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5551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精选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知识提要:“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

2、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西汉的建立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

3、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

4、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

5、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时间: 2.人物: 3.都城: 二、休养生息政策4.背景:由于秦朝的和,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5.目的:为了,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6具体措施有:(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7评价: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三、文景之治8.人物:西汉王朝到了和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9措施:(1)他们注重,提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2)重视“”,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3)他们还提倡

6、,反对奢侈浮华。10.结果:文景时期,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国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答案:1、前202年2、刘邦3、长安4、残暴统治 秦末的战乱5、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 休养生息6、兵皆罢归家 平民 轻徭薄赋7、休养生息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8、汉文帝和汉景帝9、农业生产 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10、清明 发展 安定 增强 文景之治自主检测:1.西汉都城位于()A.咸阳B.长安C.镐京D.殷2.汉初首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下列哪一措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A.让士兵还乡务农,免除若干年

7、徭役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减轻刑罚,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把田租定为“什五税一”4.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的大一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材料三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殷实,新谷子压着

8、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因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盛世与乱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状况?6.经典诵读是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东晋7.“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这里被称作“高祖”的是()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8.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高祖时期B.文

9、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9.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A.汉高祖B.秦始皇C.汉文帝D.汉武帝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A.主张以农为本B.让士兵还乡务农C.平定“七国之乱”D.定田租为三十税一11.西汉前期的三位皇帝汉景帝、汉高祖、汉文帝,其统治先后顺序是()A.汉景帝汉高祖汉文帝B.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C.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D.汉文帝汉高祖汉景帝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汉文帝

10、与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1)结合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2)材料二中,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的社会局面被称作什么?(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说商鞅、汉文帝与汉景帝对待“农”的态度的相同点。(4)当今社会,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你认为应该怎么做?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皇帝)于是约法省禁(制定许多节约的措施),轻(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收入的

11、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根据官府的用度来制定农民的赋税标准)。汉书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景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原因。(2)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结果?(3)从材料二中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答案:1.B2.A3.C4.A5.(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2)吸取秦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以德化民”。(3)社会经济恢复并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6.A7.C 8.B94.C 10.B11.B12.(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军功。(2)“文景之治”。(3)重视农业生产。(4)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援农村建设等。13.(1)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社会极端贫困。(2)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3)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