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38702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DIC的案例版2015.11.2-精选文档.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掌握DIC、FDP的概念; DIC的发病机制和功能代谢变化 。,大 纲 要 求,掌握,熟悉,了解,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DIC的分期、分型。,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返回主目录,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血管痉挛,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止血的过程,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组织和血浆中直接参加凝血过程的各种物质,F:纤维蛋白原,F:凝血酶原,:组织因子,TF,:Ca2,外源性凝血途径,(1)启动步骤: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2) VII因子的激活:,TF:是263个氨

2、基酸残基构成跨膜糖蛋白 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 体内分布广,脑、肺、子宫等丰富,XIIa Xa TF,VIIa,Ca2+,(3)传统通路 (直接) 选择通路 (IXa ),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凝块,a,Ca2+,Ca2+,凝血酶原激活物,a,a,a a a TF-Ca2+, a a,(+),(+),传统通路,选择通路,a激活因子的活性可因TF的有无相差40000倍,组织损伤,(1)接触激活: 因子与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接触而被激活 (如内毒素的脂多糖,体外的试管壁等),(2)酶性激活: 和a在激肽释放酶、纤溶酶或胰蛋白酶等碎片f。,内源性凝血途

3、径,a,胶原,a,a,a,PL+Ca2+,a,PL+Ca2+,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交联纤维蛋白凝块,Ca2+,1. 2. 3.,因子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XIII,XIIIa,Ca2+,PK,K,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血液凝固机制,a,胶原,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交联纤维蛋白凝块,XIII,XIIIa,Ca2+,PK,K,a,a,选择通路,传统通路,内凝系统,外

4、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激活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清除作用。 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如抗凝血酶等; 蛋白酶类:如蛋白C、蛋白S;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一、抗凝系统功能,抗凝系统的组成,以抗凝血酶为代表(由肝脏、VEC合成) 可灭活Fa,Fa,Fa,a,a等 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肝素样物质 结合,继而被AT- 灭活,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灭活a,a,a,a,a等,2、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系统,(PC由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a,Xa失活,内皮细胞,TFPI,(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

5、Ia),肝素,+,防止凝血反应扩大,Fa-TFPI-Fa-TF四合体,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纤溶系统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 纤维蛋白(fibrin,Fbn) FDP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二、纤溶系统功能,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降解纤维蛋白,水解凝血酶、凝血

6、因子,纤溶抑制物(PAI-1等),-,内源性激活途径:PK分解产生激肽释放酶、Fa、FXIa、凝血酶 外源性激活途径:tPA和uPA,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正常的纤溶过程,纤溶系统的功能,主要功能是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通畅,另外,也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等。,血管及各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抗凝纤溶物质,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泌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等,促凝血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抗凝调节作用,一、血管内皮细胞,VEC正常时不表达TF 生成PGI2,NO,及ADP酶等扩血管物质,抑制PLT聚集 产生tPA,uPA等

7、纤溶酶原激活物 抗凝作用 产生TFPI 表达TM 表达肝素样物质,产生凝血物质:如分泌TF、粘附分子等,促纤溶: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uPA) 抑纤溶: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内皮细胞对纤溶的作用,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与胶原结合,被胶原,凝血酶ADP,TXA2,PAF激活,二、血细胞,(一)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聚集(aggregation)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 静息时 无聚集 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颗粒,释放(release) 致密颗粒释放ADP,5-HT 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粘

8、附性蛋白 产生蛋白激酶C,TXA2等 收缩(constrict) 血管收缩,使血凝块硬化,止血过程更加牢固 吸附(adsorption) 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于其表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一节 概 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DIC凝血与抗凝血的变化过程,致

9、病因子,DIC的本质是什么?,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 继而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凝血功能异常,DIC的关键变化是什么?,凝血酶大量产生,凝血-抗凝血平衡紊乱,化验检查:Hb 70g/L,RBC 2.710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PLT 85109/L, Fbg 1.78g/L(2-4g/L);凝血酶原时间20.9秒(12-14),3P试验阳性(阴性)。尿蛋白+,尿RBC+。,患者:女,29岁,妊娠8个月,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查体: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80/50mmHg,脉搏95次/分、细速;尿少。,4

