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9711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选修4 第三单元 第2讲-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唐太宗与康熙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

2、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考试内容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

3、“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考核要求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

4、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抗击沙俄侵略b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一、“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4)律法

5、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思维点拨“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

6、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思维点拨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时期,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三、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开放

7、的对外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2)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3)重视传播唐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2)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四、康熙帝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

8、一,后“三藩”起兵反清。(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噶尔丹妄图分裂。(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五、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2过程(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9、制定方略。(2)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历史认识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题一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及其评价1民族政策史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史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

10、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史料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史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平等的民族观,史料二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唐征服突厥后,在其领地设置都督府进行管理,实行羁縻政策。(1)据史料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2)综合分析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2)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2评价史料明赵弼:“太宗传三百载之唐祚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

11、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史料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获得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唐太宗政治之美在史料中有何体现?答案评价:秦汉以来功德兼隆惟一人。原因:有贤良宰相和皇后。体现:少数民族拥护,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太宗的历史功绩(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

12、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主题二康煕帝捍卫国家统一的贡献及其评价1捍卫国家统一史料一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

13、得志”。(1)从史料可知三藩势力的存在对国家有何危害?平定三藩叛乱有何意义?答案(1)危害:割据为害一方,具有发动叛乱,争夺天下的野心。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史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史料表明,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进行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闽台联系,有利于台湾文化的发展。(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说明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3)据上述史料,说

14、明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答案(2)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3)作用:输送福建教育人才到台湾,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发展。2评价康熙帝史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史料二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年)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中

15、华名人传记康熙传(1)列举史实说明史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2)史料二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史实: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关系。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任答三点即可)(2)看法一:合理。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看法二:不合理。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

16、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全面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政治方面: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文化方面:康熙帝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方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设南书

17、房、大兴文字狱)进一步加强,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隐患。1(2019嘉兴高二检测)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谏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以御史治吏慎用刑法A B C D答案A解析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正确;“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利于选拔人才和清明政治的出现,故正确;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错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

18、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3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文德治国,完善科举不夺农时,轻徭薄赋修筑驰道,统一文字A BC D答案A解析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4(2018杭州高二检测)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

19、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应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答案D解析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力量。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余,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清朝时台湾主要生产食糖和粮食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C D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

20、“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可知正确;由“开垦流移之余”可知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6(2018杭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之治”的显著特色就是“创新”“和谐”“有节”。贞观之治的“创新”特点体现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贞观时期进步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植根于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材料二“和谐”是“贞观之治”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材料三经历从马背到龙庭的转变,唐太宗开始改变统治策略。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确实是很识时务的看法!是什么成就了唐

21、太宗(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是指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概括“贞观之治”时期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和对外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3)根据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唐太宗是怎样以文治国的?答案(1)由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转变为“爱之如一”。(2)君臣关系:唐太宗鼓励进谏、善于纳谏;求贤若渴,用人不拘一格,不避亲仇,扬长避短。君民关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对外关系:实行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3)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一、选择题1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

22、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B、C、D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2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减轻刑罚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答案A解析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3(2019杭州市七县高二质检)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是唐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一

23、种方式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A BC D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是对羁縻府州的正确评价,故选B项。羁縻府州是由唐政府间接管理,错在“直接管理”。4“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C收复雅克萨之后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答案A解析从诗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5(2018温州高二检测)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

24、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康熙帝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A克己复礼的主张B以民为本的思想C为政以德的思想D天下为公的主张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与民休息”“欲使群生乐利”等信息体现了康熙帝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故本题选B。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2019诸暨中学期中考试)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下列关于他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都开创了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对中外交流都采取了开放的政策都采取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措施都通过战争维护国家主权A B C D答案B解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康熙开创“康乾盛世”,正确;唐太宗采取开放的外交政策,康熙帝实行

25、闭关锁国政策,错误;唐太宗实行和亲等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康熙帝实行会盟等缓和民族矛盾,正确;维护国家主权发生在康熙帝时期,错误,故选B。7(2018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针对东突厥问题)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则提出,“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摘编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帝瀚海(1)概括材料一中唐朝官员关于处理东突厥问题的两种意见。结合

26、所学,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突厥降众”?(2)瀚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康熙帝“辛苦事亲征”,亲自指挥了哪些战役?结合所学指出该事件的双重性质。答案(1)意见:第一种:强令东突厥内迁,“化胡奴为农民”;第二种:采取怀柔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措施:允许一部分人内迁;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委任突厥首领管理,官职可以世袭。(2)事件:平定噶尔丹叛乱。战役: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性质:中央政权武装平定地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抗击外国势力渗透,捍卫国家主权。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和康熙帝。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唐朝官员关于处理东突厥问题的两种意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的相关措施。第(2)问,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角度,综合分析康熙帝的历史贡献。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