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760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word.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2熔化和凝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

2、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

3、等。 1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BC段表示的可能是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A晶体的熔化过程 B晶体的凝固过程C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D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答案】B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

4、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是晶体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 min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答案】C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ABCD【答案】D4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A塑料、沥青、蜂蜡 B明矾、冰、石英C水晶、食盐、玻璃 D萘、铁、松香【答案】B5南极洲有着一望无际的冰川,如下对于冰川的描述,正确的是A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冰川吸热熔化成水,傍晚气温下降,水又凝固成冰川B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冰川不能吸热,所以不会熔化成水C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冰川吸热,但冰的温度达不到熔点,故不能熔化D不管是白天还

5、是傍晚,冰川的温度始终是0 【答案】C6在0 的环境中,把一块10 的冰投入0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答案】C7铁锅里可以熔化铝,但铝锅内不能熔化铁,这是因为A铁的熔点比铝高 B铁的传热本领比铝大C铝的传热本领比铁大 D铁比铝硬【答案】A8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 的室外玩肥皂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这是凝华现象,需

6、要放热【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9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热量,市面上销售的 “无霜” 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答案】熔化10飞行全程可使用手机的国产大飞机C919,装有盐城盐都高新区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垂尾。3D打印的基本流程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_热量(吸收放出),_成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_成型(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吸收 熔化 凝固11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实验应选用_方案,其优点是

7、_,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是_。【答案】甲 使物质均匀受热 先升高,后不变,再升高12恩施享有“硒都”之美称。如图是小红探究硒的熔化后所画出的图象,可以判断硒是_(填“晶体”或“非晶体”),bc段表示硒处于_状态。【答案】晶体 固液共存13一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会有蜡油从燃烧处流下,在蜡油往下流的过程中,又变成固体的小蜡块,在这一过程中,蜡先_,后又_,但是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所以说蜡是_。【答案】熔化 凝固 非晶体14小明做“探究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象,该物质是_(填“晶体”、“非晶体”),图线中CD段物质处于_态,此过程中物质_(填“吸收”、

8、“不吸收”)热量。【答案】晶体 液 吸收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

9、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

10、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三、简答题(共9分)15(4分)如图,在北方的冬天,为了防止菜冻坏,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为什么?【答案】因为北方的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菜不至于冻坏,所以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16(5分)“冬暖夏凉”的变温服装是采用太空相变调温纤维绒线制成的,相变调温纤维是表面涂有一层含有相变材料的微胶蓑的纤维材料。在正常温度环境下,该相变材料固态与液态共存。用太空相变调温纤维绒线制成服装后,当人从正常温度环境进入温度较高环境时,相变

11、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态,吸收热量;当人从正常温度环境进入温度较低环境时,相变材料由液态变成固态,放出热量,从而减缓人体体表温度变化,保持舒适感。(1)变温服装的设计应用了什么物理原理?(2)你认为太空相变调温纤维中的相变材料是否为晶体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应用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原理。(2)太空相变调温纤维中的相变材料是晶体材料,因为在正常温度环境下,该相变材料固态与液态共存,当人从正常温度环境进入温度较高环境时,相变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态:当人从正常温度环境进入温度较低环境时,相变材料由液态变成固态,相变材料有固定的熔点和疑固点,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2分)17如

12、图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

13、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

14、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将装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并搅拌,而不是用酒精等直接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海波_。(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时间/min0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15、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

16、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345678910温度/4042444648484848495051海波在第6分钟时处于_状态。【答案】(1)自下而上 (2)均匀受热 (3)固液共存1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_ ;(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如图丙),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写出一种即可)。【答案】(1)80 (2)液态 (3)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