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167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考试]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笔试复习参考.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政治理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1)哲学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则,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包括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基本范畴。认识和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是

2、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定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积极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三要素: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⑪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

3、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⑫ 人们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个人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⑬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2)政治经济学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它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5、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征有七: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B、社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C、社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D、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E、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除,国家逐步走向消亡;F、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将退出历史舞台;G、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A、要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要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C、要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国际影响。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1)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从十二大到十三大,从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个

6、理论从产生、形成、发展到走向成熟。(2)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

7、定阶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6)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其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7)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9)“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8、平。(10)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1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1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2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为社会主义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4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开辟了新途径。(1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4)和平

9、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外交战略是1独立自主;2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有所作为。(15)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人民军队。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时代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2)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

10、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3)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概括。(4)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核心、本质的有机统一。(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

11、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贯

12、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

13、。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

14、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15、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深刻内涵是:坚持发展不动摇,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

16、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辩证关系,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17、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18、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

19、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强化节约和高校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突破资源环境等重大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把加强自主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多最好的产出,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费和环境代价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化解我国资源瓶颈约束、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全

20、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性表现为(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二)构建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三)是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紧迫性表现为:(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励,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二)国内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我国发展进步

21、带来巨大活力,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压力、矛盾、问题使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使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22、:(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

23、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群众文化需求。(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

24、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关于六个“为什么”(一)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

25、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二)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客观要求,这是其时代特色。30年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

26、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脱离本国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但实现不了人民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

27、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要认清资产阶级民主固有的弊端和虚伪性,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的模式。(四)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

28、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五)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否定了,搞了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丧失了团结

29、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当然,我国不搞私有化,应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和绩效为前提,以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也就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

30、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8、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1)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认识

31、和牢牢把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期待,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农业农村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就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促进

32、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使城乡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系更加紧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来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只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基本到位,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推

33、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的全局之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要真正实现“惠及全民”,首先必须惠及千万农民,关键在于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小康,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不同利益群体普遍受益的过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众多难题的必由之路。同30年前相比,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起点更高、基础更好、条件更为有利,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期盼和要求也更高,改革触及的领域也更加深广,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复杂,对农村的投入也需要更多

34、。我们只有继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新的挑战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毋庸置疑,在建设惠及全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答: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

35、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到二二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答: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

36、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4)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答: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

37、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5)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包括那些制度答: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6)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四)加强农业

38、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五)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7)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

39、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9、党的建设(1)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40、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41、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2)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

42、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

43、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

44、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45、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五)维护党的集中统一。(5)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二)大兴求真

46、务实之风。(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四)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五)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6)我国实现了哪三个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7)新时期党建的总体要求?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

47、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建的总目标)(8)“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是什么?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决定重申了这个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48、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9)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做到三个“准确把握”和一个“及时总结”(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四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