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32929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道病毒26-精选文档.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 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 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 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 毒引起。 呼吸道病毒分类 n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n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 n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呼肠 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 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微生物, 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成员。 流感病毒分型 n据RNP和M蛋白

2、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n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又分若干亚型 (H1H16、N1N9) n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临床意义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同型有12年免疫力 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免疫性 : 生物学特性 n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 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n有包膜,单链分节段的RNA病毒。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心 : 分节段的(-) SSRNA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型特异性 包膜

3、:刺突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n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基本 以相同间距覆盖病毒的全部 表面 n神经氨酸酶(NA) 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 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 面,而是聚合成群。 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 n核衣壳 病毒分节段RNA 核蛋白(NP) 三种RNA多聚酶 呈螺旋对称 n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核衣壳外面 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n外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1 2435 6 7 8 PB2 PB1 RNP RNA M2 M1 NA HA 分节段的(-) SSRNA PA RNA多聚 酶 核糖核蛋白(RNP) 流感病毒复制过程 n病毒侵入 n遗

4、传物质释放 n病毒复制与蛋白合成 n病毒装配 n出芽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n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 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n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 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 显的细胞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 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 抵抗力 不耐热,5630min即可灭活 04可存活数周 -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 对干燥紫外线和甲醛乙醚乳酸等敏感 微生物检验 n病毒分离培养 取患者咽漱液或

5、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n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n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n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 一、临床意义 SARS-CoV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的病原体。 SARS是2002年底2003年上半年在世界上流 行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 SARS疫情 n2002年1

6、1月16日至2003年8月7日,全世界有32个国家和地 区有疫情,发病人数为8465人,死亡人数为916人。我国内 地发病人数5327人,死亡人数为349人。 n200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全球警报,组织 成立10个国家13个实验室的协作研究网络,于2003年4月16 日正式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SARS冠状病毒,其研究速度 前所未有。 临床表现 n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n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 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 吸道症状,部分病人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n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但 大多数淋巴细胞降低,以CD4降低明显。胸 部

7、X线可见肺部炎性浸润影。 二、生物学特性 n病毒体呈不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0160nm。 n病毒核酸为正链单股RNA病毒,长度约29700bp。 n有包膜,其上有稀疏、分布均匀的纤突,似冠状。 SARS-CoV(PUMC01株)病毒颗粒电镜负染照片(18000)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倪安平教授提供 标本采集与处理 将常规方法采集的鼻咽拭子/吸液、漱口液 、粪便等标本放入病毒保存/运输液内,28 保存,长期保存需置于-70冰箱。急性期血清 标本尽可能在发病初期采集,通常发病后1w以 内;恢复期血清标本在发病后34w采集。 三、微生物学检验 n分离培养: Vero或Vero-E6细胞系 n

8、鉴定:荧光免疫法 电镜检查法 核酸序列检测法 分离培养与鉴定 n巢式PCR及RT-PCR检测 n PCR阳性结果判断标准:符合下面三项之一者 方可判断为阳性,即: 1.至少两个不同解剖部位的临床标本阳性(如鼻咽分 泌物和便标本); 2.至少间隔两天的同一种临床标本阳性(如两份或多 份鼻咽部分泌物); 3.对原始标本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重复PCR方法 检测阳性。 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 WHO推荐方法: ELISA: IFA: 中和试验(NT):SARS血清学诊断金标准 检测时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进 行平行检测,抗体阳转,或效价4倍或4倍以上 升高方有临床意义。 第三节 禽流感病毒 (

9、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一、临床意义 n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成员,是引起禽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n根据国际兽疫局(OIE) 制定的标准,分为低 致病性、中致病性和高致病性三种。 禽流感病毒分型 n根据病毒包膜表面刺突(H和N)抗原性: 16 个H 亚型( H1 H16) 10 个N 亚型(N1N10) n最易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 H5N1、H9N2、H7N7、H7N2、H7N3 等 n感染H5N1 亚型的患者病情重,致死率高。 二、生物学特性 n一般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也有呈同样直径 的丝状。 n核心为单负链RNA n有包膜,表面有1

10、012nm的钉状血凝素(HA)和蘑菇 状的神经氨酸酶(NA) 两种刺突。 n抵抗力不强,5630min、6010min、70数min, 阳光直射4048h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 三、微生物检验 n标本采集与处理:常规采集全血、死亡动物 肠内容物、肛门拭子、气管、肺、肠、脾、 肾、脑、肝和心脏标本。 n分离培养:鸡胚培养法 n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荧光免疫技术和酶免 疫技术 n核酸检测:PCR和RT-PCR 第四节 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 对人致病的副粘病毒主要有: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一、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 n麻疹病毒是麻

11、疹的病原体 n麻疹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 病 n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 n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主要前驱症状 n麻疹可自愈,但常因严重并发症而死 亡 麻疹病毒的传播 n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n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n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 入侵( CD46为病 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 胞内增殖 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 增殖后再次入 血(第二次病 毒血症)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 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 麻疹的临床表现 n潜伏期约1012天 n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 状持续35

12、天。 n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粘膜 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 始,23天后遍及全身。 n4天后消退,脱屑。 柯氏斑 麻疹的并发症 n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 n消化道: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n营养失调: n神经中枢系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生物学特性 n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n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 可抵御再感染 n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n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传播特点 n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n咳嗽、喷嚏甚至

13、说话都可传播病毒 n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n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 传染性 致病性 n潜伏期23周 n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 n入血,出现病毒血症 n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 n病程12周,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但约30% 感染无症状 n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 n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生物学特性 n有包膜,单链负义RNA n两种表面包膜蛋白HN和F蛋白 n另外有四种结构蛋白 微生物学检验 n分离培养: 标本:患者唾液、尿液或脑脊液 方法:鸡胚羊膜腔、鸡胚细胞培养 n血清学诊断:病毒IgM或4倍上升的IgG 方法:血凝抑制试验、ELISA和免疫荧 光技术 三、呼吸道

14、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 n引起婴幼儿急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肺炎 n引起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n通过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传播 n易在冬季流行 n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RSV的致病机制 n侵入呼吸道后在上皮细胞内增殖 n病毒不入血 n病理免疫造成细胞损伤 n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 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 n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传播途径: n粪-口途径 n呼吸道传播 n接触传播:手-眼途径 n性接触 一、腺病毒(adenovirus)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致病性 n咽炎 n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n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15、n咽结膜热 n尿路感染(子宫颈炎、尿道炎、出血性膀 胱炎) n无症状的持续感染 临床特征 n潜伏期为 58天 n通常为局部感染 n一些病毒亚型可导致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 ,核内出现嗜碱性包涵体) n约5%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及约10%婴幼儿腹泻由 腺病毒引起 n脑膜脑炎可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 生物学特性 n线型双链DNA,不分节段 n基因组3000042000bp,编码30种蛋白 n病毒无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直径约 7090nm n具12个顶角和纤维刺突 腺病毒 微生物学检验 n分离培养: 标本:咽拭子、眼结膜分泌物 培养细胞:接种原代人胚细胞后传代Hela 细胞等上皮细胞 初步鉴定:观察细胞病变效应 n血清学检测:酶联免疫、荧光免疫试验 二、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 n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n呼吸道传播 n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 n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生物学特性 n单正链DNA,有包膜 n包膜刺突有血凝性 n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n只有一个血清型 n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