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023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3日本的大化改革 同步测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

2、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单选题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

3、是( )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A.孝德天皇B.明治天皇C.明仁天皇D.裕仁天皇2.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A.农奴制改革B.彼得一世改革C.查理马特改革D.大化改新3.在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实行的政策不包括( ) A.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B.把一切土地收归国有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

4、种 D.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税4.7世纪日本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史称( )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5.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C.奴隶主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6.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是( ) A.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B.日本民族危机深重,闭关自守C.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吸引日本D.遣唐使欲学习中国,富国强兵7.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 ) A.汉谟拉比法典B.

5、大化改新C.奴隶主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D.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9.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B.中国C.法兰克王国D.拜占廷帝国10.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

6、新的背景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11.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日本某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八世纪的日本人书写的汉字书法作品真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书法艺术得到日本人的喜爱B.中日文化交流比较密切C.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D.作者可能是日本的遣唐使12.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日本这一特色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C.奴隶制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面中日关系演变的相关信息,回答问题。(1)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进行的重大改革是什么?写出这次改革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

7、2)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日本通过什么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是什么? (3)19世纪90年代,日本向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是什么?结果怎样? (4)你认为未来中日两国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材料二 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是哪个国家在何时进行的? (2)材料一、二分别是哪方面的措施? (3)此事件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

8、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1)以上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一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一历史背景? (3)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有何影响? (4)推动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日本因为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大化改新概况的识记。B在位于

9、进行明治维新,C是日本现任天皇,D是明仁天皇前执政日本的。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正是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故而答案为A。【点评】了解大化改新的概况,知道进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史实。3.【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掌握。此题为逆向选择,根据教材可知,大化改新中,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故而答案为C。【点评

10、】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具体内容。4.【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根据题干中“日本”一词可排除AD,A发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D是俄罗斯的。C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不对 ,故而答案为B。【点评】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时间。5.【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题干中“日本一词可知ACD错。A是古巴比伦的文化成就,C是古希腊的政治特色,D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故而答案为B。【点评】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知道世界主要早期国家的概况。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社会根源的有关知识。根据

11、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当时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挽救统治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仿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因为孝德天皇的年号叫大化,因此这次改革叫大化改新。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社会根源的识记。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ACD和日本无关,故选B。

12、【点评】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8.【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同点。根据课本知识得知,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只有前者,后者没有,故A排除。实行由条件的土地分封则是后者有,前者没有,B也排除;C中的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只有前者的改革有,故也排除。大化改新是日本天皇支持下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而查理马特主持下的改革确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故答案为D【点评】了解日本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同点。9.【答案】B 【解析】【分析】此考查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相关知识的识记。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

13、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主要参照中国的制度,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故而答案为B。【点评】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10.【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大化改新相关知识的识记。大化改新的背景是日本的社会矛盾尖锐,而周边国家形势良好特别是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大化改新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大化改新的影响是使日本成为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根据诏书内容可知是大化改新的内容:土地收归国有,设郡县制,实行征兵制。故而答案为B。【点评】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

14、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干“八世纪的日本人书写的汉字书法作品”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当时正是中国的大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留学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交往甚密。所以,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就创立了自己的文字,C项是错误的。【点评】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1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日本大化改新相关知识的识记。A是古巴比伦的,排除。D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排除。C是古希腊雅典的政治特色,排除。日本大化改新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并结合本国的天皇制,建立天皇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故而答案为B。【点评】知道大化改新的具体内容,理解日本民族的特

15、色。二、材料分析题13.【答案】(1)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2)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4)走和平发展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交往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进行的重大改革是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弱变强。中国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是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日本向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未来中日应该走和平发展之路【点评】掌握中国交往的相关

16、史实。14.【答案】(1)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中期。(2)材料一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材料二是政治方面的措施。(3)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的相关知识。(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事件是7世纪中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得改革。(2)通过材料分析,材料一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方面,向农民耕种田地收取赋税的措施即经济措施;材料二是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3)根据识记叙述大化改新的意义即可。【点评】了解中世纪欧亚各区域文明的兴替,日本汲取中国隋唐先进文化,推行“大化改新”,取得很大进步,把日本推进一个新时代。15.【答案】(1)大化

17、改新(2)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日本有大量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3)经济;影响:充分调动了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4)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已经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要求。(5)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不断改革创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所描述的事件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在法律上,701年

18、,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2)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当时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挽救统治危机,实行大化改新。(3)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大化改新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活跃。(4)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已经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要求。(5)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创新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不断改革创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