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732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word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锦州中学)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

2、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评卷人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

3、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得分一、单选题1.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燃烧中蜡烛熔化 B. 产物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D. 蜡烛浮在水面上2. 把一根火柴梗

4、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能观察到火柴梗() A. 均匀地变黑 B. 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C. 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D. 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3. 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B.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C. 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D.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 蜡烛的火焰温度()A. 外焰最高B. 内焰最高C. 焰心最高D. 相同5. 小强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 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

5、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C. 认为此现象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6.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蜡烛燃烧能生成CO2燃烧能发光发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7. 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棉线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8.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

6、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B.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C.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D. 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9.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化学学习的许多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关注物质的性质 B. 关注物质的变化C.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D. 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形式10. 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 模仿B. 假设C. 对比D. 推理11. 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在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 A. 小组讨论 B. 仔细观察C. 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D

7、. 如实记录12. 某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假设B. 交流评价C. 作出结论D. 设计实验13. 下列物质中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是()A. 水B. 食盐水C. 澄清的石灰水D. 空气14.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 空气B. 二氧化碳C. 水蒸气D. 氧气15.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 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 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 二氧化碳在呼出

8、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D. 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16. 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空气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A. B. C. D. 17. 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 建立假设B. 收集证据C. 设计实验D. 作出结论18.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请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的性质的是() A. 呈光亮的红色B. 有特殊气味C. 常温下是固体D. 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

9、物质19. 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会向玻璃上“哈气”之后再擦,这样擦过的玻璃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A. 二氧化碳B. 氮气C. 水蒸气D. 氧气20. 在图所示的蜡烛燃烧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B. 实验中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 实验中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炭化D. 实验中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21. 学生实验的正确程序是()及时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预习实验内容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查对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齐全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A. B. C. D. 22. 在对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前,甲同学根据

10、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那么,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A. 猜想或假设B. 提出问题C. 制订计划D. 得出结论23. 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了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猜想假设B. 查阅资料C. 进行试验D. 交流讨论24. 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A. 收集气体并观察 B. 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C. 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D. 咨询生产厂家的工程师25.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

11、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于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26.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高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27. 蜡烛有以下性质:固体;白色;质地较软;密度比水

12、小;难溶于水;受热易熔化;能燃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有。28.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2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说明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说明;蜡烛吹灭后,立即用火柴点燃从烛芯飘出的白烟,现象是,说明。2

13、9. 为了比较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同学向盛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滴人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如图A所示),他接下来所做的对比实验应选图(填“B”或“C”)装置,你的理由是。A.在盛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B.在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内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C.在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内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30. 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打开,关闭。(2)人呼气时,应打开,关闭

14、,此时观察到瓶内的现象是。(3)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31. 小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是否比吸人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操作及现象如下:(1)根据实验现象,小华得出的结论是。(2)小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是因为吸人的空气在人体内的肺泡内与血液、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交换。评卷人得分三、简答题32. 现有三瓶气体,分别是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最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它们。33. 在通风不良的教室内上课,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同学们常会感觉到面红耳赤,昏昏

15、欲睡。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收集一瓶教室内的空气,以便测定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参考答案1. 【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溶液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水蒸气凝结成水珠及蜡烛浮在水面上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2. 【答案】B【解析】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B。3. 【答案】B【解析】蜡烛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放出热量、产生黄色火焰,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4. 【答案】A【解析】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和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5. 【答案】C【解析】科学探究是非常严谨的,对于实验过程中

16、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现象不能忽略,故C不正确。6.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你对蜡烛燃烧的理解。外焰与空气接触多,充分燃烧,温度最高,所以正确;蜡烛含有碳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正确;蜡烛燃烧有火焰,发光、放热,所以正确;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正确。7. 【答案】D【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排除A和B;棉线是固体,C错误;“烟”是由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故选D。8. 【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用澄清石灰水鉴别。9. 【答案】D【解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

17、注物质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物质是否可燃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所以A、B、C都是正确的。10. 【答案】C【解析】本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比的研究方法。11. 【答案】C【解析】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正确实验是实验成功的保证。12. 【答案】D【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设定实验方案,本题属于设计实验环节。13. 【答案】C【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为二氧化碳的特征反应,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鉴别。14. 【答案】D【解析】氧气有

18、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5. 【答案】C【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向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气体,溶液越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故C正确。16. 【答案】C【解析】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中小木条继续燃烧;氧气支持燃烧,所以中小木条燃烧剧烈;人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所以熄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熄灭;故选A。17. 【答案】C【解析】郝颖同学所提出的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18. 【答案】B【解析】A项中颜色和C项中形态均属于铜的物理性质;D项中再空气中生成铜绿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B项中通没有气味,因此

19、B错误。19. 【答案】C【解析】擦玻璃时的哈气就是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起到湿润作用,相比较而言呼出的气体含水量变高;氮气含量基本不变;氧气含量变低;二氧化碳含量变高,但是和题干不相干;故选C。20. 【答案】B【解析】实验中氧气逐渐减少,故火焰逐渐熄灭,A正确;实验中有炭黑生成,故白瓷板下表面会有黑色物质出现,B错误;实验中外焰温度最高,C正确;实验中有水生成,D正确。21. 【答案】C【解析】实验的正确程序:先预习实验内容;实验时先检查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齐全,再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完毕后,要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22. 【答案】A【解析

20、】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本题属于猜想或假设环节。23. 【答案】C【解析】确定是否为盐酸需要了解酸的通性。24. 【答案】A【解析】因为“跳跳糖”在水中产生的气体无色,通过观察不可能探究出气体的成分。通过咨询专家、上网查询或请求别人帮助等都是有效的探究方式。25. 【答案】A【解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重要的物质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还需要理论框架支撑,故选A。26. 【答案】C【解析】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如果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28.(1) 【答案

21、】小(2) 【答案】a外(3) 【答案】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蜡烛燃烧有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点燃的白烟又将蜡烛引燃从烛芯飘出的白烟有可燃性【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分析。(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2)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由题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0.(1) 【答案】活塞A活塞B(2) 【答案】活塞B活塞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 【答案】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解析

22、】实验目的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想用瓶来检验呼出的气体,那么在吸气时,应该控制吸进的气体进入瓶,故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反之,人在呼气时,就应控制呼出的气体进入瓶,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空气中含有很少量的二氧化碳,为了防止干扰,实验中应加入一个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来吸收所吸进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这样,瓶中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人呼出的气体。31.(1) 【答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2) 【答案】气体【解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2. 【答案】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若燃烧得更旺,则该瓶气体是氧气;若木条熄灭,则该瓶气体是二氧化碳;若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则该瓶气体是空气。33. 【答案】将一个集气瓶盛满水后盖好玻璃片,带到教室内将水倒掉,用干布擦干集气瓶,再盖好玻璃片,即可得到一瓶教室内的空气样品(方法简单、合理即可)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