10、h后复查PLT 75 109/L, Fbg 1.6g/L。,试分析该病例DIC证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和分期。,第二节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严重感染: 最常见,细菌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31-42%) 2.恶性肿瘤: 肺、消化系及泌尿系癌、转移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等。(24-34%) 3.产科意外: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妊娠中毒症、流产术等。 4.严重创伤: 大面积挫伤或烧伤、挤压综合症、枪伤、刀伤、冻伤等。,5.大手术: 外科大手术、体外循环。 6.药源性DIC: 抗肿瘤化疗药;促凝或抗纤溶药物;导致溶血的药物;药物过敏等

11、。特点:多发生在用药2-24h;DIC的病情迅猛呈急性型;出血症状明显;一般预后好,但最终取决于原发病。 7.其他:蛇毒、休克、血管内溶血等。,组织 组织因子活性(u/mg) 肝脏 10 肌肉 20 脑 50 肺脏 50 胎盘蜕膜 2000,问:为什么产妇容易发生DIC?,病因:,VEC损伤,缺氧、 酸中毒、 严重感染、 内毒素、 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一)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凝血反应,(1)胶原暴露,固相、液相激活,启动内凝系统。 (2)损伤的VEC释放TF ,启动外凝系统。 (3)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结合血小板黏附、活化、聚 集,促进凝血。 (4)内源性的抗凝血功能: 1)TM-PC、HS-AT-

12、系统功能,TFPI产生。 2)产生tPA,PAI-1,纤溶活性. 3)内皮受损,抗血小板功能 :NO、PGI2、ADP酶 产生,病因:,组织细胞 大量破坏,创伤,烧伤, 大手术, 产科意外, 肿瘤组织坏死, 白血病细胞破坏,(二)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凝血反应,(1)释放TF入血,激活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 TF-a可激活F,促使更多的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又可激活FXI,引起放大效应。,(三)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RBC破坏,释放大量磷脂蛋白、ADP,促进血小板 粘附,聚集 WBC破坏释放TF样物质,WBC受刺激表达TF PLT激活、粘附、聚集,促进凝血,血栓形

13、成过程,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蛇毒激活F,F等,促进DIC发生 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 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物质 内毒素刺激VEC表达TF,损伤VEC,其他促凝物质,感染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 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释放血小板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白细胞激活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因子使VEC产生tPA减少,而PAI-1增多。,严重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制,DIC形成机制,约90的DIC病例尸解时可发现血管内有微血栓形

14、成或纤维蛋白沉着,如肺、肾、胃肠道、肾上腺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中纤维素性微血栓较常见。 微血栓有时可仅在某些局部器官中见到,而在循环血液中则不被发现 有一些临床上证实为DIC的病例,尸检中却无血栓形成,可能是死亡后发生纤维蛋白溶解所致。 肾脏的病变可表现为局限性肾小管坏死或两侧严重肾皮质坏死,少数病例的肺部有非栓塞性内膜炎或肺部透明样病变。,肾小球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第三节 DIC的诱因,【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吞噬、清除血液中的ET、凝血酶、Fbg、FDP及其他促凝物质。,血中促凝物质清除,单核吞噬细胞功能障碍,大量吞噬其他物质,DIC,单核吞噬细胞功能饱和受“封闭”,细菌

15、内毒素绕过肝脏入血,造成VEC损伤,直接激活因子;抑制纤溶活性 蛋白C、AT-、Plg等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 肝细胞坏死,释放TF,凝血、抗凝、纤溶作用严重紊乱,促使DIC的形成。,第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Fbg、); 抗凝物质 (PC、AT-、TFPI) 。,(一)凝血因子增多,胆固醇、磷脂及甘油三酯升高所致的高脂血症也促成高凝状态。,(二)血脂升高,抗磷脂抗体形成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A) 损伤PLT和VEC膜,使带负电荷的磷脂暴露,促使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导致凝血; 抑制PC的活化或抑制激活的PC的活性、使蛋白S减少,使血液高凝状态,诱发

