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6849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4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第八章技术管理-4docdeflate1.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跨国公司技术管理u 明确技术与跨国公司的关系u 了解跨国公司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u 掌握跨国公司研发组织的结构类型u 明确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学 习 内 容开篇案例韩国三星公司技术创新在众多应用 TRIZ 的各国企业中,韩国三星公司无疑是发展与成效惊人的代表企业之一。三星公司集团于 1998 年首度引进 TRIZ。经历多年努力,包括:聘请俄国 TRIZ 专家顾问到公司指导、成立 TRIZ 发展协会、发展企业内教育及训练课程等,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三星公司不仅运用 TRIZ 突破 DVD 技术瓶颈、预测显示科技的发展方向,抢先一步取得技术领先地位及专利。2003 年,三星公司集团利用

2、 TRIZ 指导研发贡献达十五亿美元,取得一千六百项专利, 当年美国专利排名第五位。随着三星公司持续推动 TRIZ 的应用,2007 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已排名世界第二位。第一节 跨国公司技术管理综述技术决定了经济增长和企业的战略地位。只有拥有和管理好先进的技术,逐步培养起公司的特有优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这已是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形成的一种共识。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条件,选用适当的技术管理方法,有助于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一、技术的涵义与分类(一)技术的涵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创造出来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能力、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在跨国

3、公司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技术,主要是指在完成某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方法或技能。这类技术通常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无形性。技术需要靠理解去把握,甚至只存在于拥有技能者的经验中; 系统性。跨国经营中的技术通常以技术体系的形式存在,它关乎产品的设计、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企业的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内容,是各项知识、经验与技艺的综合; 商品属性。技术是无形的特殊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交换价值,因此成为技术贸易的交易标的。(二)技术的分类通常可按以下五个标准进行划分:1. 按照功能划分,技术可细分为:(1)产品技术。它是指用来改变产品某项特性的技术,结果既可能是全新产品的发明,也可能是产品局部设计的

4、改进。(2)生产技术。它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或改进服务质量等效果的特殊工艺、流程或加工方法。 (3)管理技术。它是指组织经营的全过程中,帮助改进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运营效力的组织管理技能和方式。2. 按技术的表现形式划分,技术可分为:反映在实体产品中的技术硬件(Hardware)式。3.以书面或计算机语言为记载形式的技术软件(Software)。独特方式存在于有经验者大脑中的技术诀窍(Knowhow),又称专有技术。3.按技术的生产要素标准将技术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Labor Intensive Technology)和资本密集型技术(Capi

5、tal Intensive Technology)。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技术进行划分,有助于跨国公司在输出技术时有效结合东道国的资源优势。4.按技术产权划分技术可分为公有技术(Public Technology)和私有技术(Private Technology)。私有技术分为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的使用受国家专利法的保护,而专有技术不通过专利程序,仅利用严格的合同条款予以限制,因此受合同法、民法等法律的保护。5.按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研发初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也是技术的生命周期。研究技术的生命周期有利于企业把握技术的开发、引进以及退出与更新的合适时机。二、跨国公司与技术的关

6、系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先进的技术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与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不仅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还是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一)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创新主体在现代技术发展中,跨国公司一直是从事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的率先采用者和垄断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基石。在跨国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机械设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以及专利技术、商标品牌、管理技能、营销诀窍等无形资产,充分保障了其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同时,也正

7、是凭借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已成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争夺世界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拥有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而且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技术领域内保持和扩大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惜投入巨资,进行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二)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让与传播的主体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大部分技术开发资源与

8、研究开发成果。跨国公司通过对R&D的巨额投入,获得并控制了世界大量的先进技术。一方面,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垄断技术,而其存在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要求使得其每一次的跨国投资都包涵着技术的跨国转移。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通过技术的商品化实现技术转让,为技术在国际上的转移提供了便捷渠道。然而不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技术转让还是技术商品化后的国际转让,都为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也使新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扩散成为可能,从而使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三)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技术的研发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开拓销售和提供服务,其必要前提就是要有技术优势甚至技术垄

