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将相和_沪教版-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5859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将相和_沪教版-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将相和_沪教版-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将相和_沪教版-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将相和_沪教版-文档资料.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2、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

3、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

4、、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教学

5、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1、 揭示课题:将相和2、 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 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4、 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 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 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3、 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

6、文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说?4、 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理解句子: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指导朗读5、 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负荆请罪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

7、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4、 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5、 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6、 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四、板书设计 将相和(完璧归赵)蔺相如 (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