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7826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5 琵琶行并序 (共38张PPT).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并 序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 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 ,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捕 刺客,触犯了权贵 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被贬为 江州刺史;又被 诬陷其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被贬为 江州司马。江州 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 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 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这对 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连 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 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 出这首传世名篇。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

2、士,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 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 少感叹时 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 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他与元稹齐名,合称“元白”。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 ,句式 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 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 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琵琶行是一首长 篇叙事诗

3、。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辨活用 (1)名词作状语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在夜中) (2)名词作动词 因为长 句,歌以赠之(歌,作歌) 遂命酒(酒,摆上酒席)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商人重利轻别 离(重、轻,分别解释为 “以为重”,“以为 轻”)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5.记特殊 (1)省略句 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之”,代指琵琶女) 送客湓浦口(“送客”后省略介词“于”) 沉吟放拨插弦中(“插”后省略介词“于”,在)

4、(2)介词短语后置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于江湖间”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后置) (3)宾语 前置 歌以赠之(介词“以”的宾语 “歌”前置,以示强调) (4)被动句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于”,表被动)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6.积名句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 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 繁杂,实在 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 听”两句表达了这样 的意思。 (2016全国丙卷) (2)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 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 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 程。(2015全国课标卷) (3)银瓶乍破水浆迸

5、,铁骑 突出刀枪鸣 。(2015四川卷)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014安徽、湖北卷) (5)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014天津卷) (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014浙江卷)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2013江苏卷) (8)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013安徽卷) (9)轻拢 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2013四川卷) (10)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

6、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目标标一】 分析诗诗歌内容及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1.本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 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作为一首叙事诗,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提示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 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上。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3.诗中几次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简要分析。 提示(1)三次。(2)第一次暗写,只写听曲,未写曲名,侧面表现(主人 忘归客不发)音乐高妙。第二次明写,是诗的主体部分,琵琶女出场, 弹曲又叙身

7、世;描写浓墨重彩,突出演奏技艺。第三次明暗结合,写 得简略,调子悲凄,侧面写听众“掩泣”“青衫湿”,补足了“同是天涯沦 落人”的内涵,突出了主题。 4.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哪些内涵? 提示写出了身世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写出了相似 的遭遇。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思想感情。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目标标二】 赏赏析诗诗歌语语言,分析艺术艺术 手法 1.本文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 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提示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 ,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以听者的感

8、受侧面 衬托音乐效果。主客听曲的表现凸显音乐美。通过演奏者与听 者的感情交流来表现。使音乐描写声情并茂,尤其是诗人从旋律节 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有情”,为后面情感抒发作铺垫 。有声与无声的配合。“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以 无声衬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音乐的效果。用环境描 写表现音乐的魅力。情、景、乐完美融合,写出了情感美、画面美 、音律美。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2.本诗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 用呢? 提示“枫叶荻花秋瑟瑟”,勾勒出清晰如画的意境,传达出凄凉愁 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江水、月色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

9、 绪。“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烘托音乐效果。“绕船月明 江水寒”,渲染琵琶女孤独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 人生活环境,渲染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3.作者是如何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 提示写琵琶女的身世,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 长色衰;用昔日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独守空船; 用昔日的纵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只有明 月寒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1.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 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已? 提示回答本题,应考虑文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10、必曾相识”这 两句所揭示的内容,即找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第一,音乐认 同。首先要注意课文中“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 不闻丝 竹声”的交代。在课文第二节,诗人对乐 曲的音色、 音质、节奏、旋律进行了十分准确而细致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 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对音乐饥 渴的一种状 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 的琵琶女的演 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使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 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琵琶行并序展示了 诗歌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第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 人演奏中间

11、插入了自诉身世 的情节,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曲由此变成了琵 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浮沉官场的背景音乐 。 第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后共同的命运造成了白居易和琵琶女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 使他始终强烈地关心着民间疾苦。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2.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弹奏琵琶,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 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 这是不是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 提示本题是对诗歌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即诗歌中“琵琶曲” 这一线索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不是“文”不对“

12、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 衬托了月夜琵琶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 这是铺垫 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 身世渲染气氛;写互诉遭遇又反过来为描写乐曲张本,是乐曲描写 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 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 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 步步映 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怎样安排文章的线索 线索主要是指贯串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 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

13、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 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 那么,记叙文中的线索该如何设置呢?常见的,我们可以简要归 纳为 如下四种。 1.以人物为眼线,连缀 故事环节 。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线索安排模式。如鲁迅的作品孔乙己 就是这样 的一篇作品。用这种线索写出的作品往往真实感较 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在故事中,线索人物可以是事件的 直接参与人,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人,但必须是见证 人,因为他是作 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 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2.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这是一种初学者较容易把握的线索安排模式。在

