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9412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选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

2、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

3、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

4、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3.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有文字可查又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这说明()A.完善的文献和考古文物印证了信史B.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C.“传说时代”缺乏验证因此不可信D.历史研究必须有明确和完整的记载4.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

5、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A.道德规范B.宗法关系C.战争祭祀D.儒学思想5.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6.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这反映了()A.两者的认识都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两者的认识都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C.两者都认为统一是历史

6、发展的趋势D.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7.先秦某思想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8.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9.“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

7、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韩非法家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10.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1.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A.B.C.D.12.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

8、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13.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由此可知荀子主张()A.人性本恶B.礼法合一C.出礼入刑D.以德服人14.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9、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15.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A.王权失去神权色彩B.天命观被彻底否定C.治国渐趋理性务实D.敬德决定国家兴衰16.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

10、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17.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18.战国思想家认为,“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为解决人性中的“争夺”与“残贼”,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A.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B.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C.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D.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11、19.战国时期,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这说明()A.儒家缺乏精神追求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C.儒家要求实行“仁政”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2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大学篇中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不但强调家族

12、社会地位的稳固,也重视良好家风的维护。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鏐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钱鏐的后人将其平时言行记录整理而成,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包括“孝于家”“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等。摘编自张耐冬优美门风家规家训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材料二西方的百年

13、家族传承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偏向于激励式传承机制,相较于财富遗赠,更崇尚个人价值的培养,并且为“传承系统”定制家徽、家族雕塑、伴手礼、家族信笺、家居品应用等,更甚者会建立自己的家族“传承博物馆”。美国摩根家族博物馆就是其中的典范,该博物馆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边是摩根家的老宅子,一边是非常现代化的展品展示区,里面仍保留着这个金融世家的私人书房和贝多芬手稿等珍贵收藏品。有时候,摩根的后人还会相聚于此,在老摩根画像的注视下,商讨家族大计,共忆家族历史。摘编自21世纪,中国能出现自己的洛克菲勒百年家族吗?(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及西方家风传承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优良家风传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答案1. D2.D3.A4.D5.D6.C7.C8.D9.D10.C11.D12.D13.B14.B15.C16.D17.A18.B19.B20.A21.(1)中国:以家庭为本位;以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基本内涵,注重道德教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注重文本的传承。西方:偏向于激励式传承机制,崇尚个人价值的培养;注重物以载道,每一件物品都体现了该家族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品位。(2)维护家庭和睦;净化社会风气,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