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史学导论.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073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史学导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历史学]史学导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历史学]史学导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史学导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史学导论.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史学导论引言:历史历史学历史学家一、历史:“客观的真实”与“呈现的真实” 1.1、历史:“客观的真实”与“呈现的真实” 关于历史是什么?或者说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关于历史这门学问难以绕开的问题。 (1)历史是有“意志”的吗? (2)历史是客观的吗?我们所能讨论的是: (1)历史研究就是为了“求真”? (2)我们所能把握的历史仅仅是“呈现的真实”。 1.2 福柯伟大的不确定性人类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带有千条支流的水道,带有万条航道的大海,交给了处在一切事物之中的伟大的不确定性。他将去的地方是未知的可他一旦上了岸,那地方其实就是他的故乡。态度:以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的真实性。规训与惩罚:规训:用规范

2、来训练你 惩罚:监狱的产生知识考古学:将知识还原到其最初的状态。概念史:研究一个词在历史中的变迁、演化过程。例:封建:意识形态 普通百姓的接受夫人:一品大员的妻子下沉的趋势性史:性别史的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点词与物:生活中的一个词汇与事物不是对等的。 例:大家都是人,却都不是人(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疯癫与文明:精神病人,一个社会认定的精神病是否为精神病。 1.3 对历史研究的界定记忆从宽泛的角度说,历史研究探讨的是以什么方式与过去建立联系。就目前来说,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历史研究是作为“记忆”的延续,正类似于个人有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记忆的人也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

3、,也需要延续自己的记忆。至于这样的界定赋予了史学怎样的功能,以后再详说。 a.历史与记忆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述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尝试对人类的学问进行划分时,就表示,“对人类学问(learning)的最好分类是根据学问活动的主要场所理性灵魂(the rational soul)所有的三种主要官能而作的分类。”由此,他也指出,“历史与记忆相关,诗与想像相关,哲学与理性(Reason)相关。” 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观,1999年 1.5历史与记忆雅斯贝斯的论述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历史认识的思考,也强

4、调人类历史通过记忆与现在联系起来,因此,“历史是记忆,我们不仅懂得记忆,而且还根据它生活。如果我们不想化为虚无,而想获得部分人性的话,历史就是奠定了的基础,我们继续受它束缚。”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1.6历史与记忆哈布瓦赫的论述“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象影响的,因此,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哈布瓦赫无疑是第一个强调这一点的社会学家。” “我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回忆。至少在这种情况下记忆的唤起并无神秘之处可言。”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

5、论集体记忆(On Collective Memory),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存问题的心智意象。”社会形态学二、作为现代学科之历史学 2.1作为现代学科之历史学 (1)现代知识谱系中的历史学 (2)学科分野之意义 2.2学科作为特定历史时空的形式学科是特定历史时空的形式,透过曼海姆(Karl Mannheim)及知识社会学,我们可以了解知识可能是建构在意识形态或利益的基础上;而傅科又率先让人意识到学科/规训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和主宰现代生活的种种操控策略与技术的更大组合。 2.3学科的形成标志如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

6、erstein)所揭示的,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把有关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的知识,给予不同类别的学科称谓,其中最重要的有: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科学和社会学。当中最少有三个学科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的。在19世纪的后半叶(约在1850-1914年),有三种主要方法把这些学科制度化:大学以这些学科名称设立学系(或至少设立教授职位),成立国家学者机构(后来更成立国际学者机构),图书馆亦开始以这些学科作为书籍分类的系统 。 华勒斯坦(I. Wallerstein)等著:学科知识权力(Cultural and Social Studies Series No.1 - Disciplines, Knowl

7、edge, Power),刘健芝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2.4学科的形成史学以史学来说,西方史学传统从名义上发轫于两千多年前,但截至18世纪,历史研究也才取得一种文艺类别、学科和“科学”的地位,拥有自己复杂的历史,并取得一种职业地位 。 唐纳德R凯利(Donald R. Kelley):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多德到赫尔德的历史探询(Faces of History: From Herodotus to Herder),陈恒、宋立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5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1)根据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空间的无穷之大。(2)根据于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的知识,叫人知道

8、时间的无穷之长。(3)根据于一切科学,叫人知道宇宙及其中万物的运行变迁皆是自然的,自己如此的,正用不着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造物者。(4)根据于生物的科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界的生存竞争的浪费与惨酷,因此,叫人更可以明白那有好生之德的主宰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5)根据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他和别种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种类的区别。(6)根据于生物的科学及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及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和演进的原因。(7)根据于生物的及心理的科学,叫人知道一切心理的现象都是有因的。(8)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道德礼教是变迁的,而变迁