9、断,特别是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上的优势和垄断。同时,由于技术具有生产周期性,跨国公司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一方面,跨国公司在R&D(研发)上的投资,将给跨国公司带来技术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不可避免地引致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Hirschery(1981)的研究发现: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与母公司国内的R&D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增加研究支出扩大了企业的多国活动,同时企业从事增加多国性活动导致R&D支出的增加。另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如果一个跨国公司的 R&D投资比例高,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也高。由此可见,跨国公

10、司拥有的先进技术,为其从事多国化经营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增加了获取技术创新利润的机会与途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国外销售的比例对其R&D活动也必然产生影响。Mansfield,Romeo(1979)研究了海外销售对企业从事 R&D活动的影响,发现:美国公司期望通过建立国外子公司、许可证和出口创新产品等,从国外市场取得R&D项目2934的利润。通过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不能通过建立国外子公司获取研究与开发利润,企业将减少1215的R&D支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企业期望从开展R&D活动中获得的利润回报也越高,企业也将R&D活动集中于基础研究和长远战略项目。因此,跨国公司与技术具有密切的互动关

11、系。表现出跨国公司与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技术不但构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条件,也是世界跨国公司之间互相竞争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管理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核心。 技术优势利润更新与开发三、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已认识到技术对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很多跨国公司开始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心,将技术管理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的高度。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的研发管理、技术保护管理和技术转让管理三个方面。 (一)技术的研发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拥有某种技术优势或技术垄断是跨国公

12、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跨国公司迫于竞争的压力和赢利的动机,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准上。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跨国公司往往以母国作为技术研制与开发的策源地,向子公司转移成熟技术。然而,这种集中化的技术研制与开发体制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海外子公司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让下属子公司单独与之联合从事某一特定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自己的跨国体系内建立起多元化的技术研制中心。此外,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专业人才、科研基础设施以及有利的政策导向等优势,

13、逐步组建全球研发系统,使得跨国公司的研发工作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可见,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已由过去的集中化和本土化,逐步转向国际化和市场化。(二)技术的保护跨国公司对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技术,一般都不愿马上对外转让透露,而是尽可能在公司的体系内部挖掘该技术的潜在价值,充分加以利用使之产生最大的商业利润和效益。然而跨国公司开发的技术,一旦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就意味着技术的相关因素的公开化。因为产品的特性指明了研发的方向,这将大大缩短竞争者研发的时间。如若对手更为快捷地获取到了产品技术,而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成本尚未收回,则说明公司对技术的保护工作尚不完善,即使投入大量资本暂

14、时获取了技术优势,也难以持续性保持该优势。因此,为了保证技术研发的收益,跨国公司必须对技术成果进行有效的保护。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对其研究开发活动的早期管理来限制技术的外传。其主要做法是跨国公司把技术的研发活动分成不联系、不完整的部分交给各子公司的科研机构去完成,最后由母公司的科研总部加以汇总以取得最终的科研成果。同时,跨国公司可在公司内部设立广泛的技术运用监督网络,并与员工之间形成完整、全面的保密契约协议,关键技术外传的途径和可能性可随之减少。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斥资研究开发出科研成果后,可充分利用国际上以及东道国在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寻求保护。例如,可申请专利保护或作为专有技

15、术得到保护,这也是现代跨国公司保护其核心技术常用的做法。(三)技术的转让跨国公司不惜耗费巨额投资来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新技术加以垄断,以谋求高额垄断利润。然而,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特定技术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尤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跨国公司也会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新技术向国外转让而放弃对技术的垄断。因此在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选择最佳的技术转让时间和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依据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跨国公司应对其进行不同的管理。当技术处于开发期至成长期时,应尽可能利用新技术获

16、取垄断利润;在技术进入成熟期时,应着手转让该项技术,以防进入衰退期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原技术的转让价值大大下降。同时,某项技术产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可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应当合理利用这一差异性,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此外,跨国公司可结合新技术的特点以及自身战略的阶段性要求,选择许可交易、技术协助、管理合同、成套工程承包或者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技术的转让。第二节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管理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作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技术管理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早在1930年,S库兹涅茨就为产品革新

