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110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二节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计划课时数6讲授时间 3 月 17 日(第 4 周)目的要求讲授内容重 点拜上帝教的创立难 点洪秀全的早期思想板书设计一、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三、定都天京后的军事征战。拟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作业或思考题 天朝田亩制度评析备 注第 二 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二 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二 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二 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二 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我们说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奴役中国

2、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资本主义凌辱的历史。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以反封建为主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即太平天国起义,这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封建社会任何一次农民起义所无法比拟的。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背景。如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正是封建政府和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地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改变不无关系。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但“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的作用,反而起了惊醒的作用”。(马克思中国记

3、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朝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这就是背景。1.战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国人民“财尽”、“苦极”。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加速了这一矛盾的激化。(1)农民受剥削程度加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约为七千万两,战争赔款二千一百万两,这些费用都被清政府以捐税的方式转嫁至农民头上。他们增加捐税,肆意搜刮人民。如在18411849年间,光地丁税一项就新增收三百三十万两。1843年江苏农民由于捐款,每石米的钱粮实交三石之多。繁重的捐税使劳动人民陷入绝境。(2)土地兼并严重。鸦片战争以后

4、,清朝的官僚、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贪婪地榨取农民的血汗,疯狂地兼并土地。到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全国土地80%集中在只占人口总数10%的地主手里,而占人口90%的农民 只有20%的土地。以土地赖以为生的农民没法过活,纷纷走上反抗的道路。(3)社会经济加速萎缩。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加紧对中国进行搜刮和掠夺,洋货的输入和战后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影响了人民的生计,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除勒索赔款外,还采取倾销洋货、输出鸦片等形式,疯狂榨取中国人民的骨血,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更趋严重,社会经济的萎缩,激化了中国社会本已十分尖

5、锐的阶级矛盾。(4)大批运输和手工业工人失业,造成大量流民群。由于洋纱、洋布的输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得上海附近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厦门、广州附近的土布、土沙滞销,妇女纺织半数停工,产生了部分破产的手工业工人。同时,由于五口通商后,上海代替广州成为全国首要的通商口岸,使得原来从湖北、湖南到广州的一条主要商路和由江西至广州的一条次要商路,骤然冷落,大批运输工人因之失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群,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投入各地农民起义之中。2.广西地区起义条件渐趋成熟。(1)当地阶级矛盾尖锐。广西地处东南沿海,是五口通商以后直接受害区,同时也是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地区。太平天国起义前出现了

6、“沿河饥民人皆相食,村村饿莩相枕籍”的悲惨景象。土地兼并相当严重。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的地主占人口的4%,却占有土地的88.3%,而农民只有11.7%。(2)统治阶级力量薄弱。广西地处僻远,天高皇帝远,是清朝统治较为薄弱的地区。(3)群众基础优越。广西地区人民富有革命传统,太平天国起义前即有天地会等反清组织在此活动。据记载有所谓会匪、堂匪、股匪、佃匪、艇匪等数十种名目。起义“无地无之,无时无之”,清政府形容广西“群盗如毛”。时,一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1.洪秀全的身世及思想转变。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及

7、他和冯云山所进行的一系列初期传教和革命活动,是农民革命力量得以凝聚的基本条件。洪秀全原名火秀,广东省花县人,1814年1月1日诞生在花县福源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入私孰,十六岁因家贫辍学,辅佐父兄务农。在这十年里,他熟读了“四书”、“五经”和其他文史书籍,受过正统的儒学思想的教育。青年时代他参加过农业劳动,也当过私孰教师。从十六岁三十一岁(18281843年)他和所有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样,抱着求取功名,跻身统治阶级的愿望,多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每次都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未考上。马克思在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

8、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洪秀全从一个被儒家思想重陶出来的旧式知识分子最后变成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决非偶然,这是由他本身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认识所促成的。1836年,洪秀全在广州应试时,有人在街头送他一本华籍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他略加浏览,未予重视。第二年,二十五岁的洪秀全第三次落榜而归,精神受到巨大打击。他在怨愤痛苦中卧病四十余天,严重时神智昏迷,口说呓语。也许是一年前涉猎劝世良言留下了片断的印象,惚恍中他梦见自己来到天上,一位身着皂袍的老人给他一柄剑,要他铲除妖魔,因而他常在卧室大呼“斩妖、斩妖”,这些异梦异象,反映出洪秀全内心思绪的激荡不平。然而一个

