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37453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文档.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杆菌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厌氧芽胞梭菌属 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抵抗力强 周鞭毛,无荚膜(除产气荚膜梭菌外)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破伤风梭菌(Ctetani):破伤风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形态、染色: G、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培养: 专性厌氧 血平板:薄膜状爬行生长 抵抗力: 芽胞 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

2、性 来源:土壤 途径:伤口感染 感染条件:局部厌氧微环境 u充满坏死组织 u有泥土污染,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u大面积外伤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结构 菌体:一条多肽,150KD 释出菌体:轻链-S-S-重链 重链: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轻链:毒性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重链识别运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并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中 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 到达运动神经元细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稍 ,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续) 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 质溶胶

3、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使储存抑制性神经介质小 泡膜蛋白发生改变,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 氨基丁酸、甘氨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 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直性痉挛 破伤风梭菌 局部繁殖,并产生痉挛毒素 经创口 毒素经突触逆向运输 毒素经淋巴、血流 CNS 毒素经重链与神经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 毒素进入细胞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 阻止抑制性突触释放抑 制性神经介质 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 骨骼肌强直痉挛 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 A severe case of tetanus. A severe case of tetanus. muscles, back and legs are ri

4、gid muscles, back and legs are rigid 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 can be fatalcan be fatal (e.g respiratory failure)(e.g respiratory failure) 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 素发挥中和作用(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 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 能中和)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

5、诊断 特异性预防 -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三联疫苗 免疫程序:3、4、5月3次 2、7岁加强2次 特殊情况1次 紧急预防-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TAT ) 1500-3000 U 伤口处理伤口处理 清创清创 - -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 TAT 10万-20万U 抗菌治疗抗菌治疗 抗生素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荚膜、芽胞 培养特性 厌氧培养 庖肉培养基 血平板 双层溶血 内环完全溶血 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毒素 牛奶培养基 “汹涌发酵 ” (stormy fermentation) 双层溶

6、血双层溶血 内环完全溶血-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毒素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致病物质致病物质产多种外毒素产多种外毒素 所致疾病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Cbotulinum) n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 匙状或网球拍状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剧毒(对人致死量为0.1g)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进食污染食物(多为罐头、肉制品、豆制品)发生食 物中毒-食入毒素 临床表现:少见胃肠道症状,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松驰型) 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创伤感染中毒 艰

7、难梭菌( Cdifficile) 新生儿肠道中正常菌群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导致菌群失调后 可引起内源性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所致疾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肠炎 无芽胞厌氧菌无芽胞厌氧菌 专性厌氧 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皮肤、口腔、上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种类多 常见的致病菌 G-杆菌:脆弱类杆菌(Bfragilis) 临床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分离株 G-球菌:韦荣菌属 咽喉部主要厌氧菌 G+球菌:消化链球菌属 仅次于脆弱类杆菌 主要寄居于阴道 G+杆菌: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双歧杆菌属 真杆菌属 致病条件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引起内 源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 感染特征 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 ,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脓液、血液等标本用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取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防治原则 破坏其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合理使用抗生素 思考题 1. 简述厌氧性细菌感染条件。 2. 试述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制。 3. 何谓“汹涌发酵”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