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2902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7.1燃烧和灭火-word.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1燃烧和灭火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2、“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3、”。“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燃烧是我们人类最早利

4、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至今,我们仍然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能量。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生活中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小结: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与人类的生

5、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燃烧的条件设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提问:为什么这些物质不会燃烧?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

6、,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思考讨论: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演示实验71:(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如图),观察现象。讨论:(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

7、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通过对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

8、措施。实验探究1:点燃四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最后一支直接点燃后用嘴吹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实验1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2号蜡烛点燃后放在烧杯中保持不变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碳酸钠和稀盐酸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现象熄灭继续燃烧熄灭熄灭原因隔绝空气不变隔绝空气(O2)降温至着火点以下讨论与交流:(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

9、两个成语?小结:灭火可通过以下方法:(1)清除或隔绝可燃物;(2)隔绝空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实验探究2: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以具支锥形瓶和小试管,浓盐酸和碳酸钠为原料制作简易的灭火器(如图):原理: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CO2,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阅读课本P131表72: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

10、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阅读课本P132资料卡片:爆炸极限。演示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现象:发生了爆炸。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思考: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

11、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投影展示: 当心火灾氧化物禁止烟火禁止带火种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提问: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油库、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请阅读课本P134资料卡片: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三、练习设计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在线”部分。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并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能力在线”部分。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