14、这类记 叙文 中,“事物”是组织 情节、串联事件的重要凭借。用事物作为线 索 安排事件内容应注意一点,这就是该物应与人的情感具有密切的 关系,是一种能引起人强烈情感体验的事物,而非一般的物品。 3.以事件为轴 心,展露故事情节。 以事件为轴 心,来展露事件的全貌,这是一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 的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如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 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 4.以情感为动 力,推进情节发 展。 此类记 叙文往往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为贯 串全文的 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例如法国作家

15、都德的最后一 课通过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展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的变 化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以情感作为动 力,推进情节的发展, 可以真实地表露作者思想,使文章有整体感。但为了能使作品脉 络清晰,不生枝蔓,写时就要注意对情感进行合理把握,绝不能让情 感肆意蔓延。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的曲洋所奏的琴 韵。 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 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 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 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

16、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 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 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 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 ,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 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 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 潇潇,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

17、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 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摘自金庸笑傲江湖)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思维训练 1.有人说“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中的“遥”与“外” 应该 交换位置,这种看法对吗 ? 答案提示可以有“对”与“不对”两种意见。认为应该 交换位置 的:“数里”比“数十丈”遥远;认为 不必交换位置的:这里的“遥”,即指 相对地“远”,与下文的“外”同义。 2.第2段最后一个长句子的意境,与琵琶行中哪四个诗句描 写的情景相似? 参考答案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18、 明湖居听书 刘 鹗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 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 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 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 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 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 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 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 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19、 素材开发 微写作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 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 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 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 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 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 愈险,愈险愈奇。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

20、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 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 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 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 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 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 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 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 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 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停了一会,闹声稍

21、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 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 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 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 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 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品读提示 这段文字细腻地描写了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作者描绘 的声音从一般

22、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迸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快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文 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象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 的感觉来比喻声音。如写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用想 象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 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 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 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 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

23、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 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 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象出声音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 ,“耳”不暇接。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个山野樵父(钟子期),是 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伎, 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被贬至江州的白 居易遇到了琵琶女。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 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

24、都的名艺人,一个是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 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盛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 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在那个夜晚,诗人 白居易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青衫,沾湿了历 史的脸庞,让人永远都无法抹去。 运用方向 理解;沟通;知音;尊重;同情;心灵因为 境遇相同而相通。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2)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 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年,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在杭州 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 到苏州人

25、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进行了许多利民的改革, 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 主持群体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 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言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民为纪念这位 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运用方向 民生;平等;与民同乐。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你可知道真正的知音应该 游离在物质 之外,贵相知,贵知心,你可知道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 撞那一瞬间的芬芳? 请以“知音”为话题 ,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26、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写作示例 知音难逢 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谁能够忘记子期与伯 牙合奏的那曲高山流水?又有谁忍心看到伯牙因子期之死而 断琴后寂寞的背影?是啊,那个世界上唯一懂得自己的知音不在了, 留着把空琴又有何用呢? 菊以渊明为知音,梅以狄翁为知己。须行即骑访名山,李太白的 知音不过就是一壶浊酒,青山之间,倒骑青牛而去。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的知己是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的周郎,这种穿越了时空的伟大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之 中的那股巨大的失鸣声。无独有偶,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他的知己 是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27、古代仁人志士,时空,从 来都不是知音间可造成屏障的阻碍。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但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也! 庄子笔下的鹏,即便有着飞向苍穹的雄心壮志,但在面临蜩与学鸠的 不解与嘲笑时,它注定要遵行一场自己的圆舞曲,所谓高处不胜寒,得不 到知音的鹏也许可以撑得住这种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旅吧! 投江而死的屈子,他的生命里也未出现能与之共鸣的知音,本以为楚 王可以懂自己,不料这种坚信却抵不住几句挑拨之言。“纷吾既有此内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等的美好又有谁来欣赏?柔弱的身躯最终化为 汩罗江中的一朵水花。 类文悦读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微写作 就是宴请众人的醉翁,也会说出“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这道出一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的感叹,知音啊,确实难逢。 记得那晚,苏子无意入睡,寻好友张怀民,共赏那一庭如水月华,也 许当苏子发现好友一如自己难寝时,心里也是有一种情感得到回应 的快乐吧。知音不需出生入死才可得到印证,世人的友情也许并不 需要似马克思恩格斯般伟大,但知音,一生中有一个,也就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