床表现为:肩颈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散痛、麻木、无力。,神经根性颈椎病 发病原因,神经根局部的刺激 和压迫因素,颈椎因为退行性病理变化,在病程较长时,病人的颈椎容易引起颈椎骨质增生,而转变为神经根病变的因素之一,在椎间孔

11、部Luschka关节或关节突部骨质神经根硬膜袖部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病变。神经根可呈扭曲变形,为引起神经根性颈椎病的重要因素。,患椎移位,因为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劳损,常可促使一部分颈椎失去其稳定性。颈、肩部肌肉部组织损伤,导致双侧软组织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颈椎发生移侠,临床上常见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因而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症状。,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颈神经根动脉是一根营养动脉,可以因为Luschka关节产生肌赘或患椎的旋转和后移,而使椎间孔横径变小,使其神经根前面的前根动脉受压,这样,

12、因为神经根的缺血性病变而出现症状。,颈部前斜角肌痉挛,前斜角肌收缩时,位于前、中斜角甩间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脉受压,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症状,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感,上肢皮温较低,并因为肌肉的痉挛而颈部活动受限。,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而形成的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颈部肌肉,定位诊断,1、颈3神经根:由于颈3神经根后根神经节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颈3钩突和上关节突压迫,而颈23椎间盘突出则不易对神经根形成压迫。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廓、眼及颞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可有烧灼、麻木感。体检有时可发现颈后、耳周及下颌部感觉障碍。无明显

13、肌力减退。 2、颈4神经根:常见,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椎后伸可使疼痛加剧。体检时可见上提肩胛力量减弱。 3、颈5神经根:感觉障碍区位于肩部及上臂外侧,相当于肩章所在部位。主诉多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举困难,难以完成穿衣、吃饭、梳头等动作。体检时可发现三角肌肌力减退,其他肌肉如冈下肌、冈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体检时难以发现。肱二头肌反射也可减弱。 4、颈6神经根:常见,仅次于颈7神经根受累。疼痛由颈部沿肱二头肌放射至前臂外侧、手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及指尖。早期即可出现肱二头肌肌力减退及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其他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前锯肌、旋后肌、拇伸肌及桡侧

14、腕伸肌等也可受累。感觉障碍区位于前臂外侧及手背“虎口区”。 5、颈7神经根:最为常见。患者主诉疼痛由颈部沿肩后、肱三头肌放射至前臂后外侧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在早期即可减弱,但常不被注意,偶尔在用力伸肘时方可察觉。有时胸大肌受累并发生萎缩,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及背阔肌等。感觉障碍区位于中指末节。 6、颈8神经根:感觉障碍主要发生于环指及小指尺侧,患者主诉该区麻木感,但很少超过腕部以下部位。疼痛症状常不明显,体检时可发现手内在肌肌力减退。,颈丛神经,检查,(1)触诊 后颈部棘突及软组织检查所见,在对寰椎横突及颈2颈7棘突触诊检查时,可发现患椎多有病理性移位。在寰椎,表现为患椎

15、横突向一侧后方旋转移位,压痛;对侧横突移向前方,局部有空虚感。在颈2颈7,患椎横突向一侧呈旋转和侧方移位,患侧叉沟部骨片压痛;移位侧患部上一颈椎的下关节突隆起,关节囊肿胀、压痛。患侧颈肌紧张,移位对侧下关节突关节有轻度压痛。 寰、枢椎旋转时,从其后弓穿出的枕大神经如受累,寰、枢椎后弓中线外侧2横指部有压痛。一小部位病人并无颈椎关节突关节移位,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病因为颈肩部软组织的炎症性病变,手指触诊检查可发现一些体征: 1.附于颈椎棘突部周围的腱膜剥离,压痛。 2.一侧或多侧颈椎棘突旁回旋肌有砾轧感,压痛。 3.一侧关节突关节囊部肿胀、压痛。 (2)臂丛牵拉试验 检查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扶患者

16、头颈,一手握患者手臂外展,同时两手向相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放射痛,或疼痛加重,即为阳性。 图三 (3)压颈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站患者身后,将患者头颅后伸或侧偏,下压头颅出现颈肩痛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4)上肢腱反射检查 主要检查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反射。支配肱二头肌的主要神经为颈6神经,肱三头肌为颈7神经。在早期病变,这些神经根如受到刺激可呈现腱反射活跃,损害性病变则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5)感觉检查 痛觉改变及肌萎缩根性病变时病人浅部痛觉改变及肌萎缩体征局限于相应的皮节和肌节。多数病人表现为颈肩部及上肢肌肉呈轻度肌力减弱和肌萎缩。,颈肩腕综合症,神经根性颈椎病 治疗方案,如图:手臂上的电

