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1885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细胞的能量转换2-PPT文档.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辅酶Q:是脂溶性小分子量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子。有3种氧化还原形式,即:氧化型醌Q,还原型氢醌(QH2)和介于两者之者的自由基半醌(QH)。,(2)呼吸链的复合物,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的方向排列。 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线粒体内膜、分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属于膜的外周蛋白。,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分子量约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

2、移至膜间隙(C侧)。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 NADHFMNFe-SQ 总的反应结果为: NADH + 5H+M + QNAD+ + QH2 + 4H+C,、复合物I:NADH脱氢酶。,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一个细胞色素b。 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 电子至辅酶Q,但不跨膜转移质子。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 反应结果为: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 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 b566 、 b562)、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细胞色素c1 。 作用:

3、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 2还原态cyt c1 + QH2 + 2 H+M2氧化态cyt c1 + Q+ 4H+C “Q循环”:复合物的电子传递比较复杂,和其有关。辅酶Q能在膜中自由扩散,在内膜C侧,还原型辅酶Q(氢醌) 将一个电子交给Fe-S细胞色素c1细胞色素c,被氧化为半醌,并将一个质子释放到膜间隙,半醌将电子交给细胞色素b566b562,释放另外一个质子到膜间隙。细胞色素b566得到的电子为循环电子,传递路线为:半醌b566b562辅酶Q。在内膜M侧,辅酶Q可被复合体(复合体)或细胞色素b562还原为氢醌。一对电子由辅酶Q到

4、复合物的电子传递过程中,共有四个质子被转移到膜间隙,其中两个质子是辅酶Q转移的。,Q cycle,、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 组成: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至少13条肽链,分为三个亚单位。 作用: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cyt cCuAheme aa3- CuBO2 4还原态cyt c + 8 H+M + O24氧化态cyt c + 4H+C + 2H2O,A. Molecular basis of oxidation: Electron-transport chain,(3)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四种类型

5、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血红素基团Fe)、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H2O/O2最高)。 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由复合物I、III、IV组成主要的呼吸链 ,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由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对应于每个复合物,大约需要3

6、个复合物,7个复合物,任何两个复合物之间没有稳定的连接结构,而是由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呼吸链组分及ATP合成酶在线粒体内膜上呈不对称分布,如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向细胞质的一侧),而ATP合成酶位于内膜的M侧(向线粒体基质的一侧)。,(4)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图7-11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引自Lodish等1999),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NADH,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FADH2,状如蘑菇,属于F型质子泵。 分为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F1由5种多肽组成33复合体,具有三个

7、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亚基具有一个)。 亚基有水解酶活性。和单位交替排列,状如桔瓣。贯穿复合体(相当于发电机的转子),并与F0接触,帮助与F0结合。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发电机的定子)。 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 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1)ATP合成酶(ATP synthase),F1 particle is the catalytic subunit; The F0 part

8、icle attaches to F1 and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membrane.,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F0: 1a:2b:12c,The structure of the ATP synthase,The ATP synthase is a reversible coupling device,(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1、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

9、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C. Mithchells Chemiosmotic theory (1961),The pH and electrical gradient resulting from transport of protons links oxidation to phosphorylation.,When electrons are passed to carriers only able to accept electrons, the H+ is translocated across the inner membrane.,M

10、ore than 21026 molecules (160kg) of ATP per day in our bodies.,P. Mitchel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认为: 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M侧)泵至膜间隙(C侧),由于线粒体内膜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两侧形成pH梯度(pH)及电位梯度(),两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P)。 P=(2.3RT/F)pH 其中:pH= pH梯度, =电位梯度,T=绝对温度,R=气体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当温度为25时P的值为220mV左右。,2、质子动力势,proton-motive for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