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999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第二章细胞的血型和血细胞-文档资料.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1)铁: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2)叶酸和VitB12 : 作为辅酶,参与DNA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VitB12吸收需要内因子(胃壁细胞产生)的参与。,3,三、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5070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粒细胞,4,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颗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颗粒细胞,5,6,1. 变形运动:所有的白细胞(除淋巴细胞

2、)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并凭藉这种运动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2.化学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化学趋化性。 3.吞噬作用:白细胞游走到达产生这些化学物质的发源地,把异物包围起来并吞入胞质内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7,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急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8,嗜酸性粒细胞: 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

3、胞的致敏作用。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9,三、血小板生理,血小板是由骨骼中软骨髓的特殊血细胞生成。当身体受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帮助修复破损的血管,并促使血液凝固。,10,11,(一) 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 支持和修复; 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参与凝血: 如血小板磷脂,PF3 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12,(二)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 如粘着于损伤的血管内膜胶原纤维上 2.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 分可逆与不可逆两个时相,分别为受损组织释放外源性和

4、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主动外排生物活性 物质的现象。 ADP, ATP,Ca2+; -血小板巨球蛋白等。 4.收缩:与血小板收缩蛋白有关。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凝血因子。,13,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中流出, 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自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到其自行停 止的时间。正常13min,反映生理止血功能。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因素有三 损伤刺激血管反射性收缩; 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TXA2 (血栓烷A2)等缩血管物质,14,2.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损

5、伤内皮下胶原纤维外露血小板粘附其上ADP及TXA2活化并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伤口 3. 血液凝固: 血管损伤启动凝血系统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可溶性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加固止血栓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长入凝血块永久止血。,15,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16,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一)凝血因子 共14种,其中国际命名的12种,此外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肽原。,17,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编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因子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因

6、子 组织因子 tissue thromboplastin 因子 钙离子 Ca2+ 因子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TC 因子 Stuart-Prower factor 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TA 因子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18,(二)凝血过程 1.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Xa,Ca2+,a,PF3)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a) 纤维蛋白原()

7、 纤维蛋白(a) (溶胶状态) (聚合而成凝胶状态),19,2.两条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 始动因子是因子; 因血管内皮露出胶原纤维(或血液 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而启动;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的因 子多,因而耗时长, 比外源凝血慢。,20,(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血液外组织因子(TF,F)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始动因子是因子 ; T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 因子,与结合并使a催化效力增 加千倍;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 少,因而耗时短, 比内源凝血快。,21,22,(三)纤维蛋白的溶解,1. 定义: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

8、纤维蛋白溶解,2.纤溶系统:,3.纤溶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与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阶段。,23,纤溶过程,纤溶酶原,24,生理性止血(总结),小血管受损,血凝块溶解,(局限于受损部位),25,(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 (1)加钙:Ca2+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粗糙面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 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可使血Ca2+。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

9、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26,1. 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27,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 血浆中与凝集原起反应

10、的特异性抗体,28,二、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膜上有193种不同的抗原,因而具有不同的血型系统。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一)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1. ABO血型的分型,最重要的亚型:A1亚型、A2亚型,29,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30,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A型血血清中含有抗B而不含抗A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凝集原B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而不含抗B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既含A又含B凝集原AB型血血清中既不含抗A也不含抗B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既不含A又不含B凝集原O型血血清中既含抗A又含抗B

11、凝集素,31,(二) A B O血型的检测 正确测定血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 测定方法: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A、抗B和抗A-抗B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上一滴待测红细胞悬液,轻摇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32,血型鉴定,33,ABO血型的鉴定,34,三、输血 (一)输血的原则:配血相合,同型输血。 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35,36,输血原则: 主侧:绝对不凝集 次侧:最好也不凝集 正常情况下:应同型者输血 特殊情况下:可异型输血:少量、缓慢、严密监察 O型血可以少量、缓慢输给; 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少量其他血型的血液,但要少量、缓慢输入;,37,“输全血”与“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把人血中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血浆分别制备有高纯度或浓度的制品再输入。 失血/贫血红细胞 化疗白细胞 出血性患者血小板 烧伤血浆,(二)输血疗法,38,三、 Rh血型系统(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