9、的原因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寻求出来的。(9)根据于新的生物化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物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静的,而是动的。(10)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2.6陈寅恪:“预流”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10、1930年第1本)三、历史学家的培养:“典范”(paradigm)的意义 3.1“典范”(paradigm)的意义 来源: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意义:一、涉及一整套技术/范畴/价值 二、具体的研究成果起到“示范”或“垂范”的作用 3.2如何了解一项好的研究第一,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第二,发掘新的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新的解读。第三,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 增进对过去的了解。1.一个历史论文的问题意识的着眼点在今天例:十年文革为什么会出现?推至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存在?2.新材料,新解读例:

11、新发现的石碑神拳义和团运动的真相3.3完成一项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明确的问题意识;第二,有关这一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第三,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第四,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先要选择论题范围(由大到小缩小范围)3.4历史学家的视野一、因为律师和行政官员喜欢把水搅混,而科学家与学者则力图将问题简化(至少是把它当作目标),所以你们必须根据为自己设定的方向来规划研究工作。把水搅混也许能在钱财方面收益更大,简化问题的做法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点上的知识宜细密,愈多愈好;与此同时,面上的知识宜精纯,愈广愈好。换言之,你应该力争既成为能深入特定学科领域的游刃有余的研究者,又对更广泛的事物保持足够

12、知识。无论你想进入商务界、教学界、政府部门、公务机构或私人组织,这一条对你都将会是很有益的建议。 三、学会对自己微笑,那么世界也会对你微笑。要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既十分重要,同时又是微不足道的。万事都会有被人们遗忘的那一天,不过在着手进行时,倒不妨把它当作“千古事”来认真对待。 四、将来属于不同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要善于同大家一起工作,学会在与他人的个别交往中坦诚待人。须明白,在一百年前,我们自不必去关注其他大陆和那里的人民;但是到今天,世界已经变小,变得过于拥挤、人口过剩。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如今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余所有的人们都一样重要。 五、由于人是唯一有幸被赐予乃至

13、深受苦恼于其记忆力的动物,历史对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重要。历史可能很难象兰克在19世纪说过的那样,乃是对“真实地发生过的往事”的报导;也未必如法国历史学家所说的,是我们以为发生过的事情。或许就是在东方,当我们说,历史经常(即便不是一向如此的话)是记述人们认为往事曾经如何发生时,我们也许才真正说到了点子上。 *人类本身应有所敬畏,对自然,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史学导论第一讲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以典范为中心的考察内容提要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意义何在?或是永远都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预示着,与历史学这一学科相关的诸多环节或问题,都不是那么清晰的,任何似乎是确定无疑的答案,也都经不起推敲。

14、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这些问题不可讨论,或不需要回答,所谓“一代之人有一代之学”,通过对这一学科历史发展的检讨,问题或才能有所说明。这一讲的主要用意是:在史学史的背景下,对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历史学的学科意义,作简单介绍。需要强调的是,“答案”是“过去式”的,我们可以说明历史学在过去有什么意味,但是否可以作为当下可兹借鉴的经验,则另当别论。主要问题一、尚书、春秋与史记:中国古典史学的萌生及其意义十三经注疏嘉靖本1.尚书:以史为鉴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

15、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尚书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

16、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2.春秋:以史为法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恒来归惠公、仲子之唪。

17、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春秋谷梁传 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

18、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春秋公羊传 元年,春,王正月。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经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左传宋翔凤“五始”所谓“五始”,指的是公羊传以为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

19、王正月公即位”,包含有“五始”这样深刻的内容:“元年,为君之始;春,为岁之始;王,谓文王,为王之始;正月,月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宋翔凤不仅在其著作里全文引录,而且将此誉为“天法”,他说:“春秋之义,天法也,其不随正朔而变,所谓天不变也。”3.史记:以史定言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

20、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世圣人君子。 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

21、,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二、从希罗多德历史说开去Herodotus希罗多德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 希罗多德历史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

22、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 。a. 我的責任是在報道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就相信這些事是真實的。 我這項聲明,適用於我的全部著作。“希罗多德的历史到底算不算历史?他为什么这么写?”因为希罗多德在对史实的描写中连带写了很多神话、传说或是那种在现今历史学家看来根本不能算是历史的寓言故事,甚至有时候还添了些由作者自己编造的、完全虚构的故事。 b.,“历史”、“神话”、“文学”是紧密不可分割希罗多德之所以把这么多非“史实”放进他的“历史”中去,是因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与我们大为不同,他不是像现今历史学家一样,集中写明某个事件及其原因,或是事件之间的联系。他描写波斯战争,不光是描

