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38413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学技术和中医药-文档资料.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容 l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 l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l中医药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l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 l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l什么是科学? l什么是伪科学? l什么是迷信? u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u方舟子:中医是伪科学 u张功耀:中医连伪科学都不够格,告别中医中药 u王斌:中医是封建社会封建医 u某院士: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 u l 科学的本意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 “科举之学”。科:分类,条 理,项目;学:知识,学问。因此近代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 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 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 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2、l科学定义众多,尚无公认定义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 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 经验的结晶。辞海197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 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9年版 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现代科学 技术概论 科学的判断标准 l从逻辑上看 u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 辑上的一致性,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u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 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 。 u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

3、任 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 。 u科学理论必须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只 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 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科学的判断标准 l从经验上看 u科学理论必须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而不 是只是空想。 u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一个科学理论不 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 u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 u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而不 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伪科学 定义: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 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 求的知识、方法论、信仰或经验。 判断标准 u没有实验证据就

4、进行断言; u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u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u断言不合逻辑; u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不是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 科学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除科学外,还 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它们并不属于伪科学 。 没有经过完整归纳、验证的知识,无法纳 入科学体系,但并不是伪科学。例如日常 生活的经验和直觉。 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不能以伪科学 来评判。例如文学、艺术体系,不适合用 科学、伪科学来评价。 迷信 l本义:迷惑的信服 不了解而盲目的相信; 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l迷信的特征 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地认识事物的 本质; 没有判别能力,而又对某种现象或说法信 以

5、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 付诸于积极的行动。 经验科学 是“理论科学”的对称。 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 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 。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 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 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 甚。 中医药的科学性 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药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药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u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u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 、壮、老、已的

6、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 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科学产物 u 除古代哲学思想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 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 、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u 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 u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 u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 建立等。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u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 u人不仅具有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 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

7、的影响,由此引 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u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 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u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 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 学的作用。 u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 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 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 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 重视中医药科技中的文化因素 桃仁与杏仁 合欢与萱草 何首乌 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8、发展时期 中医药科技萌芽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 原始医药学。 u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 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 u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 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 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 ,采矿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矿物药。 u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 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 ,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 u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

9、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 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 法,由此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u文字的产生,使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u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的诗 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中医药科学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 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标志。 u中医药学形成的基础 u中医药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u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医药学形成的基础 l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u战国时期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 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对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10、。 u战国时期,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 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 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 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道德观念, 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具有一定 影响。 l医药知识的积累 u殷商时期,药物已相当丰富,不但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 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五十二病方 u西周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较深刻,并能为疾病确立 专门的病名。 u春秋时期,治疗技术更

11、有所扩展。专业医生的出现,为医 学理论的初步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攻(灸疗)、达( 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除药 物、针灸、导引等治病方法外,还产生了精神疗法,吕 氏春秋:文贽用激怒的方法治愈齐闵王的忧思病。 u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对疾病已有了一定 的诊断方法。史记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言病之所在”,说明“四诊”方法已基本形成。 u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出现了我 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观察

12、方法:直 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u直接观察法,即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了解到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 发现胃容纳水谷“三斗五升”,认识了胃的消化功能。 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心主身之血脉” 的见解。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脑、女 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 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 鼻等。 u整体观察法:尽管我国当时的解剖知识居世界领 先地位,但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远不能解释当时 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 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 ,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只得寻找另外的方

13、法认识人体,这就是整体观察 法。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古人逐渐建立 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 线。这是建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中医药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l 理论框架的建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 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框 架的确立。 l 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立,治疗技术也 得到发展。确立了一整套治疗思想和原则,如治病求本、三 因制宜、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等。在诸多治疗技 术中,药物与针灸疗法发展最快,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 疗

