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956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精选文档.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见学生36页)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日本国家的出现和大和统一日本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

2、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国家出现:公元_1_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3、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统一:公元5世纪时,_大和_国家统一了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为_大王_,后来改称_天皇_。二、大化改新1背景:(1)国内因素:经济上,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_世袭大贵族_经济实力强大。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推动力量: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

4、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_法制完备_”的新国家。(2)国外因素:日本周边,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日本的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_隋唐_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2过程(1)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了_苏我氏_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2)_646_年,_孝德天皇_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_大化改新_”。3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改革_行政_制度,实行_中央_集权。(2)经济上,土地收归_国有_,国家定期按_人口_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_赋税_;原

5、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_国家公民_。(3)法律上,701年,日本参照_中国_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4改革的作用:(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2)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_天皇_制中央集权国家。(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5改革的局限性:(日本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形成)(1)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_国家_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建起自己的_庄园_。(2)庄园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到10世纪,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_武士_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

6、重要的作用。三、大化改新后的中日文化交流(1)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_太学_,在地方设国学。(2)宗教:佛教经中国、_朝鲜_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3)美术和文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4)建筑:710年,日本仿照唐都_长安_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1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往来:(1)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就是日本。(2)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2公元1世纪后中日交流的发展: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

7、、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3有学者认为,像日本人那样自觉地、大规模地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模仿和创新。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的时间是(B)A公元前1世纪前后 B公元1世纪前后C公元5世纪时 D公元7世纪中期2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B)A倭奴国 B大和 C日本 D高丽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

8、是要建立(C)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47世纪中期,通过改革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亚洲国家是(D)A罗马共和国 B亚历山大帝国C法兰克王国 D日本5下列有关公元6世纪后期日本的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B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C豪强贵族权倾朝野D天皇是最高权力拥有者6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B)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C改革派积极提倡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7空闻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僧人,在公元7世纪末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回来的信息中正确的是(D)A当时的日本叫大

9、和民族B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奴隶社会C当时的日本正由奴隶主贵族专权D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8下列措施中,属于大化改新时出现,并作为日本治国基础的是(D)A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B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土地收归国有D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律令法典9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识概述正确的有(A)苏我氏父子专权,统治出现危机效仿中国秦汉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中央集权日本成为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A BC D10大化改新规定:国家每六年按人口分田一次,死后归还政府。这表明日本实行的土地制度是(C)A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

10、制D封建领主土地私有制11下列关于日本武士的说法,正确的有(D)是日本正规的国家军队是日本庄园主蓄养的私人武装力量是日本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A B C D12大化改新后不久,日本历史进入奈良时代。710年,日本仿照中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_。以新都为中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A)A平城京 B大阪 C横滨 D名古屋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1)材料一中的政治改革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此次政治改革的背景。【答案】 大化改

11、新。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日本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日本归国留学生积极推动改革。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受”“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2)材料二反映了改革的哪些具体措施?【答案】 经济方面的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材料三: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

12、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田令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唐朝武德田令(3)材料三中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说明了什么?【答案】 都是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仿效了唐朝的土地制度。材料四: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日本在公元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4)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日本民族有什么特点?【答案】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5)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中日关系?【答案】 相互学习,友好相处。(言之有理即可)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