17、极是为了缓解肌肉痉挛(放松作用),颈椎部位的电极是为了消炎、促进组织恢复。,对颈部的超声的作用是消炎、镇痛、促进组织愈合、去除黏连、缓解症状。,通电方法:超声波导子照射问题神经根位置、并在诱发疼痛与麻木的各神经的控制区域内放置自粘电极。,体位:保持颈部前屈、后屈、左右方向的缓慢移动;俯卧位注意不要后屈头部,超声波治疗参数 频率:3MHz DUTY:50% 输出:0.8W/cm2 时间:5分钟 电疗15分钟,高压(HV)与超声波结合治疗,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肩腕综合症 发病原因,锁骨压迫臂丛神经,颈椎 颈丛

18、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 ,7 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1 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还包括了第2 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植物神经是一种复活锻炼.血中去甲肾上腺(NE)是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敏感指标.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具有一定的抑

19、制作用.研究发现疼痛,癌症,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而正常人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的浓度虽有所改变,但差异不显著.可见星状神经节阻滞只抑制增高的交感神经活性,恢复交感迷走的平衡。,颈肩腕综合症 治疗方案,超声从臂丛神经开始,沿神经症状的强表现部位缓慢移动,并抬高手臂,缓慢进行肩关节外旋。超声对臂丛神经有放松的作用。 超声治疗的治疗参数: 频率:3MHz DUTY:50% 高压电20HZ放松颈椎,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颈椎疾病,脊髓型颈椎病

20、,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临床表现为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颤抖,行走困难,继而双侧上肢发麻,握力减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状加重时,可有便秘、排尿困难与尿潴留或尿失禁症状,或卧床不起,也可并发头昏、眼花、吞咽困难,面部出汗异常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疾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交感神

21、经型颈椎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另外,外界的多种诱发因素也可能会加剧该病的发生。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年龄的增长,颈椎发生老化或因颈部软组织慢性积累性劳损,炎症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纤维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 头部症状、眼耳鼻喉部症状、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

22、咽部异物感等。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诊断: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颈椎疾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继发前纵韧带及骨膜下撕裂、出血机化钙化及骨刺形成所致。在临床上相对少见正是因为其少见,因而易被

23、误诊或漏诊。 病理: 此种骨刺体积大小不一以中、小者为多,矢状径多小于5mm。由于椎体前方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富于弹性的食管,缓冲间隙较大因此一般不至于出现症状,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则易引起压迫。 1.骨刺过大 如骨刺过大(作者遇到超过1.5cm者)并超过椎体前间隙及食管本身所承受的缓冲与代偿能力时则可出现食管受压症状。 2.骨刺生成迅速 如因外伤等因素致使椎体前缘骨刺迅速形成,其长度虽较前者为小,但由于该处软组织来不及适应与代偿则致使局部平衡失调而易出现症状。 3.食管异常 临床上可遇到仅有45mm长的骨刺即表现吞咽障碍症状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食管本身可能有炎症存在(或食管周围炎),当然也与患者

24、本人的精神因素食管的活动度及局部反应程度等有直接关系 4.解剖部位特点 症状出现与否及出现早晚程度等与食管的节段有密切关系。在环状软骨(相当于第6颈椎处)与膈膜部的食管较为固定,因此较小的骨刺即可引起症状。 5.体位影响 当颈椎处于仰位时由于食管同时被拉紧因而易使食物通过发生障碍;而屈颈位时食管处于松弛状态,因而易为食物所通过。 临床表现: 1.吞咽障碍 早期主要为吞服硬质食物时有困难感及食后胸骨后的异常感(烧灼刺痛等),渐而影响吞服软食与流质饮食其吞咽障碍的程度可分为:(1)轻度:为早期症状,表现为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2)中度:指可吞服软食或流质饮食者,较多见且来就诊者较多(3)

25、重者:仅可进食水汤但少见。 2.其他颈椎病症状 单纯的食管压迫型颈椎病患者少见,约80%的病例尚伴有脊髓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症状。因此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其他症状,颈椎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病理,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颈椎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颈部肌肉 星状神经节 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肩腕综合症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颈椎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眩晕 最为常见,几乎每个病人都有轻重不一的眩晕感觉,多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时,病人感到头重脚轻,站立不稳,