14、法从单一的“对症治疗”发展为有规律的用药,并组成复 方,提高了治疗效果。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针灸技术的发展:针灸疗法约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 时期有了较快发展。当时的许多著名医生都用针灸治疗疾病 ,如战国时期的扁鹊就善于针灸。 皇帝内经 u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 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 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u该书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中 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神农本草经 u西汉时期:出现了药学专著(如:药论 )。 u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特 征:1 首创三品分类法。2 首次出现药 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记

15、载。 u著于汉代(公元前206-220); u著者不详,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所见均为明清人的辑 本; u记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 三品: 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人参、麦冬; 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芪、五味子; 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如乌头、大戟。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涤 肠胃 。 “不老”、“不饥”、“能行水上”等功效(上品 巫药:升麻“ 杀百精老物殃鬼” 草创特点 总论:药用寒热温凉四性,各论365种药只有寒 、大寒、微寒、热、温、微温,无凉性药。 总论“药用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各论无任何药 条下有“

16、子母兄弟”的具体说明。 多数只记载生境,如生川谷、山谷、平泽、丘陵 等;或只记载大地名,如东海、河东、太山等, 极少有地名。 伤寒杂病论 u 公元三世纪,东汉张仲景在素问 、针经、难经等基础上,广泛 采集众人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 ,著成。 u 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 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 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u后世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该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 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中医药全面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 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 全面发展时期。 u魏晋南北朝时期 u隋唐

17、时期 u宋代 u金元时期 u明代 u清代 u近代 u现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1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学的主要成就。、果、菜、米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学的主要成就。 2 2 南朝南朝雷公炮制论雷公炮制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我,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我 国本草学新分支的产生。国本草学新分支的产生。 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梁代陶弘景著(公元452-536年); 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公元500年 ); 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增汉魏以后名医所 用药365种,共记载750种

18、。 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补充,增加了产 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 原著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序录和正文四条 的残卷,为现存可靠的最早的本草。 l优点 朱墨分书(本经原文、热性药加红点;别录及 寒性药),小字作注。 尊重实践是药学知识的源泉。“藕皮散血,起 于庖丁;牵牛逐水,近出野老” l不足 地处江南; 受道教影响,多录方士、神仙之言。 脉经 l王叔和著 l脉经10卷,97篇,进一步使脉 学系统化。 l该书确立了常见脉象24种,为我国 最早的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l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内容包 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 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 l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

19、时的腧穴总数和穴 位349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 ,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 响很大。 l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 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隋唐时期 1 1隋隋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 熟的牛肉造成;熟的牛肉造成;“ “漆疮漆疮” ”的发生与体质有关。还记载了肠的发生与体质有关。还记载了肠 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外科手术已达到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外科手术已达到 较高水平。较高水平。

20、2 2唐本草唐本草: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并首次增加了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并首次增加了药 图,首创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图,首创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 。 3 3本草拾遗本草拾遗:大量收载民间药,首创宣、通、补、:大量收载民间药,首创宣、通、补、 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临床分类的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临床分类的 先端。先端。 4 4 海药本草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 了本草学的内容。了本草学的内容。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唐新本草等; 作者为苏敬等(共22人); 因

21、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659年),是我国 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 早的纽伦堡(Nurnberg)药典(1542)要早883年。 首次出现附图,是本草中图文对照的先例。 现在共残存11卷半。 朱墨分书、小字注文(陶氏)、谨按(唐本的注释文字 )。进化到文字标识。新增药物的正文黑字注以新附。 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不擅加改动,只 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传统。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 了典范,宋以后本草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 到了保存作用。 千金方 千金要方 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南 北朝深师运用鹿厣 改用羊厣) 谷皮治疗脚气病 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22、症 重视妇科、儿科。 千金翼方(补充) 太乙神精丹 u代表了盛唐的医 学水平,内容丰富 ,是我国第一部医 学百科全书 。 u提出了医生在医 德方面的要求和所 要达到的境界,可 谓开中国医学伦理 学之先河 。 炼丹与服石 炼丹: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 发现了确有疗效的矿物药,如水银治疗疥癣。 了解了许多化学反应,世界近代化学的先驱。 服石: 宋代 专设校正医书局、尚药局、太医局。 和剂局方: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 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秋石:苏沈良方。龙脑、樟脑的制备(升 华法) 宋代中医药学的特征:以整理资料、搜索 药物品种、基源考证为主。 针灸铜人 u针灸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铜人两

