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31949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19.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医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精)-PPT文档.ppt(1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概 述 (一) 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 (三) 人类大脑皮质出现了分析语言的中枢 ,构成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被动地 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一、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N系统 脑 脊髓(CNS) 周围N系统 (PNS)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一)按位置和功能 (二)按分布对象 躯体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中枢部 周围部即躯体神经 中枢部 周围部 即内脏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脑、脊神经内均有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

2、交感神经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组织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突触: 神经元之间互相联系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胞体 突起 树突 (一)神经元的构造 轴突 (二)神经神经元的分类 双极神经元 形态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功能分类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三)神经纤维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 和树突集中的部位, 颜色灰暗。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 部位,色泽苍白。 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包埋在白质内的 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 。

3、 4.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集 聚处,形状略膨大。 5.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 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 6.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在一 起,外包结缔组织膜。 五、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脊 髓 Spinal Cord 脊髓圆锥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 状的部分。 终丝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 长的无神经组织的丝,止于尾骨长的无神经组织的丝,止于尾骨 背面的骨膜。背面的骨膜。 脊髓的位置 两端 上端: 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L1下缘(新生儿L3) 脊髓的外形 两膨大 颈膨大 (C4 T1) 腰骶膨大

4、(L2 S3) 六条沟 前正中裂(较深) 后正中沟(较浅) 前外侧沟(2个,发出脊神经前根根丝) 后外侧沟(2个,接受脊神经后根根丝) 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有2条后中 间沟(薄束出现) 脊髓的外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后外侧沟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 前根 后根 脊髓的外形 31节段 颈髓8节 ( C8 ) 胸髓12节 ( T12 ) 腰髓5节 ( L5 ) 骶髓5节 ( S5 ) 尾髓1节 ( Co1 ) 马尾马尾:腰、骶、尾神:腰、骶、尾神 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 直下行,围绕终丝周直下行,围绕终丝周 围形成的

5、马尾状结构围形成的马尾状结构 。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第第3 3、4 4腰椎间或第腰椎间或第4 4、5 5腰椎间穿刺腰椎间穿刺 。 灰质 后角 中间带 前角 白质 后索外侧索 前索 脊髓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联合 前角前角 后角后角 中间带中间带 侧角侧角 (一)灰质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1.1.前角:前角:由运动神经元组成, 支配骨骼肌运动 (一)灰质 脊髓内部结构 2.2.中间带中间带 (一)灰质 脊髓内部结构 侧角 见于胸髓和上3节腰髓(T1L3), 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构成。 骶髓24节(S24)相当于侧角部位,于前角 根部有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构成。 (一)灰质

6、 脊髓内部结构 3.后角;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脊神经假单极 神经元中枢突,并传导神经冲动。 后后 索索 白质白质 前前 索索 外侧索外侧索外侧索外侧索 脊髓内部结构 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传入脑; 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 下传到脊髓; 1 1. .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薄束和楔束 白质白质 位置:位于后索位置:位于后索 脊髓内部结构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觉 C C T T L LS S 2.2.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薄束和楔束 白质白质 脊髓内部结构 T5T5节段以下节段以下薄束薄束 T

7、4T4节段以上节段以上楔束楔束 (2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部位置:外侧索的前部 1 1. .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脊髓内部结构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功能:传导躯干、四肢 的痛觉和温度觉。的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2.2.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脊髓内部结构 对侧后角细胞对侧后角细胞白质前连白质前连 合交叉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丘脑。 位置: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位置:位于前索、脊髓丘脑 侧束的前内侧。侧束的前内侧。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1 1. .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脊髓内

8、部结构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功能:传导躯干、四肢 的粗略触觉。的粗略触觉。 2.2.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对侧后角细胞对侧后角细胞白质前连白质前连 合交叉合交叉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丘脑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2 2. .下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对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对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内部结构 功能: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2 2. .下

