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1624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药物治疗学第5章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文档资料.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抗菌药的临床药动学抗菌药的临床药动学 一、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n任何抗菌药物,除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者外 ,在体内均有ADME过程,即抗菌药物的体内 过程。 A:absorption; D:distribution; M:metabolism; E: excretion。 2 治疗感染时应根据药物吸收程度和速率的 不同合理选用。(轻、中度感染和重度感 染时宜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 药 物 游离状态(具抗菌活性 ) 结合状态(无抗菌活性) 体 内 1、吸收 3 n血液丰富组织(肝、肾、肺)中抗菌药物浓 度较高;血供较差部位(脑、骨、前列腺) 浓度较低; n骨组织中以克林霉素、林可

2、霉素和氟喹诺酮 的浓度较高; n前列腺中以碱性脂溶性药较易进入:大环内 酯、磺胺、喹诺酮、四环素类; 2、分布 4 3、代谢 n多经肝内代谢 n原形代谢:氨基糖苷类、 头孢菌素类(大部分) n浆膜腔和关节腔:约为血药浓度的50 -100; n易通过胎盘屏障:氨基糖苷类、氯霉 素、四环素、磺胺类。 5 4、排泄:大部分经肾排泄 n尿药浓高的抗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 、氨基糖苷类; n胆汁药浓高的抗菌药:大环内酯、林可 和克林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等? n透析后需加量的抗生素:氨基糖苷、青 霉素、头孢菌素和磺胺药。 6 二、体内过程对用药的意义 n药物选择: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且选 用在相

3、应组织或体液中分布良好的抗菌药(尤其是 脑、骨、前列腺等); n用药途径:口服吸收好的药能治疗敏感菌所致轻 、中度感染时,不必注射;但严重感染时,静脉给 药疗效较好; n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7 n特殊人群用药: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易透过血 -胎盘屏障,并可能损害胎儿, 妊娠期不宜使用。 8 三.药效、药动学与疗效关系 n药敏试验得抗菌药对细菌的MIC n药物在常用剂量时的血药浓度 n该菌对某抗菌药敏感或耐药 n指导选用抗菌药。 9 1、抗菌药的体内杀菌活性: 抗菌药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 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 1)浓度依赖性:在一定范围内药浓愈 高,杀菌活性愈强: n氨

4、基糖苷、喹诺酮、两性霉素B、 甲硝唑等。 10 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n其特点是具有首次接触效应(FEE)和 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 n这类药物的24h AUIC与疗效的关系非常 密切,而临床观察认为Peak/MIC的意义 更为重要。 11 B、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n此类药物的24h AUIC是决定药物疗效的 最重要的参数。 n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AUIC30时 ,死亡率50%,当此比率100时,则 几乎无死亡。 12 2)时间依赖性 n药浓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超 过对细菌MIC的4-5倍时,达饱和; n药浓继续增高时,杀菌活性和速率无明 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浓超过对细菌

5、MIC的时间长短有关; n内酰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 13 2、治疗细菌感染时,根据 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 n时间依赖性抗菌药:t1/2短者,需多次 给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的时 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 n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 水平,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 14 附:概念 n最低抑菌浓度 ( MIC):药物可抑制培养 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n抗菌后效应(PAE): 将细菌暴露于 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 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 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 ) 15 附:治

6、 疗 药 物 检 测 16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v是在药动学指导下,应用分析技术,测 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 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v指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一、定义 17 二、需要进行TDM的抗菌药物 n毒性大,治疗与中毒浓度接近(氨基苷); n新生儿使用易发生严重毒性(氯霉素); n肾功能减退时易发生毒性(氟胞嘧啶); n某些特殊部位的感染,确定感染部位是否达 有效浓度,或过高可能导致毒性发生。 18 测试方法必具高灵敏性; 血浓测定,必须有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现多是总浓度,测游离

7、药物浓度意义更大;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活性; 样本必须及时测定。 三、TDM的注意事项 19 第二部分 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20 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尽早确立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严格掌握适应症( 药敏) ; 二、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 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三、据患者生理、病理及免疫等合理用药; 21 1、不宜使用的情况:预防性使用、病毒感 染、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局部应用; 2、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3、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 4、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5、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四、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22 1、肾功能

8、减退: 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且对肾有毒的药, 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糖苷类等 2、肝功能减退: 避免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 利福平、四环素类等。 五、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 23 n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和磺胺类药物, 以免造成灰婴综合征、溶血、核黄疸; n儿童应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四环 素、氟喹诺酮类; n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氨基糖苷 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3、特殊人群 24 第三部分 常用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25 抗感染药物的四种效应 n对敏感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n对感染患者的毒性效应; n对体内非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n对致病菌和正常共生菌群中

9、耐药菌株的 筛选效应。 26 一、-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内 酰胺类 。 母核中-内酰胺环是抗菌作用所必 需,侧链则决定此类抗生素的抗菌及 药理作用的特点。 27 一)化学结构 2828 二)抗菌作用机制 -内酰胺类均通过抑制细菌细胞 壁粘肽(Mucopeptide)合成,导致 细胞壁缺损而产生杀菌作用。 29 抗菌选择性 n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高(60%),故对- 内酰胺类敏感,易被杀死; n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少(10%),故对 -内酰胺类敏感性低; n繁殖期细菌需合成大量胞壁粘肽,故对 药物敏感性强; n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内酰胺类 对人和动物毒性低。 30 三)青霉

