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92305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WPS 页数:12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11010292.wps(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 2019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题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题 1.5 分,共计 48 分) 1、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 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2、右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2、 3、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中价 1.51.6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 1.42 两白银 江西 米每石 1. 52.3 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麦每石 1.52 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粟米每石 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4“、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 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 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 ”放行,丝毫不得

3、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予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 - 5、从下表(18761911 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 18761881(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 1882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 18921901(平均) 1,706,981 8,312,8

4、30 722,566 2,403,042 190219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从清初的 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 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 “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 保 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7“”、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 汉阳造

5、 打响辛亥革 “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 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 A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B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C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D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 8、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 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6、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 - 9、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 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10、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14个乡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 比 1952 年增加了 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 022%,比 1952年增加 50693%。另 据同一时期对河南省 9 个乡的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 309%,买入土

7、地的农 户占总农户数的 288%。这些现象的出现 ( ) A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 C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 D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11“”、 一五 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 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 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 )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1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

8、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 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 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3、1963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 ”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 A 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B 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落实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14、1986

9、年,邓小平说:“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 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 材料旨在说明 ( ) A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B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D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 3 - 15、20世纪 80 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 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 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 D生活观念

10、发生变化 16“、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 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 绘制的。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17、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 80年代,我国掀起了 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 “”东南沿海受 文化

11、大革命 的影响小 B 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18、“hold 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 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 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 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19、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 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

12、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B “”交通的极其便利 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D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 4 - 20、根据 1860 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 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 30%,关 税平均约为 15% 。这一条约规定有利于( ) A 各国工业革命技术的传播 B 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 C 国际贸易壁垒准则

13、的建立 D 国际货币体系准则的建立 21、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 8 月 3 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 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 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 “一次 瓶邮传书”。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22、“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44 年,美、英、中等 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

14、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中美元两度贬 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23“、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 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 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 抗”“”。其中 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 24、“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

15、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 到 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25、20世纪 30 至 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 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 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苏联 五年计划 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 5 -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26、下图是二战后美国

16、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 第 1“阶段是 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第 2“阶段是 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 第 3“阶段是 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 第 4“阶段是 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 新经济 时代 27“、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尽管 完美”的竞争是不存在的,但“竞争的优势不取决于它的 完 美”,甚至是相对不完美的市场所产生的结果也要比任何所知的替代物要好。下列措施与之相 吻合的是( ) A加强金融管制 B增加民众福利 C减少财政支出 D扩充国有企业 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事项必需获

17、得 85%以上的投票权才能通过。2009 年 11月该 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增加“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新借款 安排”中的出资份额,即从原来的 800亿美元提升至 1000亿美元,这样四国在该组织中的投 票权超过了 15%,实际上拥有了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这段材料表明( ) A该组织的控制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B该组织通过主要国家共同协商一致来决定重大事件 C金砖四国已经结成经济同盟 D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 29、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 协定 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 改变 主要是指(

18、)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 30、1948 年 4 月至 1952 年 2 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 1299 亿美元援助, 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 - 6 - 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31、.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 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如 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而社会就不存在,那么政府的角

19、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政治家的任 ”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 这一论断( ) A是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B“”是针对 滞胀 现象的反思 C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做法 D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2、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 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 )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二、非选择题(共计 52 分,33 题 18分,34题 22 分,35 题 1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 19世

20、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 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 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 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 20 世纪后期起,欧洲农 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 世纪 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 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 化,整个中

21、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 “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 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 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 “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 乡村现 ”代化 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世纪后期欧洲 乡村改造”和中国 20世纪 30 年 - 7 - “”代 乡村建设 各自兴起的背景。(9分) (2)“

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 乡村改造 和中国的 乡村建设 的相同 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9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 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董煟救荒全书 材料二 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 养到祭祀”。所谓“由胎养”,主要是指慈幼,在这方面,首为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 年)修 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始令“天下诸 ”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上前述慈幼局外,养

23、老之居养院或养济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 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除官养孤贫小儿得以入学外,两宋州县普置学田以助学对于有病 贫民,宋代亦提供福利,仁宗在位时,哀痛者乏良药,为颁庆历善救方,知云安军王端请官为 给钱和药予民,逆行于天下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 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瘗无主死 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 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 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

24、, 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 8 - 材料三 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路。16 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 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 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 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 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 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

25、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 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 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 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 年的国民保险法 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 “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 福利国家”。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导致不 同的主要原因。(10 分)

26、(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留给你的主要启示。(5 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9 -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28 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 1933年 3 月 1 日,财政部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 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布废两改元令。 总统。 1929 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 19351937 年, 国民政 1933年 6 月,国会通 运动。 “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29 年 5 月,苏联设立了“外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 1933年, 国会通过农 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

27、、 运输业。 业调整法。 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 1934年 1 月 31 日,罗斯福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 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 使荚元贬值 40%。 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 1934年 5 月 22 日,国会通 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 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 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 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 银行兑换法币。 法案。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20世纪 30 年代,继十月革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 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 保障法,通过

28、社会保险 洲第一。 “新的一轮 苏联热” 。 法。 上表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1-5 BCDAD 6-10 BCCCA 11-15CDACD 16-20 BCBBB 21-25 DAACB 26-30 BCDBD 31-32 BB 33、【答案】(1)背景: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 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6分) 中国:20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 微,农村

29、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6分,答出 3 点即可) - 10 - (2)相同点: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 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6分, 答出 3 点即可) 原因: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 验。(7分) 34、【答案】 (1)内容:赈灾和救助。 特点:赈济对象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灾荒和社会底层贫民、流民以及老幼人群进行救助; 采用市场调节的手

30、段,遇到饥荒,禁止外地粮商来本地采购粮食和限制粮价,不至于商人垄 断形成黑市,稳定粮价;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通过颁布法令、设置机构、发放补贴、 减免学费等措施,涵盖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保证赈济工作的落实;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 度的有力补充。通过宗族的义庄发展到乡党的社仓,富民参与灾荒赈济。 (2)相同: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 过程。 不同: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 相对狭窄,后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 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

31、难以克服和解决。英国福利制度体 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 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 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 (3)启示: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 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 本的社会保障,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 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32、35、答案 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 20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 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 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 11 -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 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 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 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