9、热衷于功名的士子欲冲破仕途牢笼绝非易事。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广州应试,依然失败,十五年的坎坷和挫折,终于迫使他从追求功名的幻梦中醒悟过来。鸦片战争前后的广州地区,激荡着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风云。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东南沿海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两个地区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不能不引起洪秀全的震动和思索。他每论时势,总是“慷慨激昂,独恨中国无人,尽为鞭妖奴隶所惑矣”。他痛斥清政府“每年化中国之金银几千万为烟土,收花(华)民之膏数百万回满州为花粉。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安得不贪?贪者安能守法?”在时代的感召下,他开始把摆脱个

10、人政治失意的痛苦和探索救世之道结合起来。这时,七年前得到的劝世良言引起了他的注意。劝世良言基督教最早的中文布道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共九卷,约十一万字。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阐发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宣扬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这是一本很浅薄的布道书。但与其他布道书异趣的是,它以一个中国人的手笔,对基督教的虚幻说教进行了中国化的敷衍,作者梁发是广东高明县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它直观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并用宗教歪曲地解释社会弊端的根源。它向人们许诺,只要敬拜上帝,就可以净化灵魂,消除邪恶,达到世界清平。这种新奇的说教

11、,使处于彷徨求索之中的洪秀全顿感“大觉大悟,如梦初醒”,“觉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与及永生快乐之希望,甚为欢喜”。这样,由于自身前途受到窒息而对旧世界、旧信仰“深感绝望”的洪秀全,完全接受了上帝是独一真神的观点,并确信自己见过上帝,负有宣传上帝、拯救世俗的使命。洪秀全首先说服冯云山、洪仁王干“皈依基督教”。冯云山(18221852)广东花县人,“家道殷实”,熟读经史、兵法、天文、历算等书,因家道中落,屡试不售,在乡村当塾师。洪仁王干(18221864)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读书,经考五科不售,也在村塾执教。他们信奉上帝,不拜邪神,将馆中所立孔子文昌、家中所立灶君一概除去。这种行动并不包含向封建制度的

12、精神支柱宣战的意图,但在客观上是对孔子权威的一个打击。正如恩格斯所言:“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虽然洪秀全尚未逾越宗教教世的范围,但对于这位早有忧国忧民之心的人来说,从思想上的异端走向政治上的叛逆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1844年4月,洪、冯等人决定“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姊妹”。2.起义的组织准备拜上帝会的创立。冯云山以“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毅力和开创精神,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进行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紫荆山区的开辟,是洪秀全、冯云山由宗教宣传发展为革命斗争的关键。紫荆山位于桂平县西北,是一个纵横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山区,地势险峻,草木苍莽。在此

13、居住的汉、壮、瑶居民多以种山烧炭为生,生活贫困,富有反封建的斗争传统。而且这里地处桂平、武宣、平南、象州诸县交界,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冯云山以卓越的见识,选择了这样一个地区作为活动中心。只身到此,脱长衫、着短袄,拾牛粪、作短工。在深入劳苦群众的过程中,他逐渐从传教救世走向酝酿起义。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紫荆山及其周围一带已有几千人信奉上帝,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拜上帝信众的基本队伍是各族农民,还有矿工、运输工人、小贩以及无业游民等。此外还有一些农民知识分子和家境富裕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参加进来。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胡以晃等人先后入会并成为核心人物。1847年3月,

14、洪秀全从花县前往广州,随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教义,读了旧约和新约全书。此时,正值广州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入城斗争高涨之时。洪秀全从群众反侵略斗争中得到感召和力量,一种依靠群众向“妖邪”进击的叛逆思想日益滋长和明确起来。8月27,他到达紫荆山区,紫荆山的局面令洪信心大增。洪秀全笼罩在宗教救世主意识下的叛逆思想,发展为明确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抱负。他与冯云山进一步完善了拜上帝会组织,制订了各种宗教仪式和十款天条。十款天条内容崇拜上帝,不拜邪神,孝顺父母,不杀人害人,不奸邪淫乱,不偷窃抢劫,不讲谎话,不起贪心等。从思想和纪律上教育群众,加强组织,并派人四处宣传拜上帝,扩大活动范围。拜上帝会拜上帝