17、对长期增长的关键作用提供了实例证明。同样的,J熊彼特也强调了对老产品的“创造性毁灭”及产品替代在动态增长中的作用。把技术与增长相联系的普通因素是技术能在给定的资源上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新型的产品,而这样的生产往往要求技术的进步,即需要进行研究与开发(R&D)。由于以信息为基础的技术的出现、企业日益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进步大部分都是企业活动而不是学术机构活动造成的。特别是跨国公司为R&D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其它企业签订了各种研究协议。一、 研发概述(一)研究与开发的内涵研究与开发(R&D),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为获得科学

18、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研发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研究与开发主要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试验性开发三类:基础性研究是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科学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性研究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试验性开发则是利用从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备,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生产能力做实质性的改

19、进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工作。 (二)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现实基础上。由于当前世界的技术进步,研发管理是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对于任何一种新产品来讲都具有许多技术创新点。如何确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定位是与企业的现实基础直接相关的,也是该新产品研发成功的关键。 2.研发管理必须严格控制技术创新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技术创新的含义就是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引入了企业不熟悉或者未掌握的新技术,如何预期新技术带来的效应,严格控制研制过程各个技术状态,把技术创新纳入到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流程中去,是新产品研制成功的必要保证。 3.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规范化研发管理的基础上。由

20、于技术创新需求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不断变化和增加,在科研过程中必须锁定技术创新的变化,使整个研制过程技术状态控制在系统预期设计的状态控制流程中去。因此,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中,研发的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研发管理可以提供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以新建、购并、联盟、合作等形式,利用母国以外的研发资源和环境支持,依托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或渠道,进行海外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为了防止创新技术的外溢,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地位,跨国公司普遍将其R&D活动

21、集中于母国,置于公司总部的严格控制之下。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一改以往以母国为R&D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R&D工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一)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主要表现1.跨国公司的海外研

22、发投资迅速增加由于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各国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其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的投资,加大对国外R&D的投入已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美、欧、日“三极”地区为例,19982002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美国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国内R&D指出的33%多,欧盟为42%,日本的跨国公司过去的R&D活动主要安排在国内进行,进入90年代,企业R&D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外R&D支出比例高达57%。另据OECD报道,目前外国附属公司的工业R&D投资占OECD国家工业R&D投资总额的12,且其中大多数国家这

23、一比重还望继续增加。2.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的研发机构数目不断增加,分布分散化为了更好地给参与国际竞争的海外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更充分地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R&D机构的区位配置于海外。目前,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海外化比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机构的企业大多都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这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为了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科技资源和某些关键学科领域竞争实力的不足,通常都将R&D机构设立于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到海外建立R&D机构的企业不仅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已卷入到这股

24、洪流之中。如韩国有多家企业在美国建立了R&D机构,其数量仅次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瑞士。此外,香港、台湾、新加坡也有部分企业到美国投资设立R&D机构。3.海外研发活动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与海外研发投资不断增加的趋势相符合,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海外研发机构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与开发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表1 1993年各公司海外研发份额占本公司的比重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活动不仅比较频繁,而且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1969-1995年间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来自海外的研发活动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它们在美国注册的专利所占的份额如下:美国由1969-1972

25、年的5%上升到1991-1995年的8.6%,欧洲则从28.9%上升到34.8%。1991-1995年间,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的大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对其在美国所申请的专利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4.专利申请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专利申请数量是研究与开发的产出意义上的一项指标。因此,专利申请的国际化也是衡量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跨国公司在专利申请方面也迅速国际化与分散化。大量的研究表明,海外R&D机构获得的专利占跨国公司全部专利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国注册的专利的地理来源来看,各大跨国公司来自海外的专利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当

