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145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word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2 海陆变迁测试与解析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单选题1.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

2、,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在不断的隆起升高,主要是由下列哪两个板块相互运动造成的:“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

3、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

4、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 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B.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受板块的作用,喜马拉雅山的高度还在不断的增长。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合题意。故选C。2. 关于下图甲乙两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

5、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甲乙两洲西部B. 甲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C. 乙大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D. 甲乙两大洲都被赤道穿过【答案】A【解析】解:科迪勒拉山系由北美洲的落基山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组成,纵贯南北美洲的西部,A正确 甲是北美洲,其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B错误 乙是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在非洲,C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美洲被赤道穿过,D错误 故选:A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美洲大陆是一块整体,人们在美洲大陆中部中美地峡的最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洲的界线本题主要考查美洲的位置、山脉、

6、气候等内容,结合地图理解答题即可读下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主要因为其位于哪 两个板块交界处()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A. B. C. D. 4. 日本东部海域(38.1N,124.6E)曾发生大地震,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污染物泄漏,根据该日风旗风向判断,该日受污染严重的地点是()A. B. C. D. 5.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红海面积将来可能()A. 扩大B. 不变C. 缩小D. 有时扩大,有时缩小6. 地震时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地震的

7、原因。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故错误,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风力符号的判断。读图可知,根据该日风旗风向判断,该日为北风6级,受北风影响,污染物随水流向南飘移,因此受污染严重的地点是位于震中南面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生长型边界上,该处板块向两侧(背向)运动,经过若干万年后,该海区的面积会增大到成为新的大洋。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地震发生时,应走楼梯,不能坐电梯,因为电梯会因地震影响发生故障,乘坐电梯可能导致伤亡,故A错误;厕所空

8、间较小,地震时能留下生命空间,因此地震时可以抱头躲在厕所墙角,故B正确;抱头坐床上,可能倒塌的天花板砸到,造成伤亡,故C错误;爬窗跳楼,可能会造成伤亡,故D错误。故选B。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7. 下列关于墨西哥国家位置的描述,错误的是A. 北部与美国接壤B. 位于南美洲C. 主要位于低纬度D. 位于西半球8. 墨西哥国家地震频繁,其原因是A.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D. 位于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答案】【小题1】B【小题2】C【解析】本题考查墨西哥的位置,读图理解解答即可。读图可知:墨西哥北部与美国接壤,

9、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墨西哥位于北美洲,故B错误,符合题意;墨西哥主要位于0-30N之间,属于低纬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墨西哥大部分位于90W-110W之间,位于西半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墨西哥地震频繁的原因,理解解答即可。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墨西哥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此地震频繁。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9.

10、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两大板块是()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D.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答案】A【解析】解: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地处交界处,地壳活跃,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11、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本题考查台湾多地震的原因,理解解答即可。10. 魏格纳是从哪两个大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大陆漂移说的研究()A. 亚洲与大洋州B. 非洲与南美洲C. 南美洲与北美洲D. 南美洲与南极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当时他观察地图,发现非洲西岸的轮廓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很吻合而得到启发,然后通过收集资料获取两个大洲有相似的物种,岩层的相似性等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 美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

12、备开展在西南印度洋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届时人类将首次打穿地壳,抵达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仔细观察如图,按照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缅甸和日本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B. 火山和地震都可以进行精准预报C. 钻探可以消除火山、地震D. 缅甸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答案】A【解析】解:A、缅甸和日本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故A符合题意;B、目前,火山和地震可以监测和预报,大大降低了其危害程度,但还不能精准预报。故B不符合题意;C、钻探不可以消除火山、地震。故C不符合题意;D、缅甸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13、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12. 读“东非裂谷带图”,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A. 地震频繁B. 火山活动剧烈C. 板块在这里发生张裂运动D. 板块在这里发生碰撞运动【答案】C【解析】解:东非大裂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东非大裂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 故选:C。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

14、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3. 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A. 碰撞B. 张裂C. 挤压D. 消亡14. 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A. 日本东京地震的发生B. 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C. 红海不断扩张D. 地中海不断缩小【答案】【小题1】B【小题2】C【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图中海绵代表板块,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代表地幔物质对流。实脸中

15、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纬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说明板块相分离,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如图所示,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日本东京地震的发生、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和地中海不断缩小属于板块相互挤压形成,而红海不断扩张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张裂形成。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15. 读南极和北极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甲_乙_大洲:A_B_大洋:G_峡:F_(2)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

16、称“白色沙漠”,为什么会有此种现象产生?A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C大陆漂移D植被迁徙(3)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是A暴风雪在冰原上咆哮,容易使人迷途B酷烈的寒冷,给队员留下冻伤C遭受暴雨袭击,科考站被淹没D冰雪覆盖冰隙、冰沟,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4)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甚至时常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推测这种行为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1)长城站 中山站 亚洲 北美洲 太平洋 白令海峡(2)C(3)C(4)北极熊需要脂肪维持保暖,并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解析】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相

17、关知识。(1)读图可知,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甲是长城站,乙是中山站;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心,周围被A亚洲、B北美洲、欧洲和岛屿所环绕;G为太平洋;F为白令海峡,是A亚洲和B北美洲的分界线。(2)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说明南极大陆是古大陆的一部分,曾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那时,气候温暖湿润,生长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与古大陆分离后,大陆往南漂移,到达现在的南极,古代植物被深埋在地下,所以现在的南极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煤的形成原因是大陆漂移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

18、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夏季出现极昼时,太阳总在地平线上,但太阳高度小,阳光娇弱无力,根本无法驱散冰原上的寒气。冬季出现极夜时,长夜漫漫,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容易使人迷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南极地区酷烈的寒冷,往往给队员留下冻伤,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南极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不会遭受暴雨天气,故C错误,符合题意;南极地区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纵横交错的冰隙,冰雪覆盖的冰沟,随时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4)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

19、以后再吃,甚至时常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这种行为可能的原因是北极熊需要脂肪维持保暖,并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16. 读局部世界板块分布图,完成问题。 (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的小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稳定或活跃),板块与板块_处,地壳比较活跃。(2)红海海域因地处板块_(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地带,故其面积逐渐_(增大或减小)。(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板块和_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4)以下不同场所躲避地震方法,正确的是( )A. 在教室里,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寻找安全“生命三角

20、区”躲避B. 在家中,赶快乘坐电梯逃离大楼C. 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D. 都要尽量用硬物体保护头部【答案】(1)稳定 交界处(2)张裂拉伸 增大(3)欧亚 印度洋(4)A【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防震措施。(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的小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从图可以看出,红海海域因地处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板块张裂拉伸地带,故其面积逐渐增大。(3)从图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4)当地震来临时,如果在教室和家中来不及撤离,则寻找安全“生命三角区”躲避,不能乘坐电梯逃离大楼,A正确,B错误;在野外,应跑到空旷地带,不能躲在山脚和陡崖下,以防塌方,C错误;一般要用柔软物体护住头部,D错误。故选A。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