15、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尚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3.起义的理论准备。18451846年间,洪秀全埋头于宗教理论的著述,先后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歌(18471848)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重要文章,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理论基础。(1)原道求世歌用诗歌的形式,主要内容有三,(一)宣扬上帝是唯一真神和政治平等。说明上帝是人人共同的父亲,人间的一丝一缕,一饮一食都是上帝的赐与,因此人人应敬拜上帝,不拜菩萨邪神。而且人人都是上帝的

16、子女,都有同拜上帝的平等权利;“无分贵贱拜宜虔”,“何得君王私自专?”批评了相凌、相辱、相斗、相杀的世道人心,鼓吹“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在这些宗教平等的宣传中,表露出政治平等的愿望。 (2)论证了做一个“正人”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反对奸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等“六不正”,提倡孝顺、忠厚、廉耻、“非礼四勿”等儒家教条和知命安贫等行为准则。(3)原道醒世训较之前者宗教色彩有所淡化,现实针对性更加鲜明。主要内容:(一)批判现存社会。它指出,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仇恨,欺诈和侵凌的“陵夺斗杀之世”,造成这种“暗极”、“苦极”

17、之世的根源,在于“世道乘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二)提出鼓舞人心的社会理想。它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大家应该“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造成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公平正直之世。(三)指出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那就是“跳出邪魔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遵天诫,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已正人”,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两篇著作,前者提出了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后者则提出了改造整个社会的要求。洪秀全揉合儒家经典中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的某些原始教义,宣传了反映农民平均思想的社会理想,这对贫苦农民无疑有巨大的号召力

18、。但是在与农民群众的实际斗争结合起来以前,洪秀全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革命思想。此后,洪秀全继续理论探索,把救世之道从劝人“去邪从正”发展为“斩邪留正”。这种思想发展的标志,是18471848年间写成的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3)原道觉世训最重要的是发展了“邪”、“正”对立的观点,创造了一个一切邪恶丑行的代表“阎罗妖”,作为代表光明、正直的独一真神“上帝”的对立面,并号召人们快快起来,“共同击灭之”。文章明确地告诉人们:造成黑暗世道的“阎罗妖”其实就是人间的君主,就是清朝皇帝。文中有一处直接抨击清朝皇帝,“耶稣尚不得称帝,他是何人,敢腼然称帝者乎!足见其妄自尊大、自于永远地狱立灾也”。这无异于发出了

19、推翻清王朝的讯号。(4)太平天日重要的是完善了洪秀全升天受命的政治神话。它宣称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耶稣之弟,被封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受命下凡救世,上帝命他“放胆为之,凡有烦难,有朕作主”。这就既赋予上帝以完全的人格,又使洪秀全的人格完全神化了。洪秀全的上帝终于和基督教的上帝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了坚定会众必胜信念的工具。至此,洪秀全完成了创立“拜上帝教”的历程,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借助于宗教信仰,表现了反封建的目的和方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使千百万农民群众在共同的信仰下形成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凝聚起本阶级的巨大力量,掀起反对清朝统治和地

20、主阶级的革命风暴。这种思想虽然借用和汲取了基督教的某些说教和形式,但却与基督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督教劝人安贫守分、忍耐、谦卑,以便死后永享天堂幸福,其宗旨在于欺骗和愚弄。洪秀全的思想则明确主张“斩邪留正”,并把天堂搬到地上,号召用斗争进击罪恶,建立现实的公正社会,因而成为号召起义的旗帜,但是利用宗教作为思想武器也恰恰表现了农民运动的弱点。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宗教,都毕竟是一种消极的迷信的意识形态,都不能把广大群众真正引向光明和幸福。这种宗教固有的消极作用,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太平天国和洪秀全本人身上愈来愈清楚地暴露出来。构成了洪秀全“天下为公”社会思想的,还有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大同思想。称引这种思

21、想,固然道出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和争取平等、平均的心声,但因为并没有对这取自封建思想武库的材料加以彻底的改造,从而构成新的思想体系,所以最终仍不能跳出封建思想的樊篱。洪秀全在阐述其社会政治思想时,仍然因袭了“总之富贵天排定”这样的封建等级制观念。洪秀全思想的渊源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1)中国农民阶级朴素的平均和平等思想。(2)西方基督教思想。(3)儒家正统思想以及道教和佛教思想。(4)南方会党的思想等等。关于洪秀全思想究竟以那种来源占主导地位,史学界的研究者们众说纷纭。(1)主要是从历代农民起义思想中来,是历代农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因其思想的主要和明显的成份是

