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9482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编新颅脑损伤病例ppt课件-PPT文档.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颅内压增高,实例2 多发性颅内血肿 病历摘录 男性,35岁,入院日期:2005年1月11日。 主诉:头部跌伤约2小时,有短暂昏迷。 现病史:入院前2小时许,患者不慎由高约3m的汽车箱上跌落,右头部着地,原发昏迷2分钟,清醒后呕吐二次均为胃内容物,诉头痛,伤后无抽搐,无耳鼻出血及溢液,未经任何处理直接送我院急诊,检查神志清楚,未见局限性神经体征,生命征平稳,颅骨平片发现右顶颞骨凹陷性骨折,长约15cm横跨脑膜中动脉,收入院观察。,颅内压增高,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有关病史。 一般体查:T36,P80次分,R20次分,BP16 10.7kPa(12080mmHg)发育良好,体格健壮,右颞顶部头皮肿

2、胀 ,五官未见异常,颈部正常,胸廓无挤压痛,心、肺听诊无特殊 ;腹部无肌紧张及压痛,脊柱及四肢未见骨折征。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能按吩咐动作,语言清晰,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15分。颅神经正常;四肢主动运动,肌力及肌张力均无异常,小脑体征阴性;深浅反射均对称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余正常。,颅内压增高,特殊检查:颅骨平片:右顶颞骨线形骨折,由右顶骨近中线斜向颞骨鳞部,长约15cm。,颅内压增高,CT扫描:伤后18点52分头颅平扫,发现右额颞部有凹陷性骨折区,右侧额叶及颞叶尖部未见有不规则高、低密度混杂区域。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正常,肝功能正常。,颅内压增高,治疗经过: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

3、,末发现定位体征,生命 征均在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但由于患者受伤机制较重,伴有严 重颅骨骨折,无脑受压表现,决定暂按一级护理,严密观察神志 、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入院后7小时,患者除诉头痛外,稍显 烦躁,仍无定位体征、因不能排除右侧颅内血肿,当晚急诊CT平扫 无重要发现,按脑挫伤治疗,给予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 ,2次日,静脉补液及滴注止血剂。05年1月13日,患者生命征仍 稳定无定位体征,但头痛无缓解且嗜睡,故再行CT扫描,发现颅内 有占位性病变存在;拟诊右侧额颞部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及右侧额颞 部凹陷性骨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2005年1月13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开颅探查

4、,先取仰卧位,头 略左偏,于右额颞区做一较大骨成形瓣,骨折线恰在骨瓣部位,血肿 位硬膜外,总量约100g。清除后未见明显出血点,剪开硬膜探查末见 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缝合硬脑膜切口,其四周与骨膜悬吊,骨瓣复 位。手术顺利,但出血较多,输血1500m1。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伤口 一期愈合,无神经缺损体征。一度患严重牙龈炎经抗生素治愈。出院 时起居正常生活可自理,住院共26天。 最后诊断:急性右额颞部硬膜外血肿及凹陷性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剖析 分析判断 一、诊断方面: 按照患者受伤机制,头部着力部位,本例有以下特点: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原发昏迷2分钟;伤后至入院

5、未出现再昏迷,无抽搐及耳、鼻出血溢液;伤后呕吐2次主诉头痛;体检右额颞顶部头皮肿胀,神经系统末发现异常体征。综上各点,首先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患者原发脑损伤并不严重,因预示脑损害的主要指标是意识障碍的程度,本例仅昏迷2分钟;右额颞部头皮肿胀,身体他处未见外伤,说明暴力作用于右顶颞部。因此,急诊室初诊首先考虑脑震荡是有理由的,结合患者受伤机制着力部位,怀疑颅骨骨折并进行颅骨摄片也是正确措施。,颅内压增高,平片证明右额颞骨凹陷性骨折,且跨越脑膜中动脉沟, 从而进一步联想到有损伤脑膜血管导致颅内血肿可能, 而及时收入院观察。入院后,患者神志虽无恶化,生命 体征也稳定,但入院第二天晚显烦躁诉头痛并呕