23、写战争本身,而要透视涵盖产生那种战争的文化,要传达围绕着历时好几代的整个战争的神秘玄奥的气氛。对希罗多德来说,“历史”、“神话”、“文学”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几个概念。 原因:1.增添神话色彩 2.当时的时代信念、信仰。文化等希罗多德的历史神话、寓言故事极多,应去透视当时的文化信仰等。c.普鲁塔克论希罗多德的险恶 普鲁塔克列出判断史家道德优劣的4条标准 :(1)若一位史家本可用一些较温和的词语来叙述一些事件,而实际上却用了最严厉的话语,那这个人肯定缺乏善心。(2)若一个史家把本来不可信但却与他叙述的问题有关的事硬塞到他的记述当中,以说明某人愚蠢,那这个史家肯定不怀好意。(3)一个史家省却那些可信的

24、好事,而这些事物本来又在所叙述的事情上具有适当的位置,这个史家当然用心险恶。(4)一个史家明知对同一事件有两个以上的说法,却偏爱那些不太可信的解释,这人定然是居心不良。 Thucydides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其父奥罗路斯是雅典的贵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金矿开采权。他在雅典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我的叙述由于缺乏虚构很可能不会那么引人入胜,但是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业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人,如果认为我的历史是有益的话,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的

25、确,它不是一部为一时的听众所写的获奖作品,而是为了垂诸久远才编纂的。三、普遍历史:从神学史学到理性史学3.1神学史学聖經 創世記 第一章1起初神創造天地。 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5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圣经(拉丁语:Biblia,希伯来语:,本意为莎草纸)可以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教的则指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其中,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经典,记载关于上帝和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及传说。塔纳赫亦同时是

26、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而希伯来圣经记载的是从犹太的神 耶和华创造世界。神学史学(基督教史学)1、起点与终点:线型历史观2、四海一家:世界历史的催生3、上帝启示的先后:区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上帝之城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

27、 任一国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History的翻译(1)“历史,史记,纲鉴,通鉴纲目”(An account of facts or events, especially in the life-development of men and nations, in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ha

28、ppened, with their causes and effects),所举例证为,“通鉴、万国史”(a universal or general history);“上古史、古代史”(ancient history);“中古史、中世史”(medieval history);“近世史、新史”(modern history)。(2)“传记、志”(A narration of facts)。(3)“历史学问”(Knowledge of facts)。 1908年商务印书馆英华大辞典 History : his story “他者”(他:与自己不同、与众不同)。石介中国论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

29、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启蒙史学与理性史学维科(G. 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1668年出生于那不勒斯,自幼勤奋好学,尤着力于在语言学、法学、历史学和哲学上的修为,毕生以追求最高智慧为生命之旨圭。在培根的新工具的影响和启发之下,1725年,他出版了关于各民族的本性的一门新科学的原则,凭这些原则见出部落自然法的另一体系的原则一书,这就是后来以新科学一名扬世的著作的第一版,这本书在1744年第三版的标题被改为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站在西方的角度上。维科(G. Vico,1668-1

30、744)新科学 根据埃及人所说的他们以前已经经历过的那三个时代,即神、英雄和人的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我们将看到诸民族都是按照这三个时代的划分向前发展,根据每个民族所特有的因与果之间经常的不间断的次第前进。 3.2启蒙时代所建构的“普遍历史”的图景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一、人类结合成部落。二、游牧民族由这种状态过渡到农业民族的状态.三、农业民族的进步下迄拼音书写的发明。四、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五、科学的进步从它们的分类到它们的衰落。六、知识的衰落下迄十字军时期知识的复兴。七、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

31、的发明。八、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九、从笛卡尔下迄法兰西共和国的形成。十、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 康德(Kant,1724-1804)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赫尔德(Herder,1744-1803)人类历史哲学思想。 四、近代中国史学的“典范”转移(一)中国旧史学之弊端:梁启超及新史学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这期间著有清

32、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例如:史记)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问题意识;将史学研究作为政治资料类似命题作文)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时代诉求)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二)胡适及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

33、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蔡元培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四大长处:(一)证明的方法;(二)扼要的手段;(三)平等的眼光;(四)系统的研究。(三)王国维及“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3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印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古史新证“王国维的治史方法”(陈寅恪)(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王氏有名的“二重证据法” 打破孤证不立);(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的材料互相参

