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685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_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4西湖的绿人教版2019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

2、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

3、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师:这节课,陈老师给大家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师”之概

4、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

5、”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生:(一齐大声):欢迎!师:欢迎有什么表示?生:(热烈鼓掌)。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老师写课题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教师面带表情的读)师:我读的怎么样?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生:齐读。(设计意图:从美读课题入手,使学生怀着美美的期待来学习课文。)(二)、复习巩固,再现“绿”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下面谁愿意自信地大声地读一下词语,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1、课件出示:苍翠蜿蜒宛然幽静心旷神怡亭亭玉立碧澄澄水花飞溅群袂飞扬翩然起舞2、指读词语。(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有表情的美读词语,由课题入词,由词入文,美

6、好的阅读感悟从点滴中渗透。)(三)、品位语言,拥抱“绿”1、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正因为有了西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西湖的吗?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灵隐、苏堤、花港)教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西湖,再次领略西湖的绿色之美吧!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看好吗?请同学们拿出笔,轻声自由地,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在灵隐寺作者都在哪儿发现了不一样的绿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以下内容为课堂预设,教师随学生学习情况可随机调控)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好一个绿色的灵隐!一下车-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7、。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师:你能读出满眼的绿色吗?生:尝试读。师:这个词我们是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生:慢一些师:为什么?生:因为“扑眼而来”是说到处都是绿色,看都看不过来,当然要慢一点读。师:也就是说,要慢慢地欣赏。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再读.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师:“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我没看过,谁能告诉我。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都要滴落下颜色了。师:

8、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在读。师:绿色还不够浓,谁能再浓一些?指名读,齐读。师:“飘着的雨丝儿”什么样子?生:是轻轻的,柔柔的,落到脸上凉丝丝的。师:把你的感觉送到句子里。在读。一起读。生齐读。师:好绿的雨丝儿呀,一转眼-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师:绿的可真富有变化呀,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深浅不一的绿叶子可真美呀,一低头-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师:“绿到石头缝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呀?我想象不出来,谁来帮帮我呀?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师:你能读出来吗?没进到缝里,再试。嗯,这回绿到缝里了。师:每走

9、一步,绿色都在变化呀,来到溪水旁了-师: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师:你看到什么了?生:水很静,很清,很绿。师;那你可轻一点读,别把水给弄破了呀?生:轻轻的读。师:谁能比他还小心,同时还要读出水花飞溅的变化。生:读。师:唉呀呀,溅了我一身呢!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这次要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的平稳;第二种是水花飞溅的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生:好。(学生齐读此句)(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巧妙暗示,一下车、一抬头、一转眼、一低头、走到溪水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

10、师:好,就像这样把第一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生:(学生各自读文)师: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你们愿意把这段文字积累下来吗?生:愿意!(表情非常兴奋)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我背不出来,能背出来的,我拜他为师。课件出示:背诵框架。师: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你们学习!(拱手)教师: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亲爱的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也,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绿得-?生:怪。师:哪里怪,读读看。生:走着走着,

11、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师:嗯,是怪。能读出奇怪的吗?生读。师:还有哪里怪呢?生:有的青苔-青绿山水。课件出示:(我能读出意趣美!)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这么多形状各异的青苔,是什么心情?生:惊喜。师: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师: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青苔的怪?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变化莫测,变幻无穷,千变万化师:我想在你的朗读中听到这么多的变化,能满足我的小小要求吗?生:读。在读。师:同学们看(课件填空)你能比作者想象得更丰富,对吗?谁愿意试一试?生:想象填空。师:哎呀,这么多呀,我可真佩服你们呀

12、!这里的逗号可以改成什么符号呢?生:省略号。师:课文的标点我们得尊重作者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在朗读上读出省略的意味。读到这里稍停一下,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师:谁能创造性的朗读呢?师:这样美的苏堤,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生:想看。(设计意图: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生:(齐举手)师:闭上眼睛(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生:看见了。师:看见了什么?生:湖面上雾蒙蒙的,下着小雨,湖边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青苔的形状不同-师: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生:想像。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想象

13、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生:好。(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生:(默读)(配乐)课件:出示荷叶画面,师:你刚才看到这个画面了吗?谁想给这个画面配音呢?生: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师:除了画面,你还想到了什么呢?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上面呢!师:你想的可真美,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

14、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能加上你的表演来读这句吗?生:读。生:我想到了,“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师: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用来形容谁呀?生:人,小女孩行么?师: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师:读出水珠的调皮,和小女孩的活泼可爱,行吗?谁来试一试?师:读的有滋有味,灵隐的绿扑眼而来,苏堤的绿变化多端,花港的绿呢-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五)、拓展延伸,融化“绿”教师引读:亲爱的同学们,随着你们的朗读,我们的旅游也结束了,该乘船而回了,雨已停了,生:齐读最后一段。师:再回头看一眼这美丽的西湖吧!(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师:谁能像读古诗一样,摇头晃脑儿的读一遍我们的板书呀?师:亲爱的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到花港,作者用她细腻而独到的笔触,让我们感受着绿的浓淡,绿的精灵,绿得生机。希望同学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用笔去渲染去描摹。六、板书设计:绝句作者:我灵隐绿意扑眼来,苏堤青苔变多端。花港新荷蕴生机,西湖的绿()!(设计意图:再现课文脉络和作者的游览顺序,同时突出移步换景,西湖的绿的不同层次得到体现。还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和创作的空间。)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