23、具(公元 1026年),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为 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u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 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 u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 洗冤集录 宋慈著,为我国最早法医学专著。 公元1247年完成,成为中国死伤狱断 案法典及依据,沿用600多年。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校正医书局 u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 u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 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 陆续进行。 u目前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 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 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 传下来的。

24、梦溪笔谈 秋石的制作秋石的制作 “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 ,入皂角汁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 ,直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 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又用竹搅, 更候澄清,又撤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 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 有渣。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 再入锅,以清汤煮化,乃于箕中,淋下清汁, 再入锅熬干。” “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20世纪的甾 体化学家在20-30年代取得的成绩” 重要成就 u 手抄本草向版刻本草转变 u 开宝本草:白字(阴文)、黑字(阳 文);强化文字标记:大字示正文,小字 示标记,唐本新增药物辍以

25、唐附,开宝新 增药冠以今附,开宝新增注冠以今附。 图经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图谱。我国第 二次资源普查结果。 嘉祜本草:首次注重从非医药文献中搜取本草数 据,首次设“补注所引书传”。史上组织最严密、 编写最严谨、成效最大的一次官修本草。(文字 收集、药物调查)。 证类本草:重大特征:整理了大量经史文献中的 药物资料,宋以前的本草大多失传,但在本书在 被完整引用从而保留下来,为研究宋以前药学的 最完整、最权威的本草著作。 经史证类本草经史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编写,简称证类本草(1082,-1108);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人 从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 载药1744

26、种,收方2900余首。 所引240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等) 。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时珍 金元时期 特征: 1 1 侧重于应用,如侧重于应用,如汤液本草汤液本草。故这。故这 一时期为大型综合型本草。具有明显的一时期为大型综合型本草。具有明显的 临床药学特征。临床药学特征。 2 2 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索之风,建立法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索之风,建立法 象药理学模式。对本草学产生了消极影象药理学模式。对本草学产生了消极影 响。响。 金元四大家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 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27、其中有 代表性的有四大家 u刘完素 :寒凉派; u张从正:攻下派; u李东垣 :补土派; u朱震亨:养阴派。 世医得效方: 1337年,危亦林,应 用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西医 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 此法) 饮膳正要: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 1330年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 食治疗法的专著。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我国十六世纪药学成就之大成。对本草史及:集我国十六世纪药学成就之大成。对本草史及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发挥。古代本草之颠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发挥。古代本草之颠 峰。峰。 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共三个系统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共三个系

28、统1515个版本。个版本。 1 1 金陵本:金陵本:15931593年刊行,王世珍年刊行,王世珍 为后世各个版本的祖先。为后世各个版本的祖先。 2 2 江西本:江西本:16031603年如人卫校点本。年如人卫校点本。19571957,19771977版。版。 3 3 武林钱衙本:武林钱衙本:16401640年年 全面修订,改动多达全面修订,改动多达800800处,失真。美观处,失真。美观 ,流传,流传200200余年。余年。 4 4 张绍棠版张绍棠版 1885 1885 改图改图 精美;精美; 19741974年以后改用夏良心版年以后改用夏良心版 其他本草:白猿经、滇南本草。其他本草:白猿经、

29、滇南本草。 明代明代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整理和总结了明代李时珍,整理和总结了1616世纪以前我国人世纪以前我国人 民的药物知识,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民的药物知识,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有共有5252卷,收载药物卷,收载药物18921892种,方种,方 1109611096条。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条。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达尔文将它称作达尔文将它称作“中国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百科全书”。 世界上已有拉丁、英、法、德、日、俄等多种世界上已有拉丁、英、法、德、日、俄等多种 文字的翻译本。文字的翻译本。 纲目之特点 u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基源为纲,附品