22、帝王思想和等级观念。(3)发动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是改造了基督教理论,并用这种理论维系内部的关系和纪律,无论前期和后期都始终如此。(4)不应强调某一方面为主,应从太平天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前后不一致,最初创立拜上帝会和“三原”说时,是基督教的理论,金田起义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平均思想,而到后期则更多的是封建帝王和等级思想。4.武装起义的准备。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动员令,要求拜上帝会众于11月4日到桂平县金田村“团营”,整编队伍准备起义。各地会众接到命令后,纷纷变卖房屋家产,全家离村,成群结队赶往指定地点集结。各地会众到达金田后,按照规定将变卖家产所

23、得现金一概交给公库,再由公库按大体平均的原则供给生活所需。同时,实行男女别营,把全体会众按严格的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这就是太平天国“圣库”制度和 男营女营的开始。自此,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力量汇集为一支农民起义武装。1850年正是道光皇帝死,咸丰皇帝即位的交替年间,拜上帝会跟地主武装的斗争异常激烈。当时,广西省又遇到大饥荒,农民到处起来斗争,到此时,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起义的时机都已成熟。三、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上帝会众两万多人齐集金田村庆祝洪秀全38大寿,在万众欢呼声中,洪秀全登上人群

24、中央的高台,庄严誓师,自称天王,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1)遵条令;(2)别男行女行;(3)秋毫莫犯;(4)公心和睦,各遵头号目约束;(5)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后,洪秀全挥师东进。天地会首领罗大纲,苏三娘率所部二千多人,加入拜上帝会。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省永安州。在永安太平天国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洪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冀王。规定“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同时制订官制,职官包括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

25、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十二级,其中将军以上为朝内官,总制以下为军中官。第二,“制礼作乐”,颁行天历。洪秀全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系列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烦琐的礼仪制度,并颁行天历,以咸丰元年(1851年)为太平天国元年。公开宣布了取代清政权的决心。第三,整饬军纪。洪秀全针对太平军出现的问题,多次下诏,申明军纪;并力行太平条规等规定军纪的文献。此外,在经济上征粮、征钱、筹集物资,洪杨还领导了肃清内奸、清除叛徒周锡能的斗争,不仅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而且教育了全军将士。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

26、基础。太平军在永安困守孤城半年多,清军四万人陆续开到,围攻永安。太平军放弃永安,1952年4月突围北上,攻打桂林,围攻一个月,久攻不下,撤围北上,6月攻克金州,在打金州时、冯云山阵亡。太平军不久又放弃金州,于6月12日渡过湘江,进军湖南,先后攻克湖南重镇道州、郴(臣)州等地,并以杨、萧的名义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讨胡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天养上帝子女中国人民谕等三篇檄文。檄文痛斥清朝统治的罪行,号召人民“同心戮力”,“各各起义”,“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太平军在道州、郴州等地进行休整,大力扩军。湖南地区的天地会员踊跃加入太平军,两月之中扩

27、军五六万人。9月11日,萧朝贵率轻兵围攻长沙、五十天不能克,萧阵亡。遂撤围北上,12月,克益阳、岳州、获大量军火,船只,并又有几万人入伍。其中数千船民、纤夫组成水营,从此开始建立起强大的水师,大大增强了向长江中下游进军的能力。1852年底,太平军分水、陆两路“从岳州起程,千舡(船)健将,两岸雄兵”,挺进湖北,直趋武汉。12月连克汉口、汉阳,然后于1853年1月12日攻克湖北省城武昌,太平军入城后,不伤百姓,缴获归公,并进行宣传,武昌人民热烈欢迎太平军,“爆竹之声,满城不绝”。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全城“男子从者十六九,女子从者十一二”。太平军总数已达五十万人。武昌是湖北省会,长江中游军事、政治重镇

28、。太平军第一次攻占一座省城,声势大振,1853年2月,洪、杨等率军放弃武昌,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万船齐发,浩浩荡荡,一路摧枯拉朽,连克九江、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太平、和州等地。1853年3月8日兵临南京城下。3月20日破南京城,29日洪秀全入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天国的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金田永安金州岳州武昌南京,不久,罗大纲等率军攻克江南重镇镇江,林凤祥、李开芳率军攻克江北重镇杨州,肃清了天京外围的清军,巩固了天京。此时太平军人数已达百万以上。其中作战人员十九万人。太平军所向克捷的原因:(1)它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太平天国公