9、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 白质白质 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内部结构 四、脊髓的功能四、脊髓的功能 1.1.传导机能传导机能 四、脊髓的功能四、脊髓的功能 2.2.反射机能反射机能 脊神经 概 述 (一)组成 神经纤维 运动神 经纤维 感觉神 经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前根 后根 共31对 8对颈神经 12对胸神经 5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 1对尾神经 (二)脊神经穿出椎间孔的部位 C1枕骨与寰椎间C27同序椎骨上方C8以下同序椎骨下方 S5

10、Co1 骶管裂孔 (三)脊神经干的分支 分支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内脏、腺体、立毛肌 后支躯干后部深层肌、皮肤 前支 胸神经:节段性分布 颈丛: C1C4 腰丛:T12一部分,L13,L4一部分 骶丛 : L4一部分,L5 S15,Co1 臂丛 : C5 C8、T1 大部分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后支 前支 一、颈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C14的前支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 (二)分布:枕小 耳大 颈横 锁骨上 (三)膈神经: 运动纤维: 膈肌 感觉纤维 胸膜、心包、膈下面腹膜 右侧:肝、胆囊、肝外胆道 损伤表现:同侧膈肌瘫痪,腹式呼 吸减弱或消失, 甚至有 窒息感,受刺激可发生

11、 膈逆。 耳背、枕部、颈部及肩部皮肤 膈N 二、臂丛 1、组成:颈神经58和胸神经1的前支一部分。 2、走行:穿斜角肌间隙 锁骨后方 腋窝。在腋窝内 ,在腋动脉周围形成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 胸前神经(胸大、小肌) 至胸、背部的: 胸长神经(前锯肌) 3、分支 胸背神经(背阔肌) 内侧束-尺神经 至上肢的: -正中神经 外侧束-肌皮神经 后束-桡神经和腋神经 分支 1、腋神经 腋神经 臂丛后束腋神经四边孔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损伤: 肩不能外展,方形肩,肩部皮肤感觉障碍 2、肌皮神经 外侧束肌皮神经 穿过喙肱肌 支配臂肌前群 前臂外侧皮神经 (支配前臂外侧皮肤

12、 ) 3、正中神经 (1)组成和位置 内侧束内侧根 外侧束外侧根 正中神经伴肱动脉 经浅、深屈肌之间经过腕管手掌 (2)分支分布 1)肌支: 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 屈肌尺侧半除外) 鱼际肌(拇收肌除外) 1、2蚓状肌 2)皮支:手掌桡侧2/3区,桡侧三个半手指的 掌面及这三个半指背面末两节的皮肤 正 中 神 经 正中神经 (3)损伤表现 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 弱,拇示指不能屈曲,拇 指不能对掌,拇、示、中 指远节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4、尺神经 (1)组成与走行 臂丛内侧束尺神经尺神经沟 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间掌腱膜深方 手掌 (2)分支分布 1)肌支:尺侧腕屈肌 指深屈肌尺侧半

13、和手肌内侧 3)皮支: 掌面:手掌尺侧1/3区和尺侧1个半手指 背面:手背尺侧1/2区和尺侧2个半手指 尺神经 尺神经 (3)损伤表现 运动障碍: 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 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 拢,小指和环指的掌指 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 曲,“爪形手” 感觉障碍: 手内侧缘明显 5、桡神经 (1)组成与走行 后束桡神经桡神经沟 肱肌和肱桡肌之间浅、深支 (2)分支分布 臂部:肌支:肱三头肌、肱桡肌 深支:前臂伸肌 浅支: 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 近节背面的皮肤 桡 神 经 桡 神 经 (3)损伤表现 运动障碍: 前臂伸肌瘫痪,“垂腕 ” 感觉障碍 : 12掌骨间隙背面 皮肤最为明显 三、胸神

