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388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上学期鲁教版地理选修5-地质灾害概述(共29张PPT).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什么是地质灾害?有哪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圈中各种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1、下列灾害属于山区常见的一组是( ) A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B崩塌、滑坡、洪涝、干旱. C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

2、、干旱 D水土流失、干旱泥石流土地盐碱化,2、自然灾害的本质是( ) A人地关系的冲突 B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C对人类有危害的一种自然现象 D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3、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规律性 D各种灾害的关联性,4、下列有关自然灾害基本属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具有联系和区别双重性. C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D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5、下列有关自然灾害规律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自然

3、灾害的规律性是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 B自然灾害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盐碱化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而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则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D自然灾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的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A,A,C,B,B,一:地震灾害,自主学习:看教材20-22页,填写非常学案课前自主导学:知识点1-地震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1地震概述 (1)定义: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震结构示意,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2)地震的结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而言,3级以下为微震,3-5级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注意:,(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

5、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问题导思 1: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2:在一次地震中,同样条件下,一般地: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地质构造越复杂,烈度越大; 建筑物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人口密度越大,烈度越大。,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 (1)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成因机制分类: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3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纵波(

6、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者传播较慢。,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地震发生时,震中区人们感到地面震动的情况是 _,原因是_。,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地震的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板块的边界),板块内部断裂和破碎地带(东非大裂谷),板块边界,裂谷,、海岭,、大洋中脊等,海沟,、海岸山脉,、岛弧等,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80%以上的浅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中、深源地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有四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

7、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和宁夏,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 ,GIS,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差异: 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 原因: 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 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 人口密度小;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探究思考:为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 取哪些预防性的措施?,1: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发展科技,建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预报预测, 3:

8、制定应急预案及防震措施; 4: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5:加强地震应急演练 6:加强国际合作,自主学习:看教材22-24填写非常学案课前自主学习知识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二、滑坡和泥石流,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1、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诱发

9、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 例如:加固岩体通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非工程措施: 技术措施如加强预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通过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等。,(5)防御措施减轻滑坡灾害的主要措施。,512汶川大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堵塞河谷后,形成了许多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危险性最大.,材料: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

10、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简要回答堰塞湖带来的危害?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危害: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淹没沿岸农田(耕地)、村落;使湖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强;堰塞湖堤坝不牢固,易决堤引发洪涝灾害。 措施:利用工程措施:在堰塞堤坝上开挖泄流(洪)槽;实施防御措施,做好撤离预案,随时准备进行

11、必要的人口撤离;加强气象预报和湖区水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形成条件,充足的水 足够的堆积物 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基础条件 较大的地面坡度(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山谷地形有利于流水汇集;) 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触发因素和动力条件 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思路总结:泥石流爆发的条件分析:,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人们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工程建设,山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自然方面和人为因素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 岩层破碎、松散; 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 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