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240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理解句子的含义4.能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练习与理解诗中蕴含的意思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读导语2.导入新课3.学生初读课文,标记你不认识的字,通过查找字典解决好;划记你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出简单的理由来。4.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课后词语)5.再读课文,回答:诗中的“海”与“山”分别指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课文探究(1)诗作者是谁?王家新,1957年生下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2、,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的悬崖等。(2)“在山的那边,是海”,对 “山”与“海”“我”小时候是怎样理解的?现在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3)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3、“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7)“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8)“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9)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的语言该怎样表达?7.再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有感情8.小结全课内容(1)内容回顾(2)情感升华:小时候,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是山,于是大失所望;长大后,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中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

4、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9.布置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痴想隐秘诱惑xun腾 一shn间 yn含(2)辨字组词凝痴诱喧疑踟锈渲(3)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近义词梦想仍然引诱信心眨眼间(4)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再用这些词另外的意思造句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句中的意思:用另外的意思造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句中的意思:用另外的意思造句:板书设计:1.在山的那边海比喻理想境界象征手法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爬山比喻艰苦奋斗2、走一步,再走一

5、步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注意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4、能回答课后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朗读训练与多角度思考课文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默读导语(2)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样脱的险的呢?时隔开7年,65岁的作者

6、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二、默读思考要求5分钟读完,要能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三、复述故事情节,抢答下列问题:(1)故事发生的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在哪?(美国的一个城市费城)(2)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六个),有名字的是哪两个?(杰利、内德)(3)悬崖有多高?(大约只有二十米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七米)(4)先复述冒险(从开头到“不能动弹”原因:天气闷热,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我”爬到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在我

7、眼中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再复述脱险(从“暮色苍茫”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是怎样脱险的: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最后连起来说一说(5)根据自己复述的得失,想想自己该怎样改进,把经验写下来。四、字词训练1、默读、理解书中的注释2、朗读并默

8、记词语五、朗读训练训练中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六、课文主旨研讨1、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千万不要害怕,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好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算是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一定能战胜困难的。七、作业1、第9页第一题2、根据下列解释,在括号内填成语(1)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2)因遭遇困难、失败等意志消沉,精神不振作。(3)头脑发昏,眼睛昏花。(4)形容担心祸患临头

9、,非常害怕不安。3、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二、三题(2)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二、导入新课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外,还要多角度地去思考,看读得有什么创意,看是否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个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三、学习新课1、确定角度:父亲(1)探究质疑: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教儿子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这样困难就容易克服。父亲的用意何在?(2)石架大约七米高,父亲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孩子脱险?讨论并归纳:父亲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父亲扛梯子让孩子爬下来或抱孩子

10、下来(3)父亲不用其它的办法,而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来的用意何在?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4)父亲教子的方法有什么普遍意义?讨论并归纳: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予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5)父亲的教子方法,对“我”一生有什么影响?“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应付一切困难和危险。2、确定角度:杰利(1)我最要好的朋友对我叫喊:来呀,别做胆小鬼,是出于好心,还是嘲弄?为什么?出于

11、好心,希望他的好朋友勇敢、活泼。(2)杰利是个怎样的孩子?善良、懂事(因为我是杰利最要好的朋友,我一个人在天快黑时,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上不来,也下不去,杰利肯定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他的走是去叫“我”的父亲来救我脱险。但杰利走之前应该安慰我,并讲清解救我的办法,这点杰利做得不够。3、确定多角度:其他孩子(1)内德提议去爬悬崖的做法对不对?(2)他们丢下小伙伴在石架上,一起走了,这种做法对不对?4、生活中你难免遇到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四、小结全课学习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本文只从人物的角度探究,今后我们还要学会从其他角度去探究文章(如主题

12、、题材、线索、情节、人称等),要善于从事件中感悟出道理。一件小事,往往感悟出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因此,在生活中要善于从事件中感悟出道理。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3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对比探究阅读;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教学

13、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二、新授1、知人论世: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

14、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

15、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3、字词过关shulin kunsh zn curu biwi gu收 敛 宽 恕 短暂 脆 弱 卑 微 一丝不苟4.研读文本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2)自读课文,思

16、考下面几个问题:a、蝉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论交流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活着,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

17、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研读与赏析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18、”?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后明确: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入进来。言少而意浓。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

19、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相同之处:(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不同之处: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三、小结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

20、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练习二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扬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所精致、仔细4.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研讨问题

21、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法:互动式,启发式,情感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宗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瀑布。 二、 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文章写

22、于1982年,简介文化大革命的情形,文革中作者一家受到迫害,十年浩劫刚结束,作者弟弟又患绝症,在这种背景之下写出这篇文章。) 三、检查预习1.强化字词学习。迸溅bng 忍俊不禁jn 仙露琼浆qing 盘虬卧龙qi绽开zhn花穗su酝酿ning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4)酒酿:酒。 (5)伶仃:孤独,没有依靠。(6)挑逗:逗引,招惹。(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四、指导学生朗读,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1、(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