6、吐一次 ,体检未见定位体征,因未排除颅内血肿,故决定急 诊进行头颅CT检查无重要发现,认为主要是脑挫裂伤, 给予脱水、激素治疗并继续观察。次日患者未因上述治 疗而减轻症状,相反,出现烦躁、有时嗜睡,头痛亦无 改善,故再次进行CT检查,最终明确了颅内继发病变的 性质、部位及数目,作出了手术治疗的决断。,颅内压增高,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本例未能通过临床观察及早肯定颅内 血肿,最后诊断是依据CT检查得出,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下 列因素有关:患者伤后意识障碍改变不大,缺乏进行性 恶化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在应用脱水剂后可能被部 分掩盖;右侧血肿位于额颞叶前部,脑移位程度不大, 也推迟定位体征及脑疝的发生;第

7、一次CT拍片较早,未 看出颅内血肿的可疑证据,以上都是导致未能及早做出诊 断的原因。,颅内压增高,二、治疗方面: 本例一经CT检查确诊后,立即着手进行手术,术前 讨论决定:血肿位于右侧需开颅,术中可能有较多失 血,加上术前限制入量及脱水,术中输血量应多于出血 量;由于CT检查提示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右侧占位 效应明显,决定进行右侧开颅;CT检查提示右额颞区 为梭形高密度区,以硬膜外血肿可能性最大;同时有凹 陷性骨折;右侧则在清除血肿后保留骨瓣,以减少颅骨 缺损;同时行凹陷性骨折整复术为不致遗漏硬膜下血 肿或硬膜下积液,在硬膜外血肿清除后尚须切开硬膜探 查。本例术前意识清楚,尚未出现脑疝,属于早

8、期手术 。术中严格按术前讨论方案执行,因而治疗经过顺利, 患者恢复满意。,颅内压增高,从本例诊断治疗全过程不难看出,有时单从临床观察, 对于表现不典型的颅内血肿尤其多发性颅内血肿,作出 肯定的诊断并不容易。本患者在处理中有以下经验教训 值得吸取:要重视常用的检查手段。患者伤后仅昏迷2 分钟,颅内压增高不明显缺乏定位体征,极易按一般脑 震荡处理,让患者回家观察,这无疑可能会出现难以预 料的后果。本例之所以及时入院,是因为颅骨x射线照片 发现有凹陷性骨折,又与脑膜血管沟相交错,使医生考 虑有颅内出血的可能性,这说明颅骨x射线平片虽系一般 检查,但有时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怀疑颅骨骨折时应 充分应用。

9、患者入院后在观察期中,虽意识变化不 大,生命体征稳定,末发现定侧体征,但鉴于其受伤机制,颅内压增高,严重,患者一直有头痛、烦躁、又进一步做了CT检查从 而确诊,说明对于受伤机制严重,伴有骨折有损伤颅内 血管可能时,医生决不可轻易在头48小时内放松对颅内 血肿的警惕。 系统讨论 临床问题 多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在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有两个 以上血肿而言。其发病率占颅内血肿总数的17.7,成 年组颅内血肿的21.4。自赵雅度等在国内首先做了专 题报导后,在国内对该类型血肿已广泛重视,手术死亡 率已从53.7下降到22-47.1之间。,颅内压增高,(一)分类 1同一部位不同类型的多发血肿:见于急性硬膜

10、下 血肿伴脑内血肿,或硬膜外血肿伴硬膜下血肿。 2不同部位同一类型的多发血肿:多数为双侧急性 硬膜下血肿,头部着力点无论在枕部或额部,着力部位 愈近中线双侧血肿的机会亦越多。 3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多发血肿:常见于头部一侧着 力的减速性损伤,通常在着力处多为硬膜外,而对冲部位则 以硬膜下常见。,颅内压增高,(二)临床征象 多发性颅内血肿不具有独特约临床征象,比单发性 血肿的病情更危重。意识障碍一般严重,常无中间 清醒期或很短,伤后昏迷持续并呈进行性加重者更 多见,不少患者处于深度昏迷,入院时处于昏迷者 占79-84。瞳孔改变迅速而显著,入院时具有脑疝 体征者占50-70,不少患者入院时已双侧瞳孔