35、证。 郭沫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青铜时代、 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织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

36、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要求就是要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但这必要的条件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直线式的研究)小节:历史学的现实性与当代性区分个人、社会、国家(文化)1、历史学的现实性2、“无用之学”失去现实作用之后学说是学说,功业是功业。不能为立了功业,就说这种学说好,也不能为不立功业,就说这种学说坏。学说和致用的方术不同。 章太炎,1910年五历史学的现实性与当代性(一)历史学的现实性历史学是作什么用的?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他应该认识自己。这意味着:第一,认识

37、成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第三,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二)历史学的当代启示1.就过去而言,我们处于何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关系?这不仅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人们无法回避的。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置于我们生活的连续体中,置于我们所属的家庭和群体的统一体中。我们不禁要对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历史学家就是经验的记忆储备库。 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2.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奏订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余辈之研究哲学者,亦必昌言此学为无用之学也。何

38、则?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夫人类岂徒为利用而生活者哉?”在王国维看来,“今若以功用为学问之标准,则经学、文学等之无用,亦与哲学等,必当在废斥之列。而大学之所授者,非限于物质的应用的科学,不可坐令国家最高之学府,与工场阛阓等。此必非国家振兴学术之意也。”“即令一无所用,亦断无废之之理,况乎起有无用之用哉!” 不要以工具来论学问,如果一个大学只有工具科目,那即是一个工厂。3.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与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

39、食与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治学学术应该与政治分开,思想应该自由,读书人有自己的道统,为其思想而殉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三)马克斯韦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

40、社会学家,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 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马克斯韦伯:以政治为业“善果者,惟善出之;恶果者,惟恶出之。”如果真是如此,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将不复存在。不但世界历史的全部进程,而且日常经验中每一个明白的事例,都指出真相正好相反。各种宗教在全世界的发展,都是由这个相反的真相决定的。神义论的古老问题,正是

41、由这样一个疑惑所构成:一个据说是全能而仁慈的力量,怎么会造出这样一个不合理的世界,让它充满无辜的苦难、不受报应的不义和无可救药的愚蠢?这个力量或者并非全能,或者并不仁慈,或者左右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善恶报应原则我们可以做形而上解释的原则,甚或是我们的理解力永远不可企及的原则。 学术与政治,页110。(四)历史学家的视野一、因为律师和行政官员喜欢把水搅混,而科学家与学者则力图将问题简化(至少是把它当作目标),所以你们必须根据为自己设定的方向来规划研究工作。把水搅混也许能在钱财方面收益更大,简化问题的做法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点上的知识宜细密,愈多愈好;与此同时,面上的知识宜精纯,

42、愈广愈好。换言之,你应该力争既成为能深入特定学科领域的游刃有余的研究者,又对更广泛的事物保持足够知识。无论你想进入商务界、教学界、政府部门、公务机构或私人组织,这一条对你都将会是很有益的建议。 三、学会对自己微笑,那么世界也会对你微笑。要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既十分重要,同时又是微不足道的。万事都会有被人们遗忘的那一天,不过在着手进行时,倒不妨把它当作“千古事”来认真对待。 四、将来属于不同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要善于同大家一起工作,学会在与他人的个别交往中坦诚待人。须明白,在一百年前,我们自不必去关注其他大陆和那里的人民;但是到今天,世界已经变小,变得过于拥挤、人口过剩。

43、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如今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余所有的人们都一样重要。 史学导论第二讲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本讲试图立足历史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学科进行检讨。历史认识论研究近年来倍受重视,正昭示着历史学正向其学科特性回归。问题的展开将以此为基础:历史认识活动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是历史认识主体(历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历史实际)经由中介(历史资料)在社会实践及历史研究实践上的统一。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1)历史学的定义:每一个历史学家都会同意,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 (2)历史学的对象:一门学科与另一门之不同,在于它要把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弄明白。历史学要弄明白的是哪一类事

44、物呢?答案是“活动事迹”,即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 (3)历史学是如何进行的?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一、历史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历史认识主体、历史中介与历史实际主体客体学习(人) 史料(真实的历史)1.直书与实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 文天祥正气歌2.梁启超论“史家的四长” 家史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的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的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 3. 维厄 生于图林根的维厄,后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古典作品,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1824年他写出并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14941514之后,即入柏林大学任教,在那里担任了近40年的教授,并写出关于英国、法国、普鲁士历史的卷帙浩繁的多种著作。 1494-1514年的拉丁和日尔曼民族史前言历史学家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