29、开宣称推翻满清,解救人民,所到之处打击官僚、豪绅、将衣物散给贫民,并宣布“将来概免租赋三年”。深受群众拥护。连地主分子也承认“乡民处处助贼打仗”。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2)有坚强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兴起时,领导核心是团结的,作风也是民主的。所到之处不淫杀、不掳掠,公平买卖,战斗力强“渡不渡之渊,登壁立之山,死者自死。渡者自渡,登者自登”。(3)有正确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天国的总目标下,制订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夺取南京,使太平军在战斗中表现出高度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能避其主力,攻其薄弱,虚实兼用。关于定都天京问题“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既有进取性,又有潜在的保守性,进取性

30、是克服株守广东或广西一隅之地的错误倾向,把眼光引向更广阔的目标。这是可贵之处,但随着形势发展,逐渐失去鼓舞太平军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夺取全国政权的号召力,又成为保守倾向,“建都既成,天下大定”,助长了自负保守,享乐腐化倾向。过早定都,是战略上的失误。2.定都天京后的军事征战。(1)北伐。北伐目的北伐的任务是进攻清朝都城北京,以推翻清朝的统治。方针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不必攻城恋战,只求迅速达京。毋令攻城靡时日”。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为统帅。1853年5月8日自杨州出发,西入安徽攻下凤阳、亳州,入河南打下归德到巩县抢渡黄河,后入山西,由垣曲、平阳而东向至直隶临洛关,北上攻下保定附近的正定,

31、占静海,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京师为之震动,咸丰准备逃往热河,京官多“告假出都” 举家外徙。11月天津外围一战,北伐军失利。这时,冬季来临,北伐军粮尽衣单,而清胜保、僧格林沁的军队又纷集天津。北伐军只得由进攻转为防御,固守静海、独流,与清军重兵相峙三个月。1854年2月因粮食极端困难,北伐军开始南撤,且战且守。3月,固守直隶阜城待援,吉文元阵亡在此。1854年2月,天京派援军北上,因西征战事紧张,太平军只能弃守扬州,但两次援军都受阻败回。1854年5月5日,北伐军自阜城突围,转据东光县连镇,由林凤祥留守连镇,李开芳分兵南下接应。李开芳到达高唐州时,方知援军已败回,至此进退失据,就地抗敌。留

32、守连镇的林凤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敌达十个月之久。1855年3月7日,连镇陷落,林凤祥重伤被俘,1855年5月李开芳军队在茌平县冯官屯被清军引河水淹没,李被俘,林、李均被解往北京处死。苦战两年的北伐军全部壮烈牺牲了。意义首先北伐军两年内横扫六省,转战五千里,震撼了清朝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其次:它牵制住清政府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使太平天国中央政府有空隙巩固自己,对太平天国起了极好的屏障作用。评价:仓促北伐不能不说是太平军战略上的失误。以一支万余人的孤军,深入敌人统治中心,虽然沿途有群众响应,但与群众没有深入联系,不习北方气候、生活,难于得

33、到人员及物资补充。(2)西征西征的目的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昌等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以确保天京,巩固和扩大太平天国的统治地区。保障天京的安全和获取粮饷的稳定供给,并切断清朝与南方各省的联系。1853年6月,以胡以晃、赖汉英率西征军共五万人,分乘战船千余艘,溯江西上,开始西征。西征进行的是攻城夺地的战争。目标是重新攻克长沙中游各重镇(安徽的安庆,江西的九江、南昌,湖北的武汉三镇)安徽地区:太平军在安徽的战事相当顺利,出兵后迅速占领安庆,后又占领庐州(合肥),攻克安徽二十七县,建立政权,受到当地群众拥护,安徽城为西征据点。江西地区:太平军曾用三个月围攻南昌,而未能攻下,后攻克九江,江西成为太平军

34、与清军争夺的重要地区。湖北地区:太平军和清方展开武汉三镇的争夺战。太平军三次占领汉口、汉阳,三次占领武昌。湖南地区:曾国藩(18111872)新筹办的湘军已经崛起,太平军虽攻下长江以北的靖港,但在湘潭失利,随之亦从靖港撤退。意义:西征虽也受到挫折,但它一度控制了上自武汉下至镇江的长江沿岸各战略要地和安徽,江西大部分土地及江苏、湖北的部分土地,形成军事上的鼎盛时期。为屏障天京起了重要作用。(3)天京破围战当西征军取得西征战役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又在天京外围组织了一场激烈的破围战。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曾跟着在天京城外和杨州附近分别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营。1856年4月,秦日纲率陈玉成、李