11、散大 。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以血压增高、脉搏缓慢常见 ,伴有呼吸障碍者亦不少见。该类血肿好发于运动 状态下头部受伤者,而头部静止状态受伤时则很少 ,分别为90及10。因车祸而致的颅脑损伤中, 50发生多发性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多发性颅内血肿与单发性颅内血肿比较, 其表现更急剧、严重和变化迅速,可表现为特急性颅内 血肿形式。一组特急性颅内血肿内多发性血肿占28。 多发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的关键要在于想到其存在的可 能性。首先需重视受伤机制,减速性颅脑伤若头一侧或 顶枕部着力,着力点及对冲部位可同时发生血肿,着力 点越靠后对冲性血肿越易出现。其次要注意从临床现象 推断

12、,当手术清除一个血肿后,颅内压一度缓解复又增 高;清除一侧血肿后另一侧出现新体征,或幕上血肿清 除后又出现小脑体征;手术时发现的血肿不足以解释整 个临床现象等,除应想到脑水肿外,均要高度怀疑多发 性颅内血肿存在的可能性。,颅内压增高,2、颅骨平片:虽然不能提供直接的诊断依据,但可通过骨折的性 质、部位、间接想到多发性血肿可能会存在,如骨折线越过横窦及 上矢状窦,应警惕有静脉窦区骑跨型血肿;位于颞顶枕区的线形骨 折,着力处与对冲部位均会出现血肿;凹陷骨折并有骨片刺入颅内 时,硬膜外与脑内血肿可能并存。 3脑血管造影:能为诊断提供依据,但系侵害性检查方法,须注 意造影指征,凡生命征相对稳定,呼吸道

13、通畅,又未处于脑疝阶段 ,可考虑血管造影;年龄过大、幼小或循环呼吸功能不平稳,或脑 疝征象已经出现,再行造影则可贻误抢救时机,切勿滥用。有以下 征象应考虑多发性血肿:正位大脑前动脉无明显移位,大脑表面 有无血管区提示对侧可能有血肿;,颅内压增高,如前动脉反向同侧移位,说明对侧有更大的血肿;无 血管区小而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显著可能在同侧有脑 内血肿;正位大脑前动脉或静脉角无移位,而侧位在 额部有无血管区,提示有双额部血肿可能;侧位上矢 状窦自颅骨分离明显,正位前动脉无移位,应考虑有上 矢状窦骑跨型血肿;正位大脑前动脉牵直无移动,侧 位大脑中动脉呈波浪前移,或静脉期横窦由颅骨分离, 应想到小脑幕

14、上下同时有血肿。(脑血管造影用于诊断 颅脑外伤目前已经淘汰,除非尚无CT的单位)。 4头颅CT检查:目前公认CT检查是一种安全、迅速、 无痛性检查。新一代CT在数分钟内能对外伤后颅内损害 如血肿、挫伤及脑水肿等作出诊断。对于后颅窝血肿及 多发性颅内血肿更具有特殊价值,它不仅能及早证明血 肿的性质、部位和数目,而且可用于对比和随访。,颅内压增高,据Weisberg(1979)统计,CT检查阳性率在脑震荡为10%,有意识障碍无定侧体征者为38;有定侧体征者为66%;意识障碍与定位体征同时存在阳性率高达85。因此有意识障碍,定位体征,特别是二者并存时,有条件者应行头颅CT检查,脑震荡伴有颅骨骨折者有

15、颅内血肿可能亦为检查指征。颅内血肿CT密度值为60-90Hu,但其密度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时间因素即为其一,随时间增长血肿密度逐渐降低,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连续扫描(头伤后的3天内)阳性发现更高,且可及早发现首次血肿清除或减压后新出现的血肿。硬膜外血肿的CT影像表现凸透镜状高密度影;脑内血肿呈边缘不规则高密度影,周围有混杂密度,提示伴有脑挫伤及脑水肿存在,某些脑内血肿伤后头一周末行增强扫描时周缘有强化,,颅内压增高,类似脑脓肿表现的环状增强值得注意。硬膜下血肿在急 性期呈带状,新月形高密度影,慢性者则可呈等密度或 低密度,双侧硬膜下血肿大小近似又系等密度,则需行 CT增强扫描甚或需结合脑血管造影

