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4022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检测-word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远古的传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

2、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选择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

3、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4、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 黄帝 B 炎帝 C 禹 D 舜2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了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舜和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都是通过A 世袭制 B 竞选制 C 禅让制 D 部落战争3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5、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文中“始祖”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该人物是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 嬴政52018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适逢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也是周口店记忆新书出版发行之日。周口店记忆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A 会使用火 B

6、依靠采集生活 C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D 会制造石器工具6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7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其中史实与推论(评价)正确的是史实推论(评价)A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人工取火B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C黄帝发明养蚕缫丝和文字“人文始祖”D尧舜禹禹通过禅让成为部落首领,并建立夏

7、初,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国王A A B B C C D D8张蒙同学提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果能去拜谒(y)黄帝陵那该多好啊!”大家一致同意。来到西安黄帝陵,他们看到拜谒的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A 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 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C 因为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 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9“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

8、的龙的传人。”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华夏族有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 中华民族的团结有爱 D 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10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以农耕为特征的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下列图片中,代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 骨耜 B 铁农具 C 曲辕犁 D 筒车11化石是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它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人们可以根据化石了解地层的年龄及研究人类的起源。下列化石可以用来研究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的是A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 北京人遗址中的3枚牙齿、4个

9、头盖骨及大量的动物化石C 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D 北京人使用的10万件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1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A 会使用火 B 依靠采集生活 C 会人工取火 D 会制造石器工具1313下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这里的“他”是指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14在研

10、究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时,小丽和同学们针对下面几福图片而展开对北京人生活的讨论,你认为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北京人会制造粗糙的石器 北京人已经可以直立行走他们的面部保留有猿的特征 北京人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A B C D 15炎帝和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中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会自豪地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因为A 中国人都是黄色皮肤的人种 B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C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 炎帝部落和黄音部落始终保持友好关系二、非选择题16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帝

11、王世纪材料二 “赫赫始祖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文材料三 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相传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个可与该传说相互印证的史实。 材料二中的“始祖”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每年的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赴陕西黄陵县拜祭“始祖”,这又说明了什么?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所述的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15ACBBC CDABA ACCAC16(

12、1)发明:建造宫室(或房屋)。举例: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或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能够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2)始祖:黄帝。情感:对黄帝的功绩的赞颂与崇敬。说明:黄帝是“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17(1)地点:黄河流域。“权”:部落联盟首领。(2)事件:尧禅位给舜;人物:禹。(3)启示: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1)材料中的“尧”“舜”当时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他们相互授受的是什么“权”?(2)上述材料反映什么事件?与舜相似得以“授权”的还有谁?(3)你认为上述制度对我们选拔人才有什么启示?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