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8023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单元测试普通用卷-word.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单选题1.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2、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

3、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刚装修过的房间会闻到很重的油漆味,这现象表明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

4、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 分子由原子构成B. 分子间有空隙C.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D. 分子间有阻力2. 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

5、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B. 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C. 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D. 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3. 用铝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铝的比热容比水小,铝吸热能力比水强B. 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C. 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 天然气燃烧越充分,热值越大4. 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锯木头时,锯条变热B. 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C. 用冰袋降温D. 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5. 如图所示,瓶内有一些水,用带孔的橡皮塞把瓶口

6、塞住,向瓶内打气一会儿后,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下列关于瓶内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B. 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C. 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D. 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6. 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比热容改变,内能和温度不变B. 比热容改变,内能增加,温度不变C. 比热容、内能和温度都增加D. 比热容、内能和温度都不变7. 已知甲种燃料的热值大于乙种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种燃料含有的热量比乙种燃料多B. 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甲种燃料,刚好烧开一壶水,那么用同样质量的乙种燃料就不能烧开这

7、壶水C. 燃烧相同质量的两种燃料,甲种放出的热量多D. 只要通风条件好,供氧充足,乙的热值可能大于甲的热值8. 以下几种内能改变方式不属于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小孩滑下,臀部发热B. 空气被压缩,温度升高C. 钻木取火D. 加热使水沸腾9.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已知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2,甲的温度升高了50,乙的温度升高了40,那么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A. 1:1B. 1:2C. 5:8D. 8:510. 一瓶酒精用去一半后,则剩下的酒精()A. 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 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C. 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D. 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二、多选题11. 下列实例中,能

8、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是()A. 走进花园闻到花香B. 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C. 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D. 固体很难被压缩12. 物理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 “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B. “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C.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气体存在扩散现象D. “黄沙直上白云间”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3. 如图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大B. 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C. t3时刻物体内能

9、比t2小D. t4时刻物体分子动能为零14. 广州街头曾经有小贩卖糖炒栗子,栗子在翻炒一段时间后纷纷爆裂开来,透出诱人果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栗子果肉内水分对外壳做功爆开,水分内能不变B. 栗子果肉内水分对外壳做功爆开,栗子内能减少C. 栗子主要通过与铁锅的热传递,使其内能改变D. 栗子主要通过铁锅对其碰撞做功,使其内能改变15. 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冰化成水,比热容不变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不一定大C. 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D. 家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主要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三、计算题16. 小芳家浴室里使用天然气提供热

10、水.已知水进入热水器前的温度是10,洗澡时热水器输出热水的温度设定为40,如果小芳洗一次澡用热水0.06m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求:(1)所用热水的质量为多少?(2)这些水从热水器中吸收多少热量?(3)若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70%被水吸收,则需要消耗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气?(天然气的热值q=4107J/m3)四、实验探究题17.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某学习小组同学做的几个探究性小实验,请回答:(1)甲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秒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_越高,_越快;(2)乙图:用手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空气的内能_,温度_,达到棉花的燃点,玻璃筒内棉花着火

11、;(3)丙图: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说明_;(4)丁图:用带电的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是因为_。1.【答案】C【解析】解:刚装修过的房间会闻到很重的油漆味,因为油漆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了待在房间里人的鼻子中的缘故。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选:C。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如下特征: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闻到气味一般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结果。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答案】D【解析】解:A、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

12、到左右两个瓶子颜色变均匀了,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同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固态颗粒的机械运动,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不同,故B错误;C、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仍然在运动,故C错误;D、因为N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两气体混合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故D正确。故选:D。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特点和其相关因素的掌握情况,需要对分子动理论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3.【答案】C【解析】解:A、铝的比热容比水小,铝的吸热

13、能力比水弱,故A错误。 B、烧水的过程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故B错误; C、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热值由燃料本身决定,与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故D错误; 故选:C。(1)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能力越强 (2)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是燃料的热值;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基础题,但难度不大,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4.【答案】C【解析】解: A、用锯片锯木头,锯片发热,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A不合题意; B

14、、铁丝反复弯折,是对铁丝做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合题意; C、用冰袋降温,是水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符合题意; D、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人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等,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据此分析判断。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判断是做功还是热传递,关键是看能量是发生了转化还是转移。5.【答案】A【解析

15、】解:向瓶内打气,瓶塞跳起时,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一部分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用力打气,对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继续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瓶塞跳起,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出现水雾。本题考查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6.【答案】B【解析】解: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在增加,由于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当冰熔化成水后,比热容变

16、大; 故选:B。冰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所以内能增加,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比热容变化。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熔化过程的特点及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7.【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热量、内能概念和热值物理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1)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内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2)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解答】A.热值是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之中,不能说含有热量,故A错误;