16、才可确诊。多发性颅 内血肿可在一个切面上表现出不同形态及密度,由CT发 现的颅内多发性出血占33。 (四)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单发性颅内血肿鉴别。由于所有具有临床意义 的颅内血肿,无论单发血肿抑或多发性血肿之上,结合 受伤机制,头部着力位置特殊检查所见及手术时发现最 后做出诊断。因此首先应对颅脑伤患者作出有无血肿的 诊断,然后结合有关资料考虑多发性血肿的可能性。,颅内压增高,(五)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强有力的综合治疗措施,是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主要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颅内血肿死亡率的关键,脑疝出现前及脑疝前期手术,其结果与脑疝晚期才进行手术者有显著差异。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手术原则

17、是一次手术清除所有颅内血肿。遗漏血肿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例如一期消除全部血肿者死亡率为45.2,分期手术则上升66.6%。在CT检查基础上多发性颅内血肿可以得到精确定位,为手术清除全部血肿提供了保障,但在目前多数单位尚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须充分利用其他设备或有关知识。比如手术时总要想到哪些情况提示有多发性血肿,决不要满足于清除一个血肿了事。据Jemiseon等报导,167例硬膜外血肿中,79例(41.4)伴有硬膜下病变,主要为硬膜,颅内压增高,下血肿或脑挫伤伴硬膜下血肿,其他则为脑内血肿;553例硬膜下血 肿有134例(24)有其他需要手术的病变,其中76例为硬膜外血肿的 同侧,31例

18、在硬膜下血肿的同侧,45例在另一例。因此在清除硬膜外 或硬膜下血肿时,不能忘记其他部位有存在血肿的可能性。 骨成形瓣开颅清除各种类型血肿均宜采用,对于多发性急性硬膜下血 肿或以硬膜下为主的多发性血肿尤为适用,多数钻孔引流或扩大钻孔 清除血肿,常达不到妥善止血和减压目的,术后复发机会也较多。减 速性颅脑伤头后部着力,着力点及对冲部位同时存在血肿时,对冲部 位血肿绝大多数在额、颞或二者交界处,常以硬膜下血肿或硬膜下伴 脑内血肿为多,并伴有较重的脑挫裂伤,此类血肿较其他类型多发血 肿病情更重,往往脑疝出现在对冲伤一侧,为了尽快清除血肿减低颅 压,以减轻脑干继发性损害,首先应在对冲部位额、颞部位钻,颅

19、内压增高,孔,一旦发现血肿立即扩大钻孔切开硬膜引流硬膜下血 肿,再按血肿具体情况形成一额顶颞部皮骨瓣,骨瓣内 侧近中线,外例靠中颅底,前方近额底(图4)此开颅切口 易于探查侧裂、额底及颞窝,显露清楚便于止血,也不 易遗漏血肿。,颅内压增高,清除血肿后是否应行外减压,看法尚不尽一致,外减压的根据是可提供一额外容积,有助于减轻某些颅内压力。Ransahoff等1971年报导用半颅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取得疗效,但后来证明即使患者生存下来,其生存质量很不理想,后来也有人用双额及全部减压,但均末被广泛采用。目前对伴有严重脑损伤的多发性硬膜下或以硬膜下为主的多发血肿,仍主张采用减压术,主要为清除已液化、

20、挫碎失去生机的脑组织,广泛地敞开硬脑膜,并将额颞顶骨瓣取除减压,多数人认为额顶颞部减压比较适当,原因是大多数血肿位于这一部位,与半颅切除比较后遗损害也相对较少,易于进行颅骨成形,为成形方便起见,硬脑膜应与骨膜及颞肌膜疏松缝合,保持脑皮层与一相对光滑面接触。,颅内压增高,2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多发性颅内血肿的关键性治 疗但非唯一的措施,对于伴有严重脑挫裂伤的急性多发 性硬膜下、或以硬膜下为主的多发性血肿,尚必须结合 使用其他非手术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更 好疗效。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清除血肿和减压 后仍不能控制的颅内高压。 (1)脱水药物:用于降低颅压的药物很多,象50甘油 溶

