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326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0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库.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1) 时量:_120分钟, 总分:_100 分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2.实践是()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

2、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6.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C.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7.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

3、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对象 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产品的质量 D.生产工具11.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

4、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1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1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5、间1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C.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D.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16.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A.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17.资本周转速度与()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18.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

6、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问题1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v+m)=c B.(c+v+m)=c+cC.(c+v+m)=(v+m)+(v+m) D.(v+v+m/x)=(c+c)20.经济全球化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马克思主义哲

7、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解决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现成答案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唯一特性 B.根本属性 C.存在方式D.内在结构 E.外在形式3.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8、E.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E.它能代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5.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E.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6.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A.“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C.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D.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E.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7.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C.可以是纸币 D.必须是金属货币 E.可以是信用货币8.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表现在()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流通的目的不同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E.价值规律的作用不同9.产业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

10、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 D.固定资本 E.流动资本10.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C.社会生产分为第部类和第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E.社会生产按比例地发展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写出答题要点,言简意赅,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怎样理解价值的主体性?3、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是什么?四、辨析题,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要求对所给出的命题进行判断分析,只作判断,不进行分析只得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凡是亲眼所见的

11、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2.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五、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根据材料简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目前,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能够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

12、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13、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2.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摘自马

14、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5页“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 65页“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功十二套24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207208页材料2“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

15、、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摘自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材料3“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

16、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请回答:(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六、论述题,共1题,共10分。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有理有据,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说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1)参考答案一题(共20分)1-5 C B B B

17、 C;6-10 D C C C D;11-15 A C D D C;16-20 B B A A C。二题(共20分)1.BCD;2.BC;3.ABCDE;4.ABCD;5.CDE;6.BDE;7.ACE;8.ABCD;9.BCE;10.CD。三题(共18分)1题: (1)客观现实性(2分) (2)自觉能动性(2分) (3)社会历史性(2分)2题: .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2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2分)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

18、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2分)3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3分)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3分)四题(共12分)1题: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2分)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2分)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分)2题:(1)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

19、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2分)(2)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占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的差额就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4分)五题(每题10分,共20分, 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 1题:(1)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

20、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3分)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3分)(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4分)2题:(

21、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3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2、。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4分)(3)萨伊是19 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庸俗理论讽刺地称为“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

23、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际上,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体现。(3分)六题(共10分, 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分)(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

24、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5分)(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活动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改造生产力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依赖生产

25、力的发展。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也是和生产力标准联系在一起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直接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要应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挑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4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2) 时量:_120分钟, 总分:_100 分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

26、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是指()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B.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C.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整体D.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5.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6.“听其言

27、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7.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客观世界 B.人类社会 C.人的思维 D.实践8.社会意识形态是指()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D.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9.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

28、性10.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C.个

29、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的根本目的和直接动因是为了()A.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15.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属于()A.资本的积累 B.资本的积聚C.资本的集中 D.资本的增殖16.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A.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17.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30、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问题18.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19.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是()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0.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动因是()A.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B.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C.争夺国外市场 D.生产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

31、选均不给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D.地理环境优劣相联系 E.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2.主观世界是指()A.意识的产物B.知、情、意的统一 C.客观世界的反映D.意识活动成果E.意识活动过程3.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意识 B.生命都具有意识C.大脑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

32、目标C.真理和价值的联系和统一是理论的抽象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E.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5.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6.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E.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具体劳

33、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E.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8.产业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 D.固定资本E.流动资本9.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A.不变资本数量 B.可变资本数量C.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D.可变资本周转速度E.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0.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C.社会生产

34、分为第部类和第部类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部分构成E.社会生产按比例地发展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写出答题要点,言简意赅,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承认静止有什么意义?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3、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四、辨析题,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要求对所给出的命题进行判断分析,只作判断,不进行分析只能得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2.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累,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五、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根据材料简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请

35、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

36、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

37、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摘自毛泽东实践论请回答:(1)材料1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2、下面是有关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材料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劳动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历了剧烈膨胀后,比重逐

38、渐减少;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摘自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结合材料,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论述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六、论述题,共1题,共10分。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有理有据,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2)参考答案一题

39、(共20分)1-5 C B B C C;6-10 B D C A C;11-15 C D D B C;16-20 B A C D A。二题(共20分)1.ACE;2.BCDE;3.DE;4.ABDE;5.ABCE; 6.CD;7.ACDE;8. BCE;9.BCDE;10.CD。三题(共18分)1题:第一、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2分)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2分)第三、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2分)2题:.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2分).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2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

40、发展的基本趋势,即事物的发展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分)3题:(1)价值尺度(1分) (2)流通手段(2分) (3)贮藏手段(1分)(4)支付手段(1分) (5)世界货币(1分)四题(共12分)1题: (1)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41、。(4分)(2)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2题: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2分)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2分)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2分)五题(每题10分,共20分, 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1题:(1)材料1中的

42、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3分)(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3分)(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3、。(4分)2题: 35.(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严谨而科学的体系。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劳动的领域得到扩展,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过程的整体性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4分)(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包括: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二是拓展对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延伸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即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这样,在当今社会,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6分)六题(共10分, 回答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1-2分) (1)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