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1540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艾灸析课件-文档资料.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一、中医艾灸操作图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添加署名或公司信息 n艾灸 定义: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 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 灼体表腧穴的灸法。 目录 n简介 n历史 n作用 n方法 n艾灸方案 n禁忌 n注意事项 n辨别艾条的好坏 一、简介 n 艾灸是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是中医的一种治 疗方法。 n 首先,艾灸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 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 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 病,犹其对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 皮肤组织中潜在的

2、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 用。 n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 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 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 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 扁鹊心书中提到“人之 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 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 时,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 年寿矣。”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艾灸分类: 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 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4.灸器灸

3、温筒灸、艾盒灸,随身灸等。 5。贴灸 二、历史 n 艾灸的起源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 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 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 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 疗法起源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 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 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 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 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 择,至黄帝虾蟆经

4、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 、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 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 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艾灸适应症的发展 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 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 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 “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 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 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 ,“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

5、 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 法。 三、作用 n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 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 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血气在经脉 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 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 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 凝涩,没有热象的疾

6、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 禁服篇中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 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 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 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 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 ,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 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

7、,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 、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 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 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 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 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 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

8、两阳相得,往 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 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灵枢经脉篇云:“陷下 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 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 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 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 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 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

9、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 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 “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 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 热可用灸”的记载,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指出灸法对脏腑实 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 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 ,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 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 明热症

10、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 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 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 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 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 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 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 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 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

11、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 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 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 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 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 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 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 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 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 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四、方法 n直接灸 n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 皮肤

12、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 ,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 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 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 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 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 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 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

13、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 ,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 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 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 、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 、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 ,要求卷紧,外裹

14、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 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 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 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 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 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 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 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 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并不固定在

15、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 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 施转施灸。 五、艾灸方案 n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 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 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 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 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 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 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 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 妨一试。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 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

16、位于腹正中线脐 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 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 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 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 ,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 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 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 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 ,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

17、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 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 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 )、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 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 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 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

18、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 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 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 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 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 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 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 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艾灸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 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

19、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 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 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 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 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 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 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有这么几种女性: 1 、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 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 何况雪上加霜

20、。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 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 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 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 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 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 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

21、有 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六、禁忌 n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 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 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 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n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 成瘢痕,影响美观。 n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 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 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n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 稳

22、,或妇女经期忌灸。 n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 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n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七、注意事项 n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 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n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 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 灸的效果。 n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 ,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

23、心, 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 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n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 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 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 ,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 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 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 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

24、注意掌握好刺激量, 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 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 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 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 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 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 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 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

25、;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 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 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 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12、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同 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 13、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4、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 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1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16、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

26、,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 的位置艾灸。 17、非精制艾绒是不能长期艾灸的,否则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后遗症 ,劣质艾条艾灸对身体的伤害是极难恢复的: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艾 绒杂质太多的话,就象用火烤弹簧,筋会变松弛,表现就是起床、起坐 无力,阴茎、阴蒂勃起功能障碍。 八、辨别艾条的好坏 n 艾条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治疗效果的好坏,质量好的艾条取决于如下 几个条件:生长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艺、储藏年限。 n 一、产地:艾草在我国大部分地域均有生长,如以长江南北来划分 可以分为大叶艾和小叶艾。长江以北为大叶艾,这种艾叶厚而宽绒毛多 ,艾绒纤维粗产量高,气味芬芳,火力柔和。大江以南的艾为小叶艾, 叶小而薄,产量

27、低,烟大火烈,产量低。好的艾绒多采购北方的艾叶制 绒。 n 二、采摘:艾叶采摘的时节必须在每年端午的前后择艾而采,故人 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个时节是艾草生长的最旺盛 期,有经验的采药人会采取长得像人型的艾叶。或在采艾的前几天将看 到的艾草用脚压倒,到采摘的时候只采摘又能站立起来的艾草叶子,这 样的艾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它制成的艾绒治疗的效果威力才够大。 n 三、制作:制绒在整个工序中最为重要,古人多为手工制绒,现代 均为机械制绒,这在治疗的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古人手工制绒首先 将上好的艾叶与草木灰兑水搅拌成胶泥状,然后将艾叶泥制成饼状,晒 干封存,使用时取出一饼双手反复搓

28、揉,筛去灰梗再反复搓揉即成棉絮 状的艾绒,手工制绒有生气,所以过去都用此法。 四、储藏:本草中讲用艾者当用陈艾,孟子在其著作 中也讲到这个问题,他讲: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艾 的储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储存将其燥气化掉, 其灸火就会更柔和舒适。现在市场上三年陈艾不多,多以 新陈参半的艾绒做艾条,这已经不错了。 具备这四点后如法制作的艾条,在色、质、味、烟、火上 与一般艾条便截然不同了。 色:绒色土黄或金黄无当年艾的绿色。 质:艾条整体挺拔结实不松软,绒体柔软无枝梗杂质 。 味:老艾条的气味芳香,无有当艾的青草味。 烟:艾烟淡白不浓烈不刺鼻、气味香。 火: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灸感强疗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