14、经 1、分支 肋间神经 (T111对 ) 肋下神经 (T12前支) 胸腹壁皮肤,胸腹膜的壁层 肋间肌,腹肌的前外侧群 T2 T2:相当胸骨角平面;:相当胸骨角平面; T4 T4:相当于乳头平面;:相当于乳头平面; T6 T6:相当剑突平面;:相当剑突平面; T8 T8:相当肋弓平面;:相当肋弓平面; T10 T10:相当于脐平面;:相当于脐平面; T12 T12:则分布于耻骨联:则分布于耻骨联 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 四、腰丛 1、组成和位置 组成:T12一部分 ,L13,L4一部分 位置 : 腰大肌深方 2、分支分布 股神经 髂腹下 髂腹股沟神经 (1)走行 腰丛股神经髂肌

15、与腰大肌间 腹股沟韧带深方股三角分支至下肢 (2)分支:肌支:股四头肌、缝匠肌 隐神经: 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 (3)损伤: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腱反 射消失 感觉障碍表现在皮支分布区 五、骶丛 1、组成和位置 组成: 腰骶干:L4一部分,L5, S15,Co 位置: 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 2、分支分布 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 走行 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孔 臀大肌深方坐骨结节与大转子间 股二头肌深面 腘窝上方胫神经、腓总神经 (2)分支分布 股后部的肌支:大腿后群肌 胫神经 腘窝及小腿部的肌支:小腿后群肌 足底内外侧神经:足底肌和皮肤 胫神经 损伤: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以足尖 站

16、立,“钩状足” ,感觉障碍以足底 区明显 腓总神经 腓浅神经: 肌支: 腓骨长、短肌 皮支: 小腿前外侧、足背、25趾背侧皮肤 腓深神经: 肌支: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 皮支:第1、2趾背面相对缘的皮肤 损伤: 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足下垂内翻 ,“马蹄”内翻足, 感 觉障碍在小腿外侧和足背明显 脑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1.延髓(腹侧面 ) 脑干外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延髓(背侧面)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2.脑桥(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展神经 面神经 前

17、庭蜗神经 脑桥(背侧面)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 )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第四脑室 底:菱形窝 顶:朝向小脑 3.中脑(背侧面)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中脑(腹侧面) 视束 大脑脚底 脚间窝 动眼神经根 滑车神经 灰质 白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脑干内部结构 (1) 躯体运动核 灰质 1.脑神经核 (1) 躯体运动核 ( 2)内脏运动核 躯体运动核 动眼滑车展 三叉舌下面 疑副运动全 内脏运动核 动眼副 上下涎 迷走神经副交感 头面部痛、温觉 平衡觉 听觉 延髓 脑桥、

18、延髓 脑桥、 延髓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头面部触觉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 咀嚼肌的本体觉中脑三叉神经中脑核 功能脑神经位置脑神经核 (3) 躯体感觉核 (4)内脏感觉核 感觉核 内脏感觉孤单单 躯体特殊和一般 前庭蜗核较特殊 三叉感觉分为三 注:孤孤束核 2.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1. 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白质 传导本体感觉与精细感觉 。 (2)脊髓丘系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 温、触觉。 (3) 三叉丘系 传导头面部皮肤、粘膜及 牙齿的痛、温、触觉。 2.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管理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小 脑 小脑的结构 小脑引 原裂 小脑 (上面)

19、 小脑 (下面) 小结 绒球 引垂 引锥体 水平裂 小脑扁桃体 三、间 脑 分部 下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上丘脑 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底丘脑 1背侧丘脑 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2)分部:以“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及脊丘系 3功能:皮质下感觉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 2.后丘脑 met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 发 出视辐射视觉中枢外侧膝

20、状体 内侧膝状体 3.下丘脑 hypothalamus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脑回脑沟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三面:上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三条沟: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五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二、各叶的沟回 额叶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 叶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叶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枕叶 顶枕沟 距状沟 楔回 舌回 大脑内侧面 胼胝体沟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嗅束沟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嗅皮质 嗅