35、秀成等大败进攻镇江的清军,乘胜渡江,连克杨州、浦口、击溃了清军的江北大营。6月,石达开会同秦日纲,一举打破清江南大营,敌钦差大臣向荣率部逃至丹阳毙命。对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战略决策的评价:占领南京以前,太平军纯系流动作战,攻占之地均弃而不守,没有根据地。这种战争有主动性,却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定都天京后,全部战略决策以巩固天京为中心,这点是正确的,举行北伐,欲推翻清朝统治也是不可置疑的,那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总目标。如此看来,天京破围战和西征以保卫天京为宗旨,是必要的。北伐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几乎是同时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把本来即有限的兵力分散使用。北伐仅以不到二万兵力孤军深入,决难完

36、成摧毁清政府的战略任务。西征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基本上是在长江沿岸活动,其战略意义拟在从军事上、经济上巩固天京。不能动摇清廷对全国的控制。可见如何既能保持灵活主动打击敌人的地位,又能波浪式地扩展根据地以至取得最后胜利,是单纯农民战争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时我认为且集中兵力进行巩固天京的斗争,即先进行天京破围战和西征战役,把天京建成稳固的根据地,在进行充分的兵力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大举北伐,或许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三、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反扑。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清政府即开始对其实行反扑,在太平天国由广西到南京的一路拼杀中,清王朝调兵遣将,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

37、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致使“京师震动”,清廷为了挽救其统治,加紧对太平军进行围剿。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政治方面调整地主阶级各种势力的关系,加强满汉地主阶级的联盟,尤其注意动员地方官绅地主的反动力量,由此开始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以汉族地主为首的(李鸿章、曾国藩)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并逐渐成为控制朝局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外交上中外合好、借师助剿军事上组织地主团练,编练湘军,由此引起清朝兵制的一大变化。清代兵制,国家控制的军队一直是八旗、绿营。一些地方团练不过是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地方武装,无一定营制,战争结束即解散。湘军崛起后,由团练起家,变非正规的团丁为官勇,定营哨之制,官给饷银,称为

38、勇营,这是以勇营代绿营的开端。直到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受命编练新军,才引起清朝兵制又一变化。这些兵制的变化和与之相应的地方实力派地位的上升,对于晚清政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曾国藩与湘军: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小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依附权贵穆彰阿、倭仁门下,道光末官至礼部侍郎。他推崇程朱理学,素以“抱道君子”自居,提倡所谓“忠勤”、“不要钱、不怕死、不恋官”,死心塌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纲常。1853年初,他因母丧在家守制,咸丰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去长沙湖南巡抚举办本省团练。他鉴于绿营“习气太盛”,于是决心“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另创新军。当时长江

39、中下游各省已出现了一些凶悍的团练,曾国藩以湘勇为班底,“募团丁为官勇,粮饷取诸公家”,建立起一支区别于八旗、绿营的正规军湘军。湘军的特点:在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精神武器,竭力标榜“以忠义之气为主”,不惜为“忠君卫道”效命死战。其军官多选社会地位不高、较少官场腐败习气而封建卫道立场坚决的士子学生;士兵多选“朴实少心窍”,便于以封建关系笼络的山乡农民。冶军之术是把尊卑上下的封建礼教贯穿到营制中去。曾国藩说:“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特别强调发挥封建思想的反动作用,训练一支凶顽的反革命武装。在编制上始创勇营营制,开创了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先例。它以五百人为一营,营下有哨、队,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一人

40、,各级军官系利用同乡、同学、同族、师生、亲友等封建关系在地主绅士和书生中罗致;勇丁则用厚饷在本乡本土招募。招收办法是:大帅选统领,统领自置营官,营官自选哨官,哨官自选什长,什长自选勇丁。由此造成各营不相统属,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数营只服从统领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由下至上,层层隶属的关系。加强了湘军内部的团结,并使湘军具有了曾国藩私人专有的性质。兵力和训练上水、陆并重,严格的训练,并装备有新式武器。1854年3月正式建成,水、陆两师当时共一万七千多人。于是曾国藩及其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和太平天国的凶恶敌人,也成为中国近代地方性军阀集团的肇始者。财政上采取各种手断,加紧搜刮,首

