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9533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word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训练题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

2、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12题。唐

3、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

4、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下面左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右图是该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35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有夏汛,富水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山丘陵红壤贫瘠3左图有

5、一我国著名山脉,其走向为()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4右图反映了地理环境()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整体性特征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该区域不相符合的是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流水侵蚀微弱,风力侵蚀显著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6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环境食物、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环境食物、水源不足寒潮多避风处,

6、含盐土壤不足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锐减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7下列自然景观图片表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是()A B C D读水土流失关联图,回答89题。水文变化地貌变化土壤侵蚀植被退化气候变化泥沙淤积,泛滥平原侵蚀沟谷,沟壑纵横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下降,逐渐消失蒸发加剧,趋于干旱水土流失8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B仅指土壤的侵蚀过程C它包含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各方面的变化D水土流失受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制约9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该实例体现

7、()A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总体特征一致 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 D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读图,回答1012题。10上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A整体性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 ()Aabc Bdef Cace Dbdf12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汉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8、读图回答1314题。13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壳运动地形变化A B C D1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的联系性地理要素的独立性A B C D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516题。1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1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 B植被遭毁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9、1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A水文 B地形 C气候 D植被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920题。19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2122题。21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

10、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加A B C D2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土壤肥力下降产生土壤盐碱化洪涝灾害加剧渔业产量下降三角洲面积扩大A B C D二、综合题2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甲 乙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江汉平原宁夏平原自然带类型草原、荒漠过渡带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根据当地问题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

11、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3)试解释黄河在本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24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 气温低 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

12、青藏高原地区,其“牵一发”是指_。(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参考答案1B 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属于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2A B项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3B仔细观察本区域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区域北部的河流大体向北流、南部的河流大体向南流,故图中最大山脉的走向为东西走向。或者直接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我国南岭地区,南岭的走向为东西走向。4B图中表现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13、整体性。5B该区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系发育,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若植被严重破坏,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红壤裸露,形成红色沙漠。该区域流水侵蚀显著,而风力作用微弱。6B从图3中的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7A景观图片A远处有雪山高原景象,近处有藏羚羊活动,符合可可西里自然景观。景观图片B、C、D分别表示热带雨林景观(高大密林)、温带荒漠景观(骆驼)、热带草原景观(斑马、稀树)。8B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植被、地方气候也要同步

14、变化。9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发展演化。10A从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它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1B def均把人类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12D江汉平原位于湿润区,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13C地壳运动形成山地,在山地背风坡,降水减少,形成草地。14B该图主要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联系性。15D图示显示伴随着湖泊周围植被的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显然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物质沉积造成的。16A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

15、起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7.B18.D从图中可知林地变成了梯田,说明植被遭毁变成了耕地,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植被的变化是引起该地区生态变化的主要原因。19B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20B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1C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22D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

16、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23解析:(1)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2)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频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

17、,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4)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水稻荒漠化研究(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24解析: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青藏高原隆起,地势高,

18、空气稀薄,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较少,因此气温低,多冰川、冻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牵一发”指的是其动力来源。即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青藏高原由于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温较低,冰川广布,土壤发育差,并且多冻土。由于气候高寒,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具有耐寒的特点。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