26、好像自身和周围景物都沿着一定方向旋转;也有的病人感到自身和地面有移动、倾斜及摇摆感。常在头部活动,如头向上仰、突然转头或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或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晕厥或昏迷。有的病人只能向一侧转头,头一向对侧转动就易导致发作,再转向对侧则又可使症状减轻;也有的病人诉说在一边看黑板,一边低头做笔记时发作。总之,头颈部活动和姿势改变诱发或加重眩晕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猝倒 是本型特有的症状。有的在眩晕剧烈或颈部活动时发生,病人可突然感到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这种症状与头部突然活动或姿势改变有关。有人认为是因延髓橄榄体缺血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椎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

27、 头痛 它是一种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种血管性头痛,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日。疼痛呈持续性,往往在晨起、头部活动、乘车颠簸时出现或加重。头痛多位于枕部、枕顶部或颞部,呈跳痛(搏动性痛)、灼痛或胀痛,可向耳后、面部、牙部、枕顶部,甚至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放射。发作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心慌、憋气以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个别病例发作时有面部、硬腭、舌和咽部疼痛、麻木、刺痒或异物感等。因此,与偏头痛的表现相似,有人称之为颈性偏头痛。 眼部症状 如视雾、眼前闪光、暗点、一过性黑朦、暂时性视野缺损、视力减退、复视、幻视以及失明等,这些眼部

28、症状主要是由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视力障碍主要是由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所致,故可称为皮层性视力障碍。第3、4、6脑神经核和内侧纵囊缺血可引起复视。此外,由于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系统相连,故可反射性地引起视网膜动脉痉挛而出现眼痛及眼底血管张力的变化。在发作期常见眼底静脉扩张和动脉变细,在颈部过伸时尤为明显。个别病人可导致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也有人报道某些病人可出现眼睑痉挛、结膜充血、角膜感觉减退以致形成溃疡、泪腺分泌障碍、球后视神经炎、突眼、青光眼及霍纳征等症状和体征。 延髓麻痹及其他脑神经症状: 如语言不清、吞咽障碍、咽反射消失、喝水返呛、软腭麻痹、声音嘶哑、伸舌障碍、眼面肌抽动及面神经

29、麻痹等。 感觉障碍 可有面部、口周、舌体、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针刺感、蚁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觉障碍。 从上述表现可见,本病的症状很多、很杂,但仍可根据体检、x线和脑血流图检查作出诊断。该病发作时眩晕严重,易发生摔倒,故发作时应以仰卧休息为宜,且应垫低枕头,减少颈椎活动。此外,特别要防止猝倒造成新的损伤。,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体位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

30、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3.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 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体位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 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 5.其它检查 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内耳疾患、眼源性眩晕,颈椎疾病,斜角肌,斜角肌scalenus 颈每侧三块,按位置排列命名为前、中、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纤维斜向外下,分别止于上两条肋骨。 名

31、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前斜角肌 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 第1肋斜角肌结节 中斜角肌 第37颈椎横突后结节 第1肋中份上面 颈侧屈,侧旋,前屈,上提1、2肋 颈56神经前支 后斜角肌 第56颈椎横突后结节 第2肋中份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引起前斜角肌综合症。,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斜位于颈部两侧皮下,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在颈部形成明显的的体表标志。胸锁乳突肌是由副神经支配,它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作用是一侧肌肉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向前屈(

32、低头动作),或当头扬起一定角度时使头继续向后仰(抬头动作)。该肌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头正常的位置,端正姿势以及使头在水平方向上从一侧向另一侧的观察物体的运动。一侧病变使肌痉挛时,可引起斜颈。 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 止点:颞骨的乳突 神经支配:副神经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伸,颈部肌肉,颈椎牵引,有效的牵引能解除神经、血管、脊髓的压迫,并快速缓解颈椎病症状。 具体的讲,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

33、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颈椎牵引,(1) 牵引角度:一般来说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上颈段、中颈段、下颈段) 颈椎牵引,避免过伸(椎间盘突出除外)。 (2)牵引(力度)重量:原则上以病人忍受为宜,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牵引重量(从2kg30kg不等)。 (3)牵引时间:一般每日牵引1-2次,每次牵引30分钟左右,具体应根据病人体质而定。 (4) 牵引方式:一般使用坐式间歇牵引,对年老体弱者通常使用卧式间歇牵引。 牵引重量可自34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

34、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颈椎牵引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重量。疗程:小重量牵引7天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休息1-2天。在进行牵引治疗的同时,也可配合其他治疗,以不伤害机体为准。 颈椎牵引的方法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

35、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