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564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课时《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卷-文档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测量平均速度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选择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

2、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

3、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

4、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

5、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B小球从点运动到点用时0.3 sC小球从点运动到点通过路程15 cm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1 m/s【答案】D2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图所

6、示。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1.5 m/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 mm,则此人的心率为 学,科网A50次/min B60次/minC70次/min D80次/min【答案】B3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C90 km/h D120 km/h【答案】B4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8秒时丙距离甲、乙的距离恰好相等,则A丙可能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丙的st图线一定在甲的图线上方

7、C丙一定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D丙的st图线可能在乙的图线下方【答案】D5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 sB小球在前0.5 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 cm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 m/s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答案】D6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经6秒两车一定相距1.8米B经12秒两车相距可能为4.8米C经12秒两车一定相距1.2米D经6秒两小车可能相距3米【答案】D7

8、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 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 mB整个20 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 m/sC物体在2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 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 s内的速度大【答案】C8运动会男子100 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 m80 m100 m王小兵2.3 s8.4 s12.2 s刘磊2.4 s8.3 s11.8 s周伟2.5 s8.4 s11.4 s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学科

9、,网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答案】C9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A天平 B量筒C弹簧测力计 D刻度尺【答案】D10下图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 BC D【答案】D二、填空题11位移是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可以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其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如图所示,某同学

10、从O点出发,向北走了40 m,再向东走30 m,则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_m。【答案】5012某同学测步行的速度,走完115 m,所花时间如图:时间为_秒,该同学步行的速度为_m/s【答案】100 1.1513如图所示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则他总走了_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_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_的。【答案】3000 1 静止14一只小虫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 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则铅笔的长度是_cm;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_m/s。

11、【答案】18.00 0.03615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从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为1.2 m,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是_的。为了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需将_移至斜面的中部,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是1.2 s,则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m/s。【答案】运动 金属片 0.516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了_cm,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cm/s。【答案】4.50 0.7517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 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

12、动是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 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m/s。【答案】变速 1.618如图是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频闪摄影照片,照相机拍照时每隔0.02 s曝光一次,由照片可知,小球从A位置下落到F位置时所用的时间是_s,此过程中,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大约是_m/s。【答案】0.1 419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 s,则AB段的路程sAB=_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

13、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答案】40.0 0.25 小20图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1)甲物体做的是_运动,乙做的是_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甲物体在3 s内通过的路程为_m。(2)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4 s内的平均速度为_m/s。【答案】(1)匀速 加速 9 (2)1.5三、实验探究题2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

14、、停表、木块。(1)本实验原理是_,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_。(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填“大”或“小”)。学科;网(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m/s。【答案】(1) 计时方便 (2)大 大 (3)0.252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

15、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_测量时间,以_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填“大”或“小”)(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填“变大”“不变”“变小”)【答案】(1)v=s/t (2)增大 减小 (3)大 (4)变大23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和_

16、。(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3)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_(选填“A”或“B”)进行实验较好。(4)小芳又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重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乙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_。【答案】(1)刻度尺 停表 (2)乙 时间 高度 (3)A (4)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