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742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训练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

2、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12题。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

3、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A. B. C. D.2.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 B. C. C.解析 1.B2.A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群落生产力高。是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

5、走养分,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读图,回答34题。3.“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 B.降水的季节性变化C.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D.植被的季节性变化4.鄱阳湖芦苇分布面积的变化说明了()A.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了 B.连年干旱,丰水期“晚来早走”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D.降水增多,丰水期“早来迟走”解析 3.B4.B第3题,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多雨季节,湖泊水域广阔,天水一色;少雨季节,

6、蒸发旺盛,湖水减少,显出湖底,出现草原景观,草洲无边。第4题,由图可知,三峡运行前芦苇面积小,三峡运行后,芦苇面积大。三峡运行后,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枯水期延长,水位下降,导致芦苇面积增加,使气候干旱;或丰水期短,即“晚来早走”。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56题。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7、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 5.C6.B第5题,主要考查湖泊面积减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艾比湖是咸水湖,湖水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水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小。第6题,主要考查防止湖泊萎缩的措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能够增加区域的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避免出现湖泊萎缩现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将有所减少,会加剧湖泊萎缩。水产养殖会使湖水水质变差。种植芦苇可以改善水质,但不能起到防止湖泊萎缩的作用。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读该国区域图,回答78

8、题。7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 B C D8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美化环境,观光旅游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 B C D解析7.A8.A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国为芬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选A。第8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选A。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

9、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201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910题。9.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10.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B C D解析9.C10.B第9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10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降解、美化、旅游等功能。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

10、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据此完成1113题。1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降水较多B.气温低,蒸发弱C.地势相对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1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之一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降低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A. B. C. D.13.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

11、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解析 11.A12.C13.D第1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蒸发微弱,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在地势相对较低处蓄积形成湿地。第12题,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调节其温度,排除。第13题,拉鲁湿地对地区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从保护性开发入手。二、综合题1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

12、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

13、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90,为锐角;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还可以从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方面判断。本题可以从干支流的夹角确定干流。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湿地形成条件的掌握。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

14、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但降水少、有大量冰雪融水、气温较低且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掌握。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等角度分析。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等。15.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

15、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9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29-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19822019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3)分析19822019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 (1)西北东南(或东南西北)季节性降水量较少,沿岸用水量大(2)湖泊台田鱼塘(3)人们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大;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解析 第(1)题,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直接判断。第(2)题,直接从材料二的统计图中读出结果。第(3)题,沼泽属湿地,其面积大幅减少,可以从材料二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中各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得出其主要的人为原因。第(4)题,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改善,湿地作用增强;水量增加,通航能力提高,水产养殖及旅游业的发展条件改善;等等。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