26、之高,尤其是欧洲各国。在世界569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比利时、荷兰、瑞士、英国的跨国公司在美国所申请的专利中,来自海外的比例均超过40%,分别达到了62.8%,57.8%,46.7%,42.1%。瑞典、挪威和加拿大的跨国公司也都超过了30%。表2 各跨国公司在美国所申请的专利中来自海外的比例纽约科学院的报告显示,在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里,外国公民申请专利的数目都比10年前增长了好几倍;OECD国家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在该组织之外的国家申请专利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潘沐谷,1998)。80年代以来,在美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由8个增加到15个,包括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台湾、澳大利亚、以色列、巴

27、西、爱尔兰、香港、中国、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1982年到1996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共达428867项之多(lbert, M.B.)。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尤以韩国、台湾、中国、新加坡和印度申请的专利数增加最为迅速。知识链接:专利的保护期限目前,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规定不一,一般为10 20年,中国的专利法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规定为20年,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规定为10年。专利的保护期限是以专利权人履行交费义务为前提的,如果专利权人,没按规定履行其交费义务,即使在法律规定的专利保护期限届满前,其专利权也告丧

28、失。5.跨国公司间的国际技术联盟不断增加研发项目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特别是在新技术领域,新产品、新工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促使跨国公司组建与技术相关的战略联盟来分担开发成本,从而实现彼此各方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利益共享,使原来互为竞争者的关系转化为共担风险、合资开发的合作者,科技开发日益走向集约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间共同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世界性的跨国公司间战略性技术联盟发展非常迅速。跨国公司研发战略联盟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包括联合研发、技术交换、直接投资、顾客供应商关系、许可证转让、单向技术流动等。从1980年到1989年,跨国公司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总数达41

29、92个。其中,80年代上半期有1560个,仅仅占37.2%,而80年代下半期则有2632个,占到62.8%。1980年以前,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来自战略联盟的收益是其总收益的1%,198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1990年提高到7%,1995年提高到14%,到1998年,该比重已经上升到18%。以IBM公司为例,到1991年止,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所结成的战略联盟数量已经达到2万个以上。不仅如此,更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公司也参与跨国战略联盟。(二)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组织形式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逐步深化,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组织形态也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 根据地理特征和空间关联的不

30、同表现,我们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组织形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母国绝对集中式研发母国绝对集中式研发组织使跨国公司所有的研发活动都集中在本国境内,其地理内向性使得母国基地研发中心呈现出封闭孤立的点状空间分布型态。空间关联表现为几乎没有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地域和组织藩篱限制了研发交流与合作,使母国基地集中研发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中单一闭合的孤岛。在这种类型的模式下,母国研发中心是跨国公司的“大脑”,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在这里创造,继而在其他区位进行生产,在世界市场进行销售。这种跨国公司研发组织类型在重工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钢铁企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英国钢铁公司等,

31、这些公司均只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负责本公司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案例日本神户钢铁公司于1905 年成立,神户制造公司研究实验室为其核心研发机构,下设材料研究实验室、机械动力研究实验室、化学与环境技术实验室、电子研究实验室,均位于日本西部的兵库地区。虽然神户钢铁公司在纽约、底特律、新加坡、香港、曼谷、北京、上海都设立了海外分理处(Overseas Offices) ,但是公司所有的研发活动仍集中在国内进行。 2.母国相对集中式研发母国相对集中式研发虽然仍是国内集中研发,但已经开始出现地理的外向性,通过同国外联系打破孤岛式的绝对集中研发地域格局。研发人员的国际化流动、技术情报的全球汇集、市场信

32、息的及时反馈使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的单一节点成为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资源集聚地。该方式提供了更为迅速、便捷的技术开发国际化方式,同时又保持了研究与开发集中化的优势。小案例日本Nissan公司共有五个研究或发展中心,其中三个设置在日本本土,位于神奈川的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汽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新车型的开发设计,位于北海道的检测基地则负责新开发车型的检测和试验;另外两个是设在美国的Nissan 北美技术中心和设在英国的Nissan 欧洲技术中心,这两个机构更多地执行项目工作室的职能,主要进行技术监测和市场反馈,不断向日本国内研发中心反馈当地市场的需求信息,并在当地高速公路和道路上进行产品测试。这种

