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1283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泌尿系统疾病2-PPT文档.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肾盂 肾间质 肾小管的炎症 分急性和慢性 女性多见 男:女=1:9-10 临床 发热 腰部酸痛 血尿 脓尿 膀胱刺激症 晚期 高血压 肾功不全 尿毒症,(一)急性肾盂肾炎 (acute pyelonephritis) 肾盂、肾间质、肾小管化脓性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革兰氏阴性菌常见,大肠杆菌占60-80% 感染途径: 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 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肾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Cap引起化脓性炎 多为金葡菌引起、双肾受累 2.上行性感染:主要感染途径 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 输尿管或周围淋巴管肾盂、肾盏和肾间质、肾小管

2、,泌尿系统防御体系,尿液清洗冲刷作用;膀胱粘膜产生局部抗体(分泌型IgA) 膀胱壁内的白细胞吞噬和杀菌作用 输尿管斜行进入膀胱壁阻止尿液逆流,上行性感染过程,1.细菌在后尿道内(或女性阴道口)生长 3.细菌从膀胱进入输尿管和肾盂 4、肾内返流,尿道粘膜损伤(如插导尿管等);女性尿道短、缺乏前列腺分泌液的抗菌作用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易发病,前列腺肥大、肿瘤或结石等使尿路梗阻时,膀胱不能排空,细菌得以残留并繁殖引起膀胱炎。,主要原因是膀胱输尿管返流,2.细菌在膀胱内感染,输尿管插入膀胱的部分变短,肾内返流,病理变化:,G: 单侧或双侧 肾脏体积增大 充血 表面 散在黄白色小脓肿;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 切

3、面 髓质有黄色条纹向皮质内延伸, 可融合形成脓肿 肾盂 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渗出物或积脓,LM: 灶状的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急性肾盂肾炎,white cell cast,上行感染:首先累及肾盂肾小管及间质,形成 大小不等脓肿及肾小管坏死,肾小球一般 很少受累。 血源感染:首先累及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间质, 形成多发散在脓肿,以后蔓延至肾小管、 肾盂。 后期:慢性炎细胞,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 肾盂肾盏变形慢性肾盂肾炎。,合并症: 1.坏死性乳头炎(肾乳头坏死) 2.肾盂积脓 :高位尿路阻塞 3.肾周围脓肿:肾内脓肿穿破肾包膜,见于糖尿病或严重尿路阻塞病例 G 肾锥体乳头侧2/

4、3区域出现 灰白灰黄色坏死灶 LM 凝固性坏死,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感染症状:发热 寒战 白细胞增多 泌尿系统症状:腰部酸痛 肾区叩痛 脓尿 菌尿 蛋白尿 管型尿 血尿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病变灶状分布 肾小球较少受累 无高血压 氮质血症,预后: 良好 症状典型 确诊短期内治愈 若尿路阻塞 伴糖尿病/免疫障碍 则病情重或转为慢性 肾乳头坏死可引起急性肾衰竭,二 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炎症,纤维化和疤痕形成,发生机制: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 尿路阻塞使感染反复发作 慢性返流性肾盂肾炎(返流性肾病)-更常见 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返流或肾内返流的病人常反 复发生感染,

5、单侧/双侧 双侧不对称缩小 大的不规则疤痕“土豆肾”,皮髓质界限不清 肾乳头萎缩 肾盂 肾盏变形 肾盂黏膜粗糙,LM 病变分布不规则 呈片状或灶状 间质纤维化 淋巴/浆/巨噬细胞浸润 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扩张 腔内充满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甲状腺滤泡样结构 细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球囊周围纤维化 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其余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 急性发作时 大量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形成,甲状腺滤泡状结构,慢性肾盂肾炎(Masson染色),临床病理联系: 1)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或急性肾盂肾炎症状的间隔性发作 2) 多尿、夜尿:肾小管严重受损 尿浓缩功能下降而致 3)低钾、低钠和代谢性酸中毒 4) 高

