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章标题.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178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章标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章标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章标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章标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章标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第五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自觉的、有意识的政府间接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经济的间接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将对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等内容做些介绍。本篇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6学时)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4学时)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学习目的】: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

2、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的基本前提、条件及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所用学时】:6学时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管理及其必要性一、政府经济管理的范围及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

3、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科学地

4、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二、国家调控的依据1、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1)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要求通过国家的调控来保持各企业、各部门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2)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要求通过国家的调控来为经济发展创造各种基础条件2、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市场失灵(1)市场并不是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市场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时候会带来一些副作用3、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1)国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2)对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

5、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任何国家的经济都由无数个微观的个体的经济个量构成一个宏观的国民经济总量,表现为经济总量的运行,如总投资、总消费、总收入等。通过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矛盾运动,以及宏观经济中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大矛盾现象,来说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意义以及实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主要政策。一、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主要是总量经济,最主要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1、总供给与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

6、给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政府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 +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2、社会总供求的状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一种基本平衡或均等的态势。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也称总供求失衡,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也就是生产总量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总量。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1)企业市场急剧缩小,产品卖不出去,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对劳

7、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口增加;(2)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导致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引起财政赤字的增加;(3)企业生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是指总需求大超过了总供给,总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也叫需求膨胀。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1)企业市场扩大,产品不愁销售,企业由些而丧失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形成竞争不足;(2)经济增长过快,超过资源可供能力和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引起结构失调,效率下降;(3)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呈现“双膨胀”。二、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2、充分就业就业率3、稳

8、定物价通货膨胀率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往往相互联系而又此消彼长:四个指标可能走向一致,也有可能互相背离,往往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调节,寻求一个平衡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的基本特征: (1)它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控的对象不是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而是宏观领域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方式不是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是通过经济政策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2)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符合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且要把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我国必须由国家采取非正常情况下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有三次:第一次

9、:由于“大跃进”引起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不能正常发展下去,而必须由国家采取特别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第二次:由于1978年以后出现的“洋跃进”引起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必须由国家采取大的动作来加以解决 第三次:由于20世纪80 年代后期出现的经济发展过热引起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必须由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都是强调由国家采取措施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使经济发展重新走上健康的道路;都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调控,而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的 ;不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的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的基本经验: (1)国家对经济的

10、调控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的目标 按照投资者经济活动的规律,用经济手段来影响其投资行为;按照消费者经济活动的规律,用经济手段来影响其消费行为 (2)国家对经济调控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体制基础 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主体,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提供微观基础;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提供良好的传导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宏观调控体制,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提供有效的手段 (3)要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 第十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学习目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在社会主义

11、初级阶段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以及坚持经济发展中的五个统筹兼顾。【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所用学时】:4学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四、新型工业化,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225页第274页 自学)五、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1、经济结构(1)产业结构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

12、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对产业结构的理解与产业结构的分类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社会生产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霍夫曼把产业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三次产业分类法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地位分类法按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标准产业分类法在联合国1971年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中,将全部经济活

13、动分为十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下面分成若干中项,在每个中项下面又分成若干小项,最后将小项分解成若干细项。(2)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在三大地带划分法,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协调平衡发展,产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1)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尽管第一产业的

14、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但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在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虽然很高,增长速度较快,但工业内部结构仍很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与加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和第三个层次数量少、质量低。产业素质低,技术进步缓慢。人口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加重了结构转换的难度。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结构的趋同问题十分突出。(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继续调整第二产业,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

15、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区域结构优化(1)我国区域结构的现状与问题西部与东部发展的差异状况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淡化(2)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总体上说,要求各地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中西部要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差距: 首先,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十二个省区市 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共九个省区 西部: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共十个省区市 其次

16、,从发展状况上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资本投入,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变化:1、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发生了变化(1)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主要靠国家转变为主要靠地方政府 (2)市场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好的环境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发生了变化3、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区域经济具有了现实的发展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理论依据1、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17、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反映了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到均衡的普遍规律;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2、江泽民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目标和内涵1、目标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并通过对西部的开发,为整个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内涵把握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外部投入与内部条件、西部开发与东部联动【本篇复习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什么?2、当前农业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4、如何优化产业结构?5、如何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为什么说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8、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