16、血栓。,(三)抗磷脂抗体形成,血小板聚集性加强;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肝素抗凝活性减弱。,(四)血栓调节蛋白(TM)减少,(五)酸中毒,TM是凝血酶受体之一: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增强所激活的PC的作用。,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 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慢,出现涡流 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第四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根据DIC发生快慢: 1. 急性型 2. 亚急型 3. 慢性型 根据代偿情况: 1. 失代偿型 2. 代偿型 3. 过度代偿型,失代偿型 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凝血因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DIC程度 急,重 轻 慢性, 恢复期

17、 症状 典型 不明显 不典型 实验检查 凝血因子 无明显异常 凝血因子,一、出血,二、脏器功能障碍,第五节 DIC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三、休克,四、贫血,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血尿, 咯血,牙龈、鼻出血 阴道出血,DIC出血临床特点,DIC出血临床表现,1.广泛、多部位,不能用 原发病解释 2.常伴有DIC的其他表现 3.常规的止血药无效,DIC出血的发生机制,(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二)继发性纤溶亢进,(三)FDP/FgDP增多,微血栓的大量形成,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而减少,血液进入低凝状态。,在启动凝血系统的同时,激活纤溶系统,Fbn(Fbg)降解加速,凝血因子水解

18、,血液凝固性进一步降低。,FDP概念: 纤溶酶水解Fbn或Fbg产生的多肽片段,称为FDP/FgDP。 作用:抗凝-加重出血倾向 增加血管通透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 干扰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及对抗凝血酶作用。 FDP的组成 主要包括X、Y、D、E碎片;a、b、c小碎片,以及D-二聚体等。,“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使原本与FDP结合 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 DIC患者“3P”试验阳性。,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FDP 纤维蛋白单体,纤溶酶,凝血酶,(X、Y、D、E),纤维蛋白单体可溶性复合物,(FM+X),硫酸鱼精蛋白(或

19、乙醇),FM X,自我聚合 沉淀,D-二聚体(D-dimer,DD)是纤溶酶分解Fbn的产物,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及DIC诊断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检查,肾皮质坏死,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华-佛综合征,Sheehans syndrome 席-汉综合征,MSOF的发生机制,微血栓形成(DIC) 相应的器官、细胞缺血、缺氧 组织代谢、功能发生障碍或缺血坏死 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MSOF (两个器官以上衰竭),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脑-轻者脑组织多发性小灶性坏死,重者昏 迷或死亡 心脏-可发生低血压、心肌梗死、心衰或心源 性休克

20、肝脏-肝脏内DIC, 出现黄疸、肝功能不全, 胃肠-轻者点片状出血,恶心、呕吐或腹泻; 重者应激性溃疡、出血、死亡。 内分泌腺肾上腺皮质、垂体,心泵功能 障碍,缺血,缺氧酸中毒,血容量,微栓塞,凝血,激活补体 及激肽 系统,血管扩张,血粘度,血液流动阻力,器官功能障碍,血管容量,血浆外渗,裂体细胞,在DIC外周血涂片发现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呈新月形、盔甲形、星形等。 外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超过红细胞2%),是诊断DIC的重要参考指标。,机制:1.微血管腔内纤维蛋白丝形成细网状,RBC在流经网孔时被切割、挤压而破裂; 2.裂体细胞,脆性高,容易发生溶血。,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

21、(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诊 断:1994年全国出血与血栓学术讨论会提供 原发病 临床表现: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2.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 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 抗凝治疗有效,DIC的诊断,实验室检查诊断指标: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3.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4. 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 5. 凝血酶时间延长3秒以上 6. 周围血

22、破碎红细胞2% 7. DD 测定(D二聚体实验),第六节 DIC的防治,1、防治原发病 2、改善微循环(早期) 扩容 解痉 纠酸 抗血小板聚集 3、重建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抗凝治疗 补充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化验检查:Hb 70g/L,RBC 2.710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PLT 85109/L, Fbg 1.78g/L(2-4g/L);凝血酶原时间20.9秒(12-14),3P试验阳性(阴性)。尿蛋白+,尿RBC+。,患者:女,29岁,妊娠8个月,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查体: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80/50mmHg,脉搏95次/分、细速;尿少。,4h后复查PLT 75 109/L, Fbg 1.6g/L。,试分析该病例DIC证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和分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