21、液、双氢克尿塞、三氨喋啶、速尿等利尿药,20甘 露醇、30尿素转化糖溶液,浓缩干燥血浆和人体血白 蛋白等。应用最广泛者仍属甘露醇,常量每公斤体重 1g,由静脉快速滴入,视手术发现的脑损伤轻重,按每 6-8小时或3-4小时给药一次。该药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 压以脱除脑组织多余水分,,颅内压增高,但它对损伤的脑组织则无大效用,故严重脑损伤常需较大剂量。用药期间血浆渗透压应维持在310-320mOsmL连用7天左右不会产生并发症,但渗透压高于320mOsmL持续较久,则可出现酸中毒及肾功损害等并发症。在应用脱水药期间,要维持适当的血容量,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如能在颅压持续监护下应用脱水药,将更加合理和

22、有的放矢。 (2)类固醇药物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广泛用于颅脑外伤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地塞米松(氟美松)应用普遍,但其用量迄今尚无一致意见,一度认为大剂量地塞米松(首次100mg静注,后每6小时肌注100mg,连用7-8天停药)对严重脑损伤有良效,然而据Cooper等对比研究结果认为,它并不对严重颅脑损伤产生有利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医院仍在使用,剂量偏小,有人,颅内压增高,主张头伤后最初4天,每天静注地塞米松80mg,分4次给 予,尔后逐渐减量在10天内停用。 (3)过度换气:通过过度换气使肺泡及血中二氧化碳分 压(PCO2)降低,提高血氧分压,使脑血管收缩,脑血容 量减少,以降低颅内压。通常

23、血内PCO2应维持在3.5 4kPa(2530mmHg),其降压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PC02 在3kPa(22mmHg)以下时将会加重脑缺血性损害。 (4)巴比妥类药物:其他措施不能控制颅内高压,颅内 压3.5kPa(25mmHg),采用巴比妥类药物可使颅压下降 。常用药为戊巴比妥及硫贲妥钠,其作用机制在于能降 低脑代谢率,氧耗减少,从而改善脑缺氧;脑血管收缩 致血容量减少,也有助于颅内压下降。Marshall认为戊,颅内压增高,巴比妥静滴时,头数分钟按每公斤体重5-10mg给药比较安全,当颅压下降到3kPa(20mmHg)时,血中戊巴比妥浓度维持在3-5mg,可发挥较好效果,浓度增至5mg以

24、上并不一定使颅内压进一步下降,且可能副作用大。于颅压降至正常范围持续24-48小时,即将药量逐渐减少,直到停药避免骤然停药。新近Miller指出在严重颅脑损伤,戊巴比妥疗法与过度换气,脑脊液引流和甘露醇等标准治疗,进行随机抽样研究结果提示:巴比妥药物对降低颅内压及死亡率均无明显效果,且有的病组低血压发病率高,因此尚须更多的实践。 (5)脑室外引流:在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将CSF引流数日即可见到颅压明显改善。CSF外引流可以与颅内压持续监护同时进行,也可专门插管引流。Papo等对151例急,颅内压增高,性头伤行持续颅压监护,39例进行间断或持续脑脊液外 引流,认为在伤后72小时后引流通畅能较好

25、的控制颅内 压增高,但有人主张脑室外引流在血肿清除时即可进 行,幕上血肿采取在血肿对侧脑室引流,幕下血肿则将 管置于伤口内引流,且认为引流液面在正常颅压水平即 可,无脑组织塌陷之虞。 3其他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抬高头位15-30;维持动 脉压在13.5-21.5kPa(100-160mmHg)之间;保持适当入量 防止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良好的营养;预防各种并 发症等均对患者恢复有助,另外,脑细胞如保护剂胞二 磷胆碱、r一氨酪酸、三磷酸腺苷、辅酶A及细胞色素C等 亦可使用。,颅内压增高,二、基础复习 (一)有关解剖生理 颅腔由小脑幕分隔成幕上及

