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557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时训练:第6课 戊戌变法-word文档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

2、“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6课戊戌变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选择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3、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火烧圆明园2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

4、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 B迁都 C革命 D变法3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4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又进一层”主要是指()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 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5光绪帝于1898年6月下令:“(从)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以前)用四书文者,(今后)一律改试策论。

5、”这体现了维新变法哪一方面内容()A开放言论 B废除八股 C训练新军 D裁汰冗员6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7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B对理

6、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骛远不能成功C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否则不能实现D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82018北部湾经济区四市中考模拟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致()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建设近代化企业9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

7、答问题。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下这道密诏的是清代哪一位皇帝?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皇太后”是指何人?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a)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b)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

8、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c)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a)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2)指出图(b)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4)图(c)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1B2.D3.A4A解析 由“败于日本”可判断,相关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A。5B6.A7.C8B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救亡图存。B项正确。9B解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B。10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11(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康有为和光绪帝。(3)戊戌政变。谭嗣同。(4)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5)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