17、B.由于甲种燃料的热值大于乙种燃料的热值,所以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甲种燃料放出的热量,比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乙种燃料放出的热量要多,故B正确;C.甲的热值虽然大,但如果燃烧不充分,它放出的热量也未必多,故C错误;D.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跟通风条件和供氧情况无关,故D错误。故选B。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8.【答案】D【解析】【分析】

18、此题是考查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辨别,是中考热点,属于易错题目。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解答】A.滑滑梯时,小孩克服摩擦做功,使臀部的内能增大,所以臀部会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A不符合题意;B.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可以导致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B不符合题意;C.钻木取火,克服摩擦力做功,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C不符合题意;D.加热水沸腾,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D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

19、倒。同种材料组成的甲、乙两个物体的比热容相同,又知道两者的质量之比和升高的温度之比,根据Q吸=cmt求出吸收的热量之比。【解答】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即c甲:c乙=1:1,质量之比m甲:m乙=1:2,升高温度之比t甲:t乙=50:40=5:4,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Q甲:Q乙=c甲m甲t甲:c乙m乙t乙=115:124=5:8。故选C。10.【答案】D【解析】解: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酒精用去一半后,种类、状态、温度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此选项错误;B、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决定于燃料的种类,酒精用去一半后,种类没有变化,所以热值不变此选项错误;C、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决

20、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酒精用去一半后,种类、状态没有变化,所以比热容不变此选项错误;D、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一瓶酒精用去一半后,物质总量减半,其质量减半此选项正确故选D密度、比热容、热值是物质的某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同种燃料的密度、比热容、热值一般不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明确各个物理量的真正含义后,可顺利解决此题11.【答案】AB【解析】解:A、进入花园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正确;B、糖加入水中,水变甜说明糖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

21、正确;C、烟尘虽细小,但也是有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小颗粒,不是分子,故C错误;D、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D错误;故选A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动理论内容较简单,但要知道它们各自的现象特别是分子的扩散现象,本题是一道基础题12.【答案】BC【解析】解:A、破镜之所以不能重圆,是因为破镜碎片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力作用距离,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B、“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C、“墙内开花墙外香

22、”是芳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故C正确;D、“黄沙直上白云间”,黄沙都能用肉眼能直接看到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都不属于分子,故D错误故选:B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在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运动论了解情况,比较简单,是一道基础题。13.【答案】AC【解析】解:A、由于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t1时刻温度比t2时刻温度高,所以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大,故A正确;BC、t2时刻物体内能与t3时刻的质量相同,温度相同,但是t3时刻比t2时刻放出的热量更多,所以t3时刻的内能小,故B错误,C

23、正确;D、t4时刻物体温度为零,但其分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具有内能,故D错误;故选:AC。(1)首先掌握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不断放热,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叫做凝固点;(2)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等有关;(4)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此题考查了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及图象的分析,同时考查了对内能的理解及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14.【答案】BC【解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

24、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解: AB、栗子内水份受热

25、膨胀对外壳做功爆开,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会减少,故A错误,B正确; CD、炒栗子的过程中,栗子从铁锅中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不是做功改变内能,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栗子爆开前吸收铁锅的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爆开时栗子内水分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内能 本题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对内做功,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15.【答案】BD【解析】解: A、冰化成水,状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也会改变此选项错误; B、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都有关系,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

26、热容不一定大此选项正确; C、一杯煤油用去一半,质量减小,但比热容与质量没有关系,所以比热容不变此选项错误; D、水的比热容大于其它液体,对于相同质量的水与其它液体,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最多家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主要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此选项正确 故选B、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反映了物体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只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其它因素没有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 相同质量的水与其它液体,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最多此题考查了比热容的特点、热量的影响因素和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应用,要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是物质本身一种

27、特性的含义,并能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有关现象16.【答案】解:(1)由=mV可得,热水的质量:m=V=1.0103kg/m30.06m3=60kg;(2)热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60kg(40-10)=7.56106J;(3)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Q放=Q吸=7.56106J70%=1.08107J,由Q放=Vq,可得,需要天然气的体积:V=Q放q=1.08107J4107J/m3=0.27m3。答:(1)所用热水的质量为60kg;(2)水从热水器中吸收7.56106J的热量;(3)若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70%被水吸收,需要消耗0.27m3的天然气。

28、【解析】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9、,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此题是一综合型的题目,涉及的力学、热学,包括质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等,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想,属于中档题。(1)由m=V可以

30、求出热水的质量;(2)由Q吸=cm(t-t0)可以求出热水吸收的热量;(3)据热水吸收的热量和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吸收率,可得出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再利用Q放=qV就能计算出天然气的体积。17.【答案】温度;分子热运动;增大;升高;分子间存在引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解析】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解:(1)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

31、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活塞迅速向下压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就会燃烧。 (3)缓慢向上提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引力; (4)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即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为:(1)温度;分子热运动;(2)增大;升高;(3)分子间存在引力;(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1)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本题考查扩散的实际现象、改变内能的方法、分子间的作用力、用电器的原理,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不大。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