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28016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如下几点本质的区别,传染病是由活的致病因子引起的,这些生物已经成为一定宿主的固有寄生物。 由于传染病是两种险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进化问题就复杂的多,有病原体的进化、宿主的进化,还有两种生物相互关系的“进化”。 传染病可以传播,有传染源、传播途径、疫源地等方面的流行病学问题。 传染病可以传播,一旦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防治也有明显区别。,第一节 传染过程与感染谱,一、传染过程与感染谱的概念 传染过程(infe

2、ction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二、感染谱的类型,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这类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 所占比例较大,临上表现出典型 症状及体征者仅占极少部分,而 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少见。 此种感染状况流行 病学称之为“冰山”现象 (iceberg phenomenon)。 如脊髓灰质炎、乙脑、流脑、艾滋病等。,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这类传染过程的特点是当人们感染病原体后,大多数人在临床上均能表现出较明显的

3、症状和体征,而隐性感染者及重症感染者或亡病例仅占极小部分,如麻疹、水痘等。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此类传染过程疾病的特点是大多数感染者均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多以死亡为结局。,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一、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一)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 1. 病人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到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

4、间。 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的时间有关,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影响。,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和应用,潜伏期的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是指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指病人的症状已经消失,机体所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2. 病原携带者(car

5、rier),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on carrier) 恢伏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的时间、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和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生水平。,(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1. 概念: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 2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以动物为主

6、的人兽共患病 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 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 真性人兽共患病,3.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动物的寄生物,人只是偶然受到感染。 人感染了这些病后,其传染过程、传播方式及流行过程与感染动物后并不完全相同。 4.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取决于人和动物接触的机会和感染动物的数量、传播条件和传播媒介的存在、人的卫生知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不断更换其宿主的过程在流行病学上称为传播机制(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 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 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者体内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

7、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即为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进入易感者体内之前,在外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如空气、食物、水、蝇、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因素。,(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1经飞沫传播(droplet infection) 体积较小的飞沫(直径在15一l00um) 可在空气中悬浮,一般不超过3秒钟。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受飞沫传播的对象仅限于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

8、3经尘埃传播(dust infection),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病人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若易感人群集中,可致短潜伏期疾病的爆发或流行; 在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时,此类传染病多有周期性与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一般以冬乙春季多见; 儿童多发; 流行强度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群中易感人口比例及卫生条件密切相关。,(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1. 经饮水传播 经饮水传播的流行特征: 病例的分布常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共同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及职业人群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较多; 若水源经常被污染

9、,则多表现为慢性流行。若系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 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2经疫水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所引起的传播。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地方性及职业上的差别,二般以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多发;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发生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食物传播的作用与病原体的特性、食物的性质、污染的程度、食用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

10、征 患者有同吃被污染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 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爆发或流行; 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患者的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较重。,(四)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1直接接触传播 (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 是指易感者间接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

11、的季节性高峰;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五)经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infection),指通过苍蝇、蚊子、虱子、跳蚤及蜱、螨等节肢动物作为媒介所造成的传播,所以又可将其称为虫媒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多表现有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多表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的升高与特定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 有明显的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 多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六)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

12、ection)是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七)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上述七种传播途径均是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故可将其统称为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八)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引起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

13、ility)。 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 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是以人群中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的。,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一、疫 源 地 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 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当若干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影响疫源地大小的四个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三个必备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14、原体的状态(治愈); 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 所有的易感接触者均已度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无新的病例或感染发生。,二、流行过程,每个疫源地都是继它前面的疫源地发生的,同时又是其后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即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四节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传染源的作用 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作用 自然因素对易感者的作用 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传染源的作用 社会因素对传播途径的作用 社会因素对易感者的作用,第五节 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一、新世纪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耐药株和

15、变异株病原体的出现; 环境改变诱发传染病流行; 人类社会行为改变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 一些已经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一系列新的传染病相继出现或被发现,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恐慌。,二、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疾病在人间早已存在或可能早已存在,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认识。 对一些过去认为是非传染病或慢性病的疾病找出了病原体,并确认这些疾病也是传染性。,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传染病的预防 (一)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改善卫生条件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

16、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 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被动自动免疫,2计划免疫(plan immunity),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苗防六病”,即对7周岁及其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计划免疫程序是指

17、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先后次序与要求。 免疫程序的设计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疫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效果、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和实施免疫预防的具体条件来制订。,4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l),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的种类。 “九五”计划期间,以乡为单,位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城镇达到90,农村达到60;并逐渐推广了风疹、腮腺炎等安全有效疫苗的预防接种。,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一)对传染

18、病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甲、乙、丙共36种 甲类、部分乙类: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部分乙类、丙类: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做好登记,并根据携带者的类型、携带者的种类及其工作的性质进行管理。,(三)对接触者的措施,应急接种 医学观察:对严重传染并接触者要每日测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需收留在指定场所,限制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药物预防,(四)对受感染动物,有经济价值且不是烈性传染病的动物给予隔离治疗。 患危害严重传染病的动物应杀死、焚化或深埋。 (五)对疫源地的措施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六)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封闭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