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358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选文档.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陆地和海洋一章的教学设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

2、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课程标准及解析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新的课程标准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要求如下:1.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3、”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同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4.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上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分布

4、与板块运动的关系。5. 在活动建议中,课程标准建议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使用自选材料或者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学说,同时,在板块构造学说方面,要体现一定的科普性以及科学史教育。从以上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要求设计的活动可以得知,本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2. 能够正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3.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4. 掌握世界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5. 知道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6. 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7. 能够列举海陆变迁的实际例子。8.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9. 理解能够证明

5、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10.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1.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

6、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四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本章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海陆变迁方面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

7、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章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

8、、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5.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6.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能力与方法: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9、5.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四)、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4.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五)、教学难点:1.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

10、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五、教学策略:主要教学方法:地图法 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提问导入,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复习主题(二)复习设计【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读教材图 “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海陆分布概况【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绘图:读课本图 “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

11、成平面图。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隔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大洲排位: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的概念:名称概念举例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台湾岛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朝鲜半岛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亚洲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读图册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

12、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4)读图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北美

13、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互动四】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海底世界。确定海陆变迁的原因:【互动五】从一张图中诞生的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互动六】慧眼识图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

14、块会怎么样?(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2.红海的面积将会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4.东非大裂谷将会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世界最大的岛屿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洲亚洲 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演示实验,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15、。小组讨论,完成评价测试。解决一些地理问题的比较规范方法(三步走法(见教学课件)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将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想方设法创设情境,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利用直观地图,通过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和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落实了师生活动,注意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引导地位的体现。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