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137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

2、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材分析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

3、,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本单元的课文是一些中外优秀的剧本。剧本中的故事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而剧本中的人物,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我们将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演出融入了自己独特体验的戏剧。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

4、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任务一”中包含以下三篇课文:屈原(节选)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要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天下第一楼(节选)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的第三幕。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

5、暗腐朽的社会势力。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任务二”要求学生排练一出舞台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任务三”要求学生能够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什么是剧本,初步了解剧本的结构。2了解剧本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剧本创作的兴趣。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

6、,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

7、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

8、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措施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

9、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了解戏剧情节,理清人物关系。这里的戏剧情节是指整部戏剧的情节,包括课文选段的前情和后续发展。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戏剧课文大多是一部作品中情节最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因此,不能将节选部分和整部作品割裂,如果学生对前情和后续全然不知,会无法主动地融入课堂,这也会对他们接受新信息获得新感受造成障碍。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

10、整理、去概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推动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这部分应该由教师讲授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形式认真研读,找到促使矛盾激化的剧情转折点,然后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冲突。3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性格。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舞台说明”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补充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而“人物台词”是戏剧冲突的直接体现。因此品味戏剧语言,把握戏剧冲突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这一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由教师选取矛盾冲突产生、发展、激发、转化过程的几个关

11、键片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戏剧作品的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魅力,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地把握了人物心理动态,理解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当然这一过程中,必要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以最贴近、最适当的指导。分角色朗读、反复朗读是品味人物语言的有效方法,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易于实施。课时安排“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屈原(节选)2课时天下第一楼(节选)2课时枣儿2课时任务三1课时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