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练习-word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405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练习-word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练习-word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练习-word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练习-word文档资料.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

2、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 选择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

3、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

4、,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令”在当时最大的作用是 (

5、 ) A.促成了“开皇之治”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法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人民无不拍手称快。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 A.设御史大夫 B.设太尉 C.设西域都护 D.建立刺史制度3.“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4.在电视剧中你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汉武帝

6、有一次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 吊,后来,董仲舒的墓地被称为“下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你 认为理由是 ( ) A.董仲舒是汉武帝的老师,帮他完成了“大一统” B.董仲舒和汉武帝是同学,交情甚好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5.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卫青后来官至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侯,主父偃被 破格重用。这些最能说明汉武帝 ( ) A.独断专行 B.重用人才 C.勤政爱民 D.同情下层人民6.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的措施是 ( ) 盐铁官营平抑物价统

7、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 A. B. C. D.7.汉武帝为了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是 ( ) 给予奴婢自由 提高诸侯贡赋盐铁官营专卖严禁私铸货币 A. B. C. D.8.汉武帝时期出现大一统局面的原因包括 “文景之治”后,社会比较富裕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加强诸侯国势力推行儒家学说A. B. C. D.二、非选择题1.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评价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以来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

8、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的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遭受过哪“三次厄运?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2)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的思想文化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泽东在沁

9、园春.雪中的词句。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把“秦皇汉武并称?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位帝王?结合史实说明。一、选择题 1.D 2.D 3.A 4.C 5.B 6.B 7.D 8.D二、 非选择题1.(1)三次厄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 (2)不同评价:材料一在肯定其活动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二则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背景情况下考量;要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的活动;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各抒己见】2.(1)在毛泽东眼中,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2)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他为西汉王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实说明:实施“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盐铁专卖、统一铸钱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