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1131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word.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

2、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

3、,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

4、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

5、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

6、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

7、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

8、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

9、化呢?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地表均一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10、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 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 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 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

11、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9) 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

12、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A.B.C. D.。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活动探究:1.请结合P36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

13、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 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时间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温度差异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气压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突

14、出的气压中心七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见图示)一月陆海陆海副极地低压带(见图示)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比较项目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风风向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暖湿湿热源地太平洋印度洋强弱(较冬季风)弱(较冬季风)强冬季风风向西北季风东北季风性质干冷干暖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亚洲内陆强弱(较夏季风)强(较夏季风)弱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课堂总结:教学反馈: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该图为_月份

15、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气压名称),B为_(高或低)气压。此季节,_气压带被_切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大约半年后,A所在大陆上形成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气压带。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气流性质)的_风(风向)。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原因是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初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 过程和方

16、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

17、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一、三圈环流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形成: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第一步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 假设:地表均一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8、,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呼应前引入故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

19、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读图提问):l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l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

20、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总结并布置作业(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1、。2 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提问)分析亚欧大陆l 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

22、了哪个气压带?l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l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气压带、风带由带状 块状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l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

23、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l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l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l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板书) 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夏: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

24、式图(以亚、欧为基础)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讲解)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小结)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总结: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