21、脑:包括嗅球、嗅束 、嗅纹、嗅三角和嗅皮 质 半球底面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皮质,基底核,髓质,侧脑室 灰质 白质 大脑皮质-位于端脑表面,由神经元胞体和 树突构成,细胞排成6层,故皮质又称皮层 ,大脑皮质含神经元数目约130-140亿,生 后不再增加。 分子层 外粒层 外锥体层 内粒层 内锥体层 多形层 1.第一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倒置的人形,但头 部是正的 交叉管理 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 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 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损伤表现: 对侧肢体相 应部位瘫痪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2 . 第一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 叶后部 特点同运动

22、区 受损表现: 对侧肢体相应区 感觉障碍 基底核 (basal nuclei): (1)尾状核 (2)豆状核 (3)杏仁核 白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三类) (1)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的纤维 (2)联络纤维:联络本半球各部之间的纤维 (3)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纤维 大脑半球的髓质 内囊:位于背侧 丘脑、尾状核和 豆状核之间的白 质板(上、下行 传导束) 内囊(internal capsule) 内囊分为:前肢、膝、后肢 穿行纤维: 前肢: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膝:皮质核束 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脊髓束 听辐射 视辐射 脑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动眼神经

23、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口诀: I嗅II 视动眼滑叉 外展, 面VIII听舌咽,迷副舌下顺序连。 感觉性神经(只含感觉纤维) 、 运动性神经(只含运动纤维) 、 混合性神经(含感觉、运动纤维) 、 脑神经的分类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I 嗅神经 (Olfactory nerve) 筛孔 II 视神经 (Optic nerve) 视神经管 III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支配提上睑肌,四条眼外肌(除上斜、外直肌外)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眶上

24、裂 动眼神经 IV 滑车神经 (Trochlear nerve) 滑车神经核 支配:上斜肌 眶上裂 滑车神经 V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 管理头面部皮肤、粘膜、脑膜等 的浅、深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 眼神经 (感觉性神经) 上颌神经 (感觉性神经) 下颌神经 (混合性神经) 三 叉 神 经 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 VI 展神经 (Abducent nerve) 展神经核 外直肌 眶上裂 展神经 展神经展神经 受损表现: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受损表现: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分布范围 面肌 泪腺 舌下腺,下颌

25、下腺 舌前2/3味蕾 耳部皮肤 VII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孤束核 起始核: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膝神经节 IX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茎突咽肌 腮腺 舌后1/3粘膜、味蕾、颈动脉窦 耳后皮肤 起始核: 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 耳神经节 下神经节 上神经节 颈静脉孔 上神经节 下神经节 耳神经节 胸腔器官、心肌、腺体和结肠左曲 以上的消化管的内脏运动和内脏感 觉。 X 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起始核: 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范围 咽缩肌、软腭的肌、喉

26、外肌 硬脑膜、耳廓、外耳道 上神经节 下神经节 胃后支 腹腔支 迷走神经 颈部分支 喉上神经 内支 外支 颈心支 耳支 咽支 脑膜支 胸部分支 喉返神经 支气管支 食管丛 腹部分支 前干 后干 胃前支 肝支 耳支 颈心支 前干 后干 胃前支 腹腔支 咽支 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 肝支 胃后支 支气管支 食管丛 XI 副神经 咽喉肌 疑核、副神经核 脑根(加入迷走神经):咽喉肌 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Accessory nerve) 副神经副神经受损后表现: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受损后表现: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 XII. 舌下神经 (Hypoglosal nerve) 舌下神经核 全部舌内

27、肌 大部分舌外肌 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称为反射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 头面部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 非意识性 一般躯体感觉 特 殊 躯 体 感 觉 (一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锥体束 锥体外系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 前

