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word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295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word文档.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

2、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古代诗歌四首“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

3、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主备人:李称秀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4、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学习目标: 1、 掌握诗、曲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曲。2、 在吟诵背诵中感受诗、曲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 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在吟诵背诵中感受诗、曲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2、创

5、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观沧海 预习导学 1、 填空。(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孟德, (朝代)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 政权的奠基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著有诗歌 、 、 。他的诗歌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宏伟,慷慨悲凉。(2)观沧海是一首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幸甚至哉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树木

6、丛生, 。(2) ,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合作探究活动一: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观沧海大意并进行梳理。活动二: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写了哪些景?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 4、诗中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预习导学 一、 填空。(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字 , 号 , 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2)近体诗分为两类:每首四句的是绝句,每首八句的是律诗。根据每句诗字数的不同

7、,又分为五言或七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月的句子是 , 。李白写月的句子还有很多,如“ , ”。(4)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换言之,就是借物抒情。二、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合作探究活动一:结合背景,体味感情。阅读背景材料,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8、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的消息写下了这首诗。活动二:1、首句有哪些意象?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4、“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5、这首诗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分析。次北固山下 预习导学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

9、的朗读节奏。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4、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拓展探究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 你认为诗人“惊”的原因有哪些?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

11、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天净沙秋思预习导学一、常识填空。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净沙是_,秋思是散曲的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 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12、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合作探究活动一: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观沧海大意并进行梳理。活动二: 1、词中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赏析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又有何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

13、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5、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哪句?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