26、幕下两部分,幕上又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个腔。幕上腔与幕下腔借小脑幕裂孔相连;幕下腔经枕大孔与椎管相通。正常情况下各个颅分腔压力相等。颅内压力可通过腰蛛网膜下腔测知,正常成人侧卧位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0.39-0.93kPa(40-95mmH2O)。大脑及间脑位于幕上腔,小脑及大部分脑干位幕下、中脑位于小脑幕裂孔水平。 脑由软膜、蛛网膜及硬脑膜包覆,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其扩大部分称脑池。大脑额叶及颈叶底面与前中颅底接触,脑桥及小脑则分别与斜坡及后颅底接触。脑组织血供来源于颈内及椎基底动脉,正常时两半球血压相等。硬脑膜血液来自脑膜动脉,以脑膜中动脉最重要

27、,为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出血源。,颅内压增高,(二)损伤病理 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一般在幕上积聚20m1以上,幕下10m1以上即可引起脑受压的临床症状。头部遭受外力作用时,加速性损伤颅骨及脑内病变均在受力部位,外力作用使颅骨变形,而骨折可直接损伤脑膜血管、静脉窦及脑组织。减速性颅脑伤时脑在颅腔内可以呈直线或旋转运动,由于颅盖内面及小脑幕上面光滑平整,脑在滑动时很少撞击损伤,但引流入静脉窦的桥静脉可撕裂出血,相反在前颅底则高低不平,尤其是在前颅窝底部颅骨凸凹不平、前中颅窝间有坚硬的蝶骨嵴,当脑在颅腔运动时与上述结构撞击可引起挫伤、裂伤、脑表面血管断裂形成血肿,多发性颅内血肿易在额颞部发生与颅底

28、部结构不无关系。,颅内压增高,(三)病理生理 多发性颅内血肿与单发性血肿一样,引起的主要病 理生理改变是颅内压增高,而且更为明显。正常颅内压 的维持,靠脑组织、脑血液及脑脊液三者之间的动态平 衡。在颅内出血情况下,由于颅腔内容物增加,占据一 定空间,而脑又不易迅速压缩,只能靠血液及CSF来调 节。血液调节幅度有限且受许多因素影响,颅内血肿出 现的早期所占据的部分颅内容积,主要靠脑脊液从颅腔 向椎管内转移而起到代偿作用,但脑脊液仅占颅腔体积 的10,一旦血肿体积超过其代偿能力,又不能及时清 除,可引起代偿失调致使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持续 发展的严重后果,是脑组织移位,幕上血肿可引起中线 结构向

29、对侧移位,双侧血肿则向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 脑干向下移位和血肿侧额叶内侧经小脑幕裂孔向后颅窝,颅内压增高,移位,此即最常见的小脑幕裂孔疝。如血肿不能及时排 除,则可使中脑受压变形、出血,并造成脑基底池阻塞 使颅压进一步增高,最后使小脑扁桃体下疝压迫延髓。 幕下血肿最易使延髓和小脑扁桃向椎管移位,较少形成 小脑幕裂孔上疝较少。不论是小脑幕裂孔疝或枕大孔 疝,最终将使延髓生命中枢受损导致死亡。,颅内压增高,三、新进展 (一)判断严重颅脑伤早期预后的方法很多,诸如格拉斯 哥昏迷分级、颅内压力测定、CT扫描和诱发电位等。新 近Oeselles等报告了脑室CSF乳酸浓度测定对严重头伤预 后的意义。他对1

30、9例格拉斯哥6分以下患者,伤后头5天 脑室脑脊液乳酸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后不好的患 者,伤后头4天脑室脑脊液乳酸值均明显增高;预后良好 的患者,伤后48小时内即有乳酸值明显下降,但是严重 颅脑损伤不可能均采用这种检查来判断预后。从临床实 用角度看,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比较实用和可靠,且与死 亡率有关系,如格拉斯哥昏迷分级3-4分为71;5-7分 为30;8-15分为13。Chio等(1983)通过对264例严重,颅内压增高,头伤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格拉斯哥昏迷分级与患者年 龄、头眼反射结合起来,判断预后的精确性高达80以 上,似易于推广。 (二)核磁共振(NMR)在脑外伤的应用 NMR近年已用于头伤的诊断,在某些方面优于新一代CT 据Snow等用GE8800CT与NMR对比研究结果,证明NMR在诊 断脑外积液,区分慢性硬膜下血肿与硬膜下积液明显优 于CT。在头伤后72小时内, CT 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脑 内血肿的诊断则优于NM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