23、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后板书: 感情变化:从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感悟: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补充: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便把它说成是“浅紫色的”,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能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思路:看花、忆花、悟花。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写出了紫藤萝树的什么特点?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24、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比喻: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把静态的树盛开紫藤萝花比作动态的瀑布,显得气势非凡,亮丽辉煌,生机勃勃。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色彩上亮丽辉煌的动态美。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

25、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2)拟人: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美好可爱的神态,把花写活了。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用拟人法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如“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五、小结后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见强化字词学习)2找出每组中的错别字,并把它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1)浅紫抚摸遮住遗撼(2)笼罩

26、繁密琼浆喜悦(3)瀑布发瑞迸溅蜂围(4)蝶阵盛开最嫩贮立3、根据下面各句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观察别人的说话、脸色,揣度其心意(3)忍不住笑(2)形容孤独没有依靠(4)长时间地站立第二课时一、学生朗读课文看花部分,然后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最后写花香。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二、再次朗读看花部分,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文章中精彩的描写。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按照“我最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的方式说话。三、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

27、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四、“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 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五、“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原来啊,宗璞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

28、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本以为扎根在这片沃土里的种子应该顺利地发芽开花,谁知道生命的风雨来了,正当他们风华茂盛的时候,却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熬过了生命的苦难,几经雪欺霜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可是有谁想到,弟弟这个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正当要施展抱负,绽放自己生命的花朵的时候,却发现身患绝症,已经无法医治,死亡之神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 六、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

29、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七、小结。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 八、拓展。(l)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九、作业5.童趣教学目标:1、

30、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句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学习文言文的意

31、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三、检查预习1、作家作品介绍。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 江苏苏州人。工诗画

32、、散文。一生为幕僚。2、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四、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同时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进行句读的指导。1、童稚(zh )、 藐小( mio )、 项为之强( jing ) 、 鹤唳云端( l ) 怡然称快( y )、凹凸 (

33、o t )、 土砾 ( l )、 壑 (h ) 、庞然大物( png ) 癞虾蟆( li h ma )2、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蹲其身,使/与台齐。 、见/二虫斗草间。、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3、疏通文意,学习归纳文言知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脖子 ; 通“僵”僵硬果如鹤唳云端。 果然 ; 鸟鸣以丛草为林。 把当作,把看作兴正浓 兴趣方出神 正好,正在捉虾蟆,

34、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抽打 ; 驱赶 (2)、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3)、沿用至今的成语: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

35、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4)、特殊句子。徐喷以烟。(倒装句)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五、课外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全文。1、简单译法指导。(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1:如:能 张 目 对 日。(加字) 够 大 睛 着 阳。例2:昂 首 观 之

36、。(换字) 抬头 看 它们。例3:怡然称快。(用自己的话说清文意。)高兴得连声叫好。2、参考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

37、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二、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三、思考、研讨。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板书: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三趣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

38、土砾森林、野兽、丘壑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怡然自得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可以。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像,赋予自然

39、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6、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四、体验与思考。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

40、开拓的人。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五、作业1、将下面这些词语补充完整秋毫自得云端2、填空(1)童趣选自,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出。(2)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二要用心领悟,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2)故时有物外之趣时:(3)又留蚊于素帐中素:(4)以虫蚊为兽以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

41、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活动指导1、把学生分成4-5组,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介绍自己。2、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作自我介绍。3、模拟面试先挑选一批考官,其他学生为应聘者;面试内容可为:招收小记者、招收体育特长生、文艺特长生等等;在模拟面试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大胆说,考官也要虚心听,及时提出问题,让应聘者回答;在口语交际中尽量用普通话讲。4、活动评价先给出一定标准,如说话时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内容实在

42、观点明确,用词准确,不跑题、离题等,然后结合学生的参与意识、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分别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多鼓励,多表扬,不排斥、讥讽说话者。5、写作练习:文题:这就是我指导:写“我”的文章,一要写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他人不同。如外貌的不同、个性的不同、精神风貌的不同,不要写成千人一貌或千人同一性格等;其二,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因为典型事例的思想感情内涵丰富,情节具体感人,并配上生动的细节,能够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三要写出真情实感,要把话写通顺,在此基础上把文章写活。6、朗读范文7、学生写作。第一单元教学后记通过本单元的语文教育教学,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步:1、学

43、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体现在朗读中注意停顿,读得较有感情。2、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学生学到了解决大困难的方法,即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再一个一个地去解决。3、通过蝉、贝壳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好好地活着。4、通过古文童趣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初步了解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精华又存在于古文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5、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也同样得到了培养。6、通过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初步检查,教师也初步掌握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方法

44、得到改变,知识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1、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待加强,有少数学生不敢在班上朗读。2、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停留在原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习惯上,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较差,有少数学生不会质疑。3、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记学习笔记的习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本人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和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字词要能勤动手查字典或词典等,鼓励学生平时勤于动笔,坚持勤写日记、勤写作文,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单元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啜泣收敛卑微头晕目眩B、瘦削迸溅伫立盘虬卧龙C、嶙峋宽恕凝视聒聒D、训诫伶仃纳罕忍俊不禁2、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山的那边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