30、为 目;标明为纲,列事为目。 u数据收集广泛 u立言以破惑:证类本草“备录诸家异同,亦 不能断其是非”如人肉、红铅方。 u考证详实:纲目以后,明清本草倾向于临 床药学。 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 的集合体)。“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 u纠正过去本草中错误 巴豆“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 医采入本草,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年,一谬 一诬,陶氏信为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 ,亦近过情,并并正之。” 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 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去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u增加了新种类(374种)

31、曼陀罗花 三七:广西山中用治跌打损伤,军中用治刀箭创 伤。味甘而苦,近似人参。 u纲目之不足: 绘图粗糙; 迷信:灵床上鞋、孝子衫等放入本草。 尚有一些错误 本草品汇精要 u 官修本草,成书于1505年(明弘治年间,故 又称弘治本草)。 u 精美彩色写生图,1358幅。 u 1700康熙命人年重新抄绘一部。 u 商务印书馆1936、1952、1957年影印重排铅 印本,原有彩图均未刊出。 “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选 本草之精要。 由层层包裹式 变为分项说药式 彩绘药图(1358幅) 不足:前代本草整理不够全面;注释过于 简单;个别药图,想象为之(猕猴桃等) 尊经之风 明代社会以追

32、金、元医家为时髦,忽略早 期经典。“圣贤之说而为腐烂时文” 明末至清中期,医学界尊经复古,重内经 、伤寒、本经。神农本草经疏、医种子 陈修园 u本经“字字精确,遵法用之,其效如神”。神 农本草经读“逐字疏发,经中不遗一字,经外不 溢一词。” u“最陋是李时珍纲目,泛引杂说而无当。” u“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经遂废。” u“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清代 u医林改错: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 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改正了古 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 ,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 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u植物名实图考 绘图精美,为考证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参考

33、。 我国第一部较大的区域性植物志 对草医、草药较为重视 名实考证详实,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了宝贵参 考 温疫论 明代之前,一般认为温病是指病症,伤寒是指病因。 温病学派的形成: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 ,极力主张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 完整体系。 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 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突破了历来认为的 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 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国 出现

34、了全盘否定中医药的文化思潮,中医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医药的文化思潮,中医 药的发展受阻。废医存药思想。药的发展受阻。废医存药思想。 u漏列中医事件 u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近代中药研究的成就 u采用西医药理解释药物功效,或是采用化学分析 、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药效。开创了药 效研究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于促进 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一定作用。 u缺点:研究中药药理很少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 ,往往从纯化学的角度研究,很少结合临床与生 产,所以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药物者极少。 研究实例 u1924年陈克恢发表论文,指出麻黄有效成分麻 黄素(碱)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 与

35、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是研究中药成功的典 范,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由此麻黄素成为国际 瞩目的一个拟交感神经新药。 近代中医研究成就 u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 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u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 潮,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 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中医药成就 l 中药方面 中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规定了中药在当代卫生事业 中的地位。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一批大型工具书。 中药资源普查 中药剂型多样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中医科学化之争 u1950年,余云岫提出了“改造旧医实施步骤” 的草案。草案将“废止

36、”变成“改造”,提出 将中医改造成西医。 u50年代初,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 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 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 还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 学习解剖学。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 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u“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 年宪法提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 u “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 争论的焦点。“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 医来证明”、“中医是伪科学”。双方的争论一 直存在。 内容 l中医药科技发展简史