10、素类 (一)青霉素G (penicillin G) 又称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其侧链为苄基(-CH2- ),常用 其钾或钠盐。效价以u计算: GK:1mg=1595u GNa:1mg=1667u 31 1、耐药性问题 n多数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性,金 葡菌与青霉素G反复接触后易产生耐药性 ; n金葡菌产生一种-内酰胺酶(青霉素酶 ),使青霉素的-内酰胺环裂解成青霉 噻唑酸,失去抗菌活性; n某些G杆菌也能产生-内酰胺酶,故对 青霉素不敏感。 32 2、过敏反应问题 。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反应、皮肤过敏 反应; 过敏反应机制: 由青霉素降解产物产生

11、不同抗原(杂质)决定簇引起 过敏反应防治:预防过敏性休克 询问过敏史 皮肤过敏试验 33 皮试可预报过敏性休克; 皮试过敏试验阳性率仅为过敏反应者的 30%; 为提高皮试阳性率,国外主张改用青霉 噻唑多赖氨酸作为抗原进行皮试。 过敏性休克用药: 可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或H1受体拮抗剂。 34 (二)半合成青霉素 在青霉素G的主核6-APA上,用化学方 法接上不同基团,可获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苯氧甲青霉素 (Penicillin) -耐酸、可口服、抗菌谱同青霉素G, 但 较弱,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35 2、耐酶青霉素: 包括苯唑类青霉素,如苯唑西林、双氯

12、 西林等; 通过酰基(R1) 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 -内酰胺环,耐酶,耐酸,可口服;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36 青霉素G侧链(R1)苄基上的氢被氨基取代 ,脂溶性增加,易于透过G 杆菌胞壁外膜的 脂多糖和磷脂,发挥杀菌作用; 对G杆菌的作用类似氯霉素及四环素,不 如氨基糖苷类。对青霉素敏感菌的作用与青 G相似; 不耐酶,耐酸,可口服。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 37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呋苄西林等; 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 强; 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 感染; 不耐酶,耐酸性差,口服吸收差。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38 二、合理用药分析 39

13、 合理用药分析(一) 患者,男,49岁,患呼吸道感染较严重,药 敏实验对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敏感。医生开 处方如下,分析用药是否合理,为什么? Rp: n青霉素G钠注射液 320万u3 n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24万u n10葡萄糖注射液 1000 ml 用法: 一次/日 静脉滴注 40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用药。 原因: 青霉素的-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 活,从而庆大霉素疗效显著降低。 n凡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 霉素等与青霉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 在体外混合时,均产生类似结果。 青霉素G钠在近中性(pH:67)水溶液中 较稳定,若PH8极易分解而失去活 性,10葡萄糖注射液的P

14、H为3.25.5, 且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糖,能使- 内酰胺类分解。 41 建议: n两药应根据临床需要分别注射, 可将庆大霉素肌内注射,青霉素 G静滴。 n溶液不宜用葡萄糖,而应用生理 盐水。 42 合理用药分析(二) 李,男,36岁,手术后制止出血 并预防感染使用下列药物。 Rp: n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iv gtt n维生素C注射液 2g n维生素K1 20mg n庆大霉素注射液 16万u 43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处方。 原因: n维生素C可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及糖代谢 过程,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降低通透性 与脆性,加速血液凝固,刺激造血功能; 维生素K1可被肝脏利用来合

15、成凝血酶原、 、因子;从药理上分析,两药合 用是有利的; n但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物 维生素K1混合后,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而致维生素K1疗效降低。 44 n实验证明:维生素K1与维生素C混合放 置一定时间后,维生素K1即被完全破 坏,而不能发挥治疗效果; n实验也证明:维生素K1注射液可使庆 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 抑菌能力降低。 45 建议 n可将维生素K1溶于500ml10%葡 萄糖液中;维生素C溶于500ml5% 葡萄糖液中,分别静滴; n将庆大霉素剂量改为16万u,分2次 肌注。 46 合理用药分析(三) 患者 女 55岁,牙痛、牙龈肿。医生 开处方如下:

16、 Rp: 多西环素片 0.1g10 n用法:0.1g/次 4次/日 去痛片 6片 n用法:1片/次 必要时服用 47 分析:次处方属不合理用药,其后 果可能引起胃出血。 n原因:给药间隔的确定是根据半衰期, 病情、PAE等确定。多西环素口服吸收 好,排泄慢,吸收后t1/2为1422h, 所以每日需服12次即可; n如每日四次,则血中药物浓度太高,对 胃刺激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 可引起胃出血反应; n应更改服用方法。 48 合理用药分析(四) 患者,男,26岁。患心内膜炎,病情尚不 严重,因有青霉素过敏史,医生开处方 如下: Rp: n红霉素片 0.1 g36 用法: 0.2 g/次 4

17、次/日 n林可霉素注射液 0. 6g6 用法: 0.6 g/次 2次/日 肌内注射 49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用药。 原因: n两种抗生素作用部位基本相同,都在核糖 体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 环节发挥抗菌作用。 n由于红霉素可与林可霉素竞争核糖体上的 结合位置,而且其亲和力大于林可霉素, n因此,两者联用后,抗菌作用并不增强, 反而影响了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且增强 其对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 50 合理用药分析(五) 王 女 30岁 发热、咽喉疼痛、 咳嗽,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处方如下: Rp: n复方新诺明片 0.48g20 用法: 1片/次 2次/日,首剂2片 n碳酸氢钠 0.5 g20 用法: 0.5 g/次, 2次/日,首剂1g 51 分析:此处方合理。 n复方新诺明是由新诺明和甲氧苄啶组 成的复方制剂,其中SMZ及其乙酰化 产物溶解度低,尿中浓度高,易析出 结晶损害肾脏,而尿液呈酸性时溶解 度会进一步下降,加重损害。 n同服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增加SMZ 及其乙酰化产物的溶解度,防止结晶 损害肾脏。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