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210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77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马克思主义串讲.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课程整体情况*1.课程内容:*涵概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6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部分(78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社

2、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学科特点:本课程内容较多,理论性强,逻辑推演严密,难度较大,要求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3.应试技巧:在学习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成年人抽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注意加强理解,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跟随老师系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建立知识框架,不要拘于个别知识点的记忆。4.题型:第一部分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30题,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20分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简答题:5题,30分;论述题:2题,20分二、方法提示: *系统学习:课程特点决定了在学习时,注意加强

3、理解,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建立知识框架。*加强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同时,要做一定数量的同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注重模考:考前要做几套模拟题,有针对性地掌握重要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历史、含义、方法。重点: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

4、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

5、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

6、的指南*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本章主要内容小结: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

7、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现今时代发生的变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本质、状况、运用。重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难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

8、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2.运动与相对静止(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

10、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普遍;多样。(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一种

11、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

12、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13、。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内因、外因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

14、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

15、,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是

16、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

17、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主要小结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社会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本质、

18、过程、结果、运用。重点: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认识论和本体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19、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性;能动性。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

20、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

21、完成;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简言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2.真理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第一,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

22、不可少的。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

23、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这是在实际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的具体体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

24、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本章主要内容小结:一、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个人思想的发展史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三、真理和价值。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客观性、

25、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可概括为:结构、动力、主体。重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点: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的本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

26、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二)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跟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7、(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

28、教育。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

29、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一)经济基础(二)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三)经济基础和上层

30、建筑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

31、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一)社会形态的划分: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二者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四)社会形态发展的

32、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

33、级手里。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二)文化的社会功能(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节人民群众

34、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人性和人的本质先前思想家把人性看作先天的、抽象的、不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

35、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

36、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本章主要内容小结: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7、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还介绍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阐述和评价,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基础、经济、政治、文化。重点:商品货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资本的本质;

38、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难点: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

39、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40、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3.私人劳动与社会

41、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

42、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1)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

43、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

44、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