37、l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l中医药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l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 l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l封建自然经济的长期阻碍 封建自然经济不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被认 为是“奇技淫巧”,“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封建社会重本抑未,重农轻商:社会上无 科技需求,科技发展失去了根本动力。 手工技术在科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l八股取士的危害:起于宋,盛于明,清代 延续。 l官僚的学术干涉 虽然重视医学,但其他与自已命运无关的科 技如手工业生产等科技被忽视,甚至扼杀 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从物质基础上限制 科技的发展。 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38、阻止研究现实 问题)等。 l 重经验轻理论 中国古代科学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科技著作多为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和自然现象 的描述,极少进行理论研究。 重经验轻理论,使中国古代发达的经验知识得不 到理论的提升,失去了向理论转化的契机。 中医学重道轻器,重宏观轻微观。 l 闭关锁国、对外来科技抵制:“宁可使中夏无好历 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杨光先 中医药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l预防学方面人痘术 肘后方已有记载,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约十一世纪,中医即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 中国民间采用痘衣、痘浆、旱苗法预防天花。 人痘法发明后,很快流传至全国,17世纪开始

39、又 流传至俄国、土耳其、英国等。直到1796年英国 人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才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 l药物研究方面 青蒿素 麻黄素 麻沸散 炼丹术 麻沸散 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 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中麻一号方 中麻二号方 发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物质变化 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合成、分解的知识 。 发现了水银、单质砷、火药、金液方、硫 酸等,以及铁对铜的置换作用。 发现了一些矿物的鉴别方法:如火焰法鉴 别钾盐(陶氏:硝石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也) 发现一些化学药物:轻粉、甘汞(氯化亚 汞)、红升汞等药物 疮疡、疥癣。 炼丹术 研制了一些化学仪器:丹炉、丹鼎

40、、石榴 罐(蒸馏器)、甘锅等。 炼丹术西传成为炼金术,对世界化学作出 了重要贡献。 炼丹是世界化学的先驱:“整个化学中最重 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根源)就是 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李约瑟 l临床方面 u骨折(小夹板、动静结合 )、改变了现代医学关 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 采取”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的模式,发扬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u冠心病、宫外孕(活血化瘀) u肿瘤治疗: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可减轻肿瘤 患者放、化疗副反应;扶正培本药,帮助顺利完 成放、化疗疗程,改善生命质量,延长寿命,改 善免疫功能。 u急性阑尾炎(大黄牡丹皮汤,打破了西医对急

41、腹 症忌下的观点 ) u针麻:针刺治疗各种痛症已获公认;针刺镇痛辅 助麻醉与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释放有关也得到阐 明。 u免疫性不孕症:用滋阴降火方药可使部分抗精子 抗体及抗透明带抗体转阴,而有25%获妊娠。 u乙脑:乙脑的中医药治疗在五十年代,取得了成 功,震动了医学界,石家庄郭可明按中医“暑温” 辨证,提出清热、解毒、养阴三治则治疗乙脑, 被作为“石家庄经验”在全国推广。 uSARS: 中医药离不开现代科技 任何一个学科如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 展不能和时代同步前进,这个学科就没有生 命力,包括中医药学科。 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学及其方法的引入使中医药研究由经验走向科学 生物学

42、的发展改变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历史 色谱技术使中药质量控制显著提高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改变着中医药的面貌 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研究及交流 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促进了中药新药开发 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是指“对科学知识和 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 (牛津词典) 唯科学主义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u中医药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单纯 将中医定位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均不能真正 揭示中医药的学术本质。 u随着西方科学在20世纪中国的不断成长,一股唯 科学主义思潮亦随之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 u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现代科学的技 术与研

43、究方法解释、整理、提高传统的中医,构 成了现代中医发展的一大主流。同时也出现了两 种倾向:一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二是把本属于 人文文化的内容当作科学文化的内容去研究,导 致了中医科研的盲目和混乱。 例:20世纪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扭曲:三焦、经络、命门 诊疗体系的蜕变 中药的滥用 结束词 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 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人民卫生保健中不可 缺少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医 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发挥了,也必将发 挥更重要作用。 周光召 l课外阅读:朱清时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6 l思考:如何看待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药 科技发展的影响?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