41、先是开“捐纳”、“捐输”,即卖官鬻爵和勒索苛派;滥铸大钱、滥发纸币;以及增加一般的苛捐杂税。另外,创立并推广厘金制度。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缄根据其幕僚钱江的建议,首先在杨州仙女庙等地开设厘局,向商人征收厘金,以充军饷。1854年,雷以缄将试行情况奏闻朝廷,说此法“细水长流,源远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清政府正处于库藏竭厥、军饷无出的窘境中,得奏后即于当年下令长江南北各省试行,次年更在各地普遍推广。从此厘金成为一种新的税收制度,至到1931年才废止。厘金是一种工商货物税,分为两种:一为活厘(行厘),为货物通过税,向行商抽征;一为坐厘(板厘),为商品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向坐贾抽征。

42、1853年,雷以缄首先在杨州附近的仙女庙试行,以后成为清政府一项固定的税收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清政府增加了勒索人民的新渠道,特别是解决了镇压太平天国所需的浩大军费,缓解了窘迫的财政困难。它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还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天律条约规定,洋货交2.5%的子税可运销全国,民间土货则逢关纳税,遇卡完厘),因此这一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第 二 章第三、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政变计划课时数6讲授时间 3 月 24 日(第 5 周)目的要求讲授内容重 点北京政变难 点北京政变对晚清政局的影响板书设计一、 填不满的侵略欲壑。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三、 沙俄占我大片领土。四、

43、 辛酉政变。拟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作业或思考题 论慈禧备 注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订立。.填不满的侵略欲壑,毫无根据的修约问题.“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战争的爆发和天津条约的订立二、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的订立.大沽口之战 清北塘 英法白河 大沽口之战.侵略军进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攻大沽口,进北京(年月进京)年月北京条约三、沙皇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我边疆地区的侵略.瑷珲条约的签订(年月).充当英法帮凶,逼签北京条约年 月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年。四、二鸦战对中国的影响五、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开始。.中外合作的酝酿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44、的转变清借师助剿方针的确立.中外合作的初步实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北京政变肃顺、端华等八大臣太后、奕忻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订立。.填不满的侵略欲壑,毫无根据的修约问题。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世纪年代,是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加利福尼亚和澳洲金矿的发现,殖民地市场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改革,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的工业高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与弊端。又导致了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为了满足工业增长的需要,摆脱经济危机,一心希望扩大

45、中国市场。然而五口通商十年间,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输出额并无显著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自然经济还有着顽强的抵抗力。同时鸦片输入的增加也限制了中国的购买力。英国资产阶级却把对华贸易的不景气,归咎于清政府未使中国全面地向侵略者开放。因此,他们要利用清政府陷入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的时候进行更大的讹诈,扩大鸦片战争掠夺的侵略特权,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并驯服和控制清政府,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为了这种填不满的侵略欲壑,他们提出了毫无根据的“修约”问题,年和年,英、法、美三国两次提出了修约要求。 这种要求是无理的,所谓“修约”就是要求修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扩充侵略内容。南京条约中是没有修改

46、规定的。但英国却援引所谓“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充当了修约讹诈的主角。他们提出修改的内容是:开放中国内地和沿海各城。长江自由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北京。这些要求远远超出了贸易规定,实际上是另订新约。清政府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抱有种种疑虑,拒绝了修约要求。年,英、法、美、俄四国再次提出修约要求,仍未得逞,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以挑起战争。他们认为“只有动用武器,只有通过大量牺牲鲜血和消耗金钱的代价才能够在那里发展贸易。”英国人自已承认,“毫无疑问,自唐宁街起,直到广州、香港的英人,都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而这样的借口是很容易找到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7、”英国借以动战争的借口是年月号发生的亚罗号划艇事件。年月号广州水师在停泊于黄埔港的一只中国船只“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中国海盗和十名有海盗嫌疑的水手。这只船的船主苏亚成原为了走私的方便,曾向香港当局领过通航证,但早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上船逮捕中国罪犯纯系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无中生有地造谣说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说中国士兵扯下了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蛮横地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水手,向英国赔礼道歉。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释放了水手,但拒绝了向英国道歉的无理要求。巴夏礼故意寻衅,拒绝接受人犯,以此为借口,首先挑起了战争。月日,英国海军上将马糜各里率领英舰突入省河,悍然进犯广州。“马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