28、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 突;发起运动,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 用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及其轴突;构成反 射弧的传出部分,并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面神经核下半 颊肌、口轮匝肌 舌下神经核 舌肌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内脏神经系统 1. 分布: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2. 分部: 内脏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中枢部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概 述 脊髓 脑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一、内脏运动神经 (visceral motor nerve)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

29、、心血管的运动 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 故又称自主神经系(autonomic nerve system);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 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 神经系(vegetative nerve system) 。 内脏运动与躯体运动神经比较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副交感)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内脏、心血管、腺体 骨髂肌 从低级中枢到效应器要经一个植 物神经节换元 从低级中枢直接 到效应器 两种:交感 、副交感神经纤维成分 一种 (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称节前纤维; 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元数目 纤维粗细不同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 (节后纤维)

30、较粗的有髓纤维 分布形式 以神经丛的方式攀附脏器或 血管,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 以神经干的形式 分布 (一)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一). 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T1 L2节段的中间外侧 核。 (二) 周围部 椎旁神经节 (每侧1924个) 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 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交通支 白交通支(节前纤维) 灰交通支(节后纤维) (Sympathetic trunk) 交感神经丛 1.组成 2.交通支 (1)白交通支: (2)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 : 1)终止于相应椎旁神经 节,换神经元 2)上升或下降 : 3)穿椎旁

31、神经节 终止于椎前 节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 (3).灰交通支: 血管、汗腺、竖毛肌 (4)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1)经灰交通支 (31对)脊N 2)形成动脉丛(伴动脉及分支) 分支 脏 器 3)交感神经节 直接发支到脏器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二、副交感神 (parasympathetic nerve) 副交感神经的低 级中枢 脑干内副交感核 周围部 器官旁节 器官壁内节 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 器官 骶24脊髓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编入第III、VII、 IX、X 对脑神经 编入骶丛 1、颅部副交感神经 起核 节前纤维编入III、 VII、IX、X对脑神经 内,分别进入睫状 神经节、下颌下神

32、 经节、翼腭神经节 和耳神经节(详见 脑神经部分)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2、骶部副交感神经 骶2-4脊髓 节段的骶 副交感核 节前纤维随骶 神经出骶前孔 盆内脏神 经 器官壁内节 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 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 腔脏器 加入盆丛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T1-L3侧角 脑干副交感核(4对) 骶2-4节 段副交感核 周围部 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内脏小神经 编入第III、VII、IX、X 对脑神经 S2-4 加入盆神经丛 分布范围 较广 较窄 节后纤维长 神经节位置 副交感神经 椎旁节,椎前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较短较长 脑和脊髓的被

33、摸 一.硬膜 1. 硬脊膜 1)特点 有两层构成 在颅盖部与颅骨疏松结合 在颅底部与颅骨紧密结合 2.硬脑膜 : 2)由硬脑膜形成的隔 大脑镰 小脑幕 大脑镰 小脑幕 3)由硬脑膜形成的静脉窦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 二.蛛网膜 : 脉络丛 三.软膜 软脑膜 软脊膜 脉络丛 侧脑室 脑 室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脑室系统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左、右外侧孔 正中孔 (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及其循环 一.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二.功能: 1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2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3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

34、透压 三 .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脉络丛产生 第三脑室 脉络丛产生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产生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上失状窦 二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来源 颈内A: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 椎-基底A: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 小脑和脑干 1.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1)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 上部 皮质支 : 中央支 : 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 (2)大脑中动脉 2.椎动脉基底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 小脑下前动脉 : 分布小脑下面前部 迷路动脉: 分布于内耳 脑桥动脉 : 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 分布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 : 中央支 : 全部枕叶,颞叶 的内侧面和底面 分布于背侧丘脑 ,内、外侧膝状 体,下丘脑、底 丘脑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上动脉 3.大脑动脉环 : 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后 动脉始段。 二.脑的静脉: 1. 不与动脉伴行 2 分深、浅两组:浅静脉直接注入硬脑膜窦 深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