33、交互作用,使Nissan 公司成功开发出适合欧美市场的车型,并及时获取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3.多中心分散化的研发多中心分散化的研发组织形态实现了跨国公司由集中研发向分散研发的进化,具有多个平行的研发中心,各个中心彼此独立,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控制和被控制关系。其地理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在地理上有多个平等中心,在母国基地之外的不同区域呈现多点状分布,大多是自成体系的研发实体,各自进行当地化的内部运作,空间关联性弱,彼此缺乏信息交换,同母国基地之间的信息流动也非常有限。这种空间组织类型在1970 年代和1980年代的欧洲跨国公司海外研发过程中比较常见,现在正逐渐消失。小案例荷兰

34、壳牌石油公司的全球研发体系属于典型的多中心分散型研发,12个研发机构分布在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分别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生产,石油化学产品和流程,原料、燃料和塑料以及作物保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集团的所有实验室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直接向“壳牌集团”的研究协调员报告工作,研究协调员的任务是协调和规划整个集团的研发活动。4. 轴心型混合式研发轴心型混合式研发由母国基地研发中心,对分散在海外的研发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在地理上集聚与扩散并存,构成了中心边缘空间类型,呈现出点轴结构特征。地理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布的不平等点状布局,总部研发中心与海外研发机构之间有层级之分(规模

35、、能级);在空间关联上,组织控制协调和密集的信息流形成的“连接轴”,不但将总部与分支机构紧密联系,而且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促进交流。小案例戴姆勒奔驰公司、Sharp 公司和丰田公司是轴心式研发的典范。丰田汽车的10 个独立研发中心分别分布在日本本土、欧洲和北美,其中在日本本土的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新车型的开发、设计、制造和测试、产品工艺改进和性能优化、车辆技术和引擎技术的基础研究、安全以及环境技术研究等等,而在欧洲(分设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 和美洲(分设在美国、加拿大各地) 的技术中心主要职能是车辆开发与改进、认证、技术信息搜集、为当地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外观和色彩的设计。1954 年设立

36、的Head Office Technical Center 是丰田研发的核心机构,而其它分布在欧美的技术设计开发机构也通过创造和提供符合当地市场要求的车型来满足消费者。5. 网络协同型研发网络协同型研发组织的网络架构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和公司的限制,不但能够协调本公司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了与本领域相关研发单位的外部合作。这种组织形态不再是层级结构,而是平等开放的系统。网络组织形态的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已臻于成熟,其地理特征为各个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在区域上的网状叠加,从而形成地域上不同程度的研发密集带,成为全球研发格局中的地理重心和中心,正式的研发联盟和非正式的学习交流构架起不

37、同公司不同国家之间的网路通道,各种能量流交换频繁。鉴于网络式整合研发模式的优越性,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开始从多中心的分散研发向一体化研发网络转化。应用案例飞利浦公司自1960年代开发出录音带、1980年代推出光盘片(disc)、1990年初期提出手机技术规格至今,一直是全球技术的领导者。目前飞利浦研究实验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之一。除荷兰全球实验室以外,在比利时、英格兰、法国、德国、中国中国台湾和美国都设有区域性研发实验室,这些研发实验室在欧、亚、美三个研发密集地带之间形成一体化的网络,不但进行跨领域、区域的合作,而且与新力、IBM、松下、意法半导体、摩托罗拉等知名大厂也有不少研究计划

38、共同进行。可见,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研发的意义扩大和地位强化会使跨国公司的研发组织形式逐渐完善,由控制走向协调,由协调走向协同,形成开放的网络系统结构。对跨国公司而言,随着海外机构运营业务和规模的扩大和海外机构数量的增多,跨国公司的全球R&D 体系会逐渐趋于完整,它们在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和全球销售网络、全球生产网络一起构成跨国公司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1.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外因(1)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直接原因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其在组织结构、全球战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39、,使跨国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技术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出发,根据区位资源优势,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规划R&D、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价值链的调整,将各种经营职能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化的价值链来获取全球的竞争优势。这里,R&D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因此,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最直接动因。(2)知识经济的发展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重要促进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专有技术、研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等“知识性”的要素对跨国公司培育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是唯一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在全球范围内

