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123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ord.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意味着( )我国古代

2、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

3、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A 学术艺术领域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

4、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B “双百”方针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前提C 党对学术艺术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D 学术艺术研究将失去正确的方向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B “百花齐放”的主张C “文化革命”的观点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5、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A 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4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度。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反映出( )A 市场调节机制指导文化建设 B 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C 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 D 知识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5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6、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6“双百”方针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讨论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7.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B 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C “样板

7、戏”占据了“一枝独秀”的地位D “二为”方向对艺术的指导作用凸显81957年,安徽省的地方戏剧庐剧进京献演,并受到了国家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庐剧的表演者感慨:这比当年的徽剧进京更能令人感到激动。地方戏进京演出是国家哪一发展方针的体现( )A百家争鸣 B科教兴国 C百花齐放 D改革开放9对党的“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A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B 大力提倡自由争论C 继承传统文化,批判颓废文化 D 尽适用于文学艺术界10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即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B学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C主要

8、是为了尽快把错误的学术倾向暴露出来D当时的“百家争鸣”与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在背景上并不相似11毛泽东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B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12“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 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B 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C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D “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1

9、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 ) 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14“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 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B 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C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号的高考D 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你被山东大学录取15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与“三不主义”精神一致的是( )

10、A “二为”方向B “科教兴国”C “双百”方针D “三个面向”161956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这段描述说明( )A 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B 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C 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D 社会上出现“左”倾思潮17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倡导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D这一方针是在

1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提出的181957年以来,“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原因有( )“左”倾错误发展右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上的急躁冒进学术领域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倾向A B C D 191949年6月16日,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的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自上而下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替换体现了( )A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B 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C “左”倾错误对媒

12、体的影响D 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二、非选择题20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环境密切关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文人在谈到“性命之道”问题时,“皆入于庄、列、老、释”,认为儒家之徒“不足以穷性命”。李翱指出:“圣人以之传之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摘编自向世陵等宋代经学哲学研究材料二: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

13、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翱关于“性命”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翱提出这一思想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意义。答案1B2A3B4C5C6D7B8C9A10C11A12C13B14A15C16C17A18C19C20(1)思想:儒家本来就有“性命”思想;孔子之道是“性命之源”;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此一系为儒家正统;中庸一书承载着“性命之道”。(任意答出2点给满分)原因:唐代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形成强烈冲击。影响: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时代背景:斯大林文化体制的弊端暴露;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历史意义: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