6、血压:肾组织纤维化和小血管硬 化肾缺血肾素分泌增加而致 5)氮质血症、尿毒症: 晚期肾组织严重破坏而致,结局: 及时治疗病情可控制 病情严重尿毒症 高血压心衰死亡 出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伴严重蛋白尿,预后差。,肾和膀胱常见肿瘤,一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肾癌,*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80-85%); *发生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多发于40岁以后,男:女=23:1,病因发病机制 相关因素: 化学性致癌物质 烟草:吸烟者肾细胞癌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两倍 肥胖 高血压 石棉 石油产物 重金属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改变,1.Von Hippel-Lindau(VHL

7、)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病变为小脑和视网膜的血管母 C瘤。35%-60%VHL病人发生双侧多灶性肾透明细胞癌。 2.遗传性(家族性)透明细胞癌: VHL及相关基因发生改变,仅肾脏病变。 3.遗传性乳头状癌: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双侧的乳头状肾癌。,分类和病理变化:,G: 上下两极多见 上极尤为多见 透明细胞癌:单侧 圆形 3-15cm 切面 肿瘤常有出血 坏死 软化和钙化 呈多彩状 灰白 淡黄 灰红 瘤周有假包膜 乳头状癌: 多灶或双侧性 瘤体大出血囊性变,瘤细胞体积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间质有丰富毛细胞血管和血窦,1、普通型(透明细胞)肾癌:最常见,2.

8、乳头状癌: 肿瘤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呈乳头状排列 乳头中轴间质内可见砂粒体和泡沫细胞。,3.嫌色细胞癌: 占肾癌的5% 可能源于集合小管上皮细胞,预后较好。细胞遗传学显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严重的亚二倍体 集合管癌 未分类肾癌,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无症状 典型症状 腰部疼痛 肾区包块 血尿 全身症状:发热 乏力 体重减轻 副肿瘤综合征:RBC增多症 高钙血症 Cushing综合症 高血压,转移 早期血道转移,最常见于肺、骨 预后 较差 5年生存率45% 若无转移达70% 侵犯肾静脉及肾周组织则为15-20%,二、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又称Wilms瘤 肿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 为儿

9、童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患儿多为7岁以下儿童,偶见成人,病理变化 G:单个 实性 体大 边界清楚 假包膜 10%为双侧和多灶 切面 多彩状 灰白/灰红 质软 有灶状出血 坏死 囊性变, 部分骨或软骨组织,间叶性间质,幼稚肾小球,幼稚肾小管,胚芽组织,LM:具有幼稚的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为腹部肿块 可达盆腔 血尿 腹痛 高血压 肿瘤侵犯肾周组织或肾周组织 部分肺转移等 综合治疗(手术 放疗 化疗)疗效较好 无转移者长期生存率达90%,三 膀胱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50-70岁 男:女=2-3:1 膀胱癌类型 移行细胞癌 90% 尿路上皮癌 鳞状细胞癌 腺癌 病

10、因和发病机制: 与苯胺染料 吸烟 病毒感染 慢性膀胱炎等有关,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改变具有异质性,病理改变: 好发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 输尿管开口处 肉眼: 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分化高者常呈乳头状,有蒂; 分化低者常扁平状,基底宽,无蒂 浸润 切面 灰白色 可有坏死等改变,膀胱移行细胞癌,级:肿瘤呈乳头状,分化较好,层次增多, 核分裂少,无明显极性紊乱。,级:瘤细胞呈乳头状,异型性和多型性明显,细胞层次增多,极性消失,癌细胞可侵及肌层。,级:瘤细胞呈实性,分化差,失去移行上皮特征,极性紊乱,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多,见病理性核分裂,肿瘤常浸至肌层及周围器官组织。,移行细胞癌 0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分化良好 生物学行为不佳 手术后易复发 易转为乳头状癌,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病理联系 无痛性血尿-最常见 膀胱刺激症状 肾盂积水 肾盂肾炎 积脓 不论分化程度 手术后均易复发 复发后分化差 乳头状瘤和级 50%术后复发 分化差者复发率80-90%,预后 与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乳头状瘤和级10年生存率98% 级10年生存率40% 转移 淋巴道转移 晚期血道转移,See you lat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