40、创造、运用和整合知识性资源的能力成为跨国公司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管理已成为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进行R&D投资,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R&D资源或寻求R&D的低成本,从而提高R&D的效率,并使R&D适应当地的经营战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3)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为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为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成本降低,跨国公司可以更方便地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知识的生产活动。2.跨国

41、公司R&D国际化的内因(1)弥补自身的“战略缺口”,寻求短缺的研发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研发资金、研发技术、研发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跨国公司经常会发现,在竞争环境要求它们进行技术突破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突破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跨国公司对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研发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同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也不均衡。因此,跨国公司为了弥补这种“战略缺口”,就要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实现双

42、方优势要素的互补。同时,为了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在国际范围内网罗研发人才。(2)占领海外市场的战略目的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一个最初原因就是支持海外生产和打入海外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实现当地开发、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也可以通过对母公司的产品实行本土化改造,开发出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样能使跨国公司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原型产品,从而占领海外市场。这种方法具有定位准、反应快、周期短、竞争力强等特点。(3)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培育技术优势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目的有:一是实现无间

43、断研究。当研发网络联成一体,分布在全球的研发机构就可以通过网络交换当天的研究成果,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了产品的开发时间,加快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二是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于整个研发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反馈。三是便于研究成果的全球化推广。一项研究成果可以在全球同时推广和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从而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避免竞争对手利用时间差率先运用此技术。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可以增大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完成跨国公司全球系统化投资的战略部署跨国公司对国外的投资过程一般是从营销的本地化逐渐发展

44、到生产的本地化,再进一步发展到研发本地化和投资管理本地化。随着对外投资过程的演进,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生产投资的同时,还会逐步对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投资,以加强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以求更快地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劳动力、智力资源增强产品竞争力。R&D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级阶段,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节 跨国公司的技术保护管理二战结束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控制了50%的国际商品贸易、75%的国际技术贸易和80%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可以说跨国公司在许多行业和领

45、域都占据了垄断地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获得并保持技术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维护其垄断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为此,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一方面采取各种技术保护方式加强对技术的控制。一、 跨国公司技术保护的内涵 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及经营者考虑的本质问题就是使公司的资产增值,实现财富的最大化。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无形资产,包括技术、组织结构、信息等来实现利润的增长。由于可以提高投入产出率,因而从理论上说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在西方工业国家进入知识的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而非资本或廉价的劳动力,因此

46、技术优势成为跨国公司获取利润和谋求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前期投入较大,而技术又有易模仿和复制的特点,所以跨国公司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采用各种技术保护方式尽可能地防止技术扩散。跨国公司技术保护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一项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并将一切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流动控制在公司内部,以巩固垄断地位,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扩张,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二、 跨国公司技术保护的3个阶段 大量的R&D使跨国公司拥有世界上最新、最优的技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已开发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及技术应用的扩散,从中开发出最大限度的利润额,跨国公司总是对已有的技术采取一定的保护。如果从跨国公司历史发展的

47、角度考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技术保护经历了技术封锁、技术垄断、技术锁定3个阶段。(一) 技术封锁技术封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基于规模垄断优势,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隔离措施来防止技术的外溢效应。这种封锁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弥补跨国公司在原创技术上所花费的成本,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削弱了改进技术的动因,甚至人为地阻碍技术的改进或采用新技术,导致技术停滞;另一方面,垄断决不可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工艺方法,技术封锁这种静态和僵化的技术保护方式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在技术发展上缺乏前瞻性和临机应变的能力,从而在新的技术竞争中可能败下阵来。尽管如此,现代一些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封锁措施,但是技术封锁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二) 技术垄断技术垄断是指二战后跨国公司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特殊技术、知识以及在产品品质和品种上的优势,通过垄断生产和经营而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技术保护措施。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技术封锁就让位于技术垄断式的保护方式。知识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