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278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有分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海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大纲内科学教学大纲(供检验、影像、麻醉专业本、专科班适用)内 科 学 教 研 室 编内科学教研室- 1 -前 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思维共性,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学好内科学不仅对学习、掌握其它学科有所裨益,更是诊治大多数病人的需要。学习内科学应以基础医学和诊断学为基础,在复习和巩固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学等课程的同时,学习这门新课程。在学习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近、以自学为主的原则,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大纲修订,在总结历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着不断提高教学

2、质量,把着眼点放在临床能力培养上,逐步作到宽松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故对部分内容做了一些改动,特别对不同学科交叉内容尽量避免重复。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内科学的基础和临床也有了较大程度进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不断进展,使得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讲授中,无论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的科学水平。本版大纲共分“教学目的与要求”、“计划学时数”、“教学内容”、“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和“教学方法”等五项内容。前者指出了每节应当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重点要求,要求“掌握”的知识可以说是重点中的重点,也

3、是必需学会熟练运用的内容;“了解”部分的内容力争读过、力求看懂、留下印象,特别在实践中见到本病时以备查用,当然记住更好。教学方法虽然以讲授为主,但要逐步走向学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有些章节就纳入自学内容。学习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习课大致占理论课的1/2。当然考试以“掌握”部分为重点,但不除外自学内容或“了解”内容作为考试内容。详细安排见下表: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授课内容学时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141417总 计45内科学教研室- I -呼吸系统疾病授课内容学时呼吸系统疾病总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疾病呼吸衰竭

4、11222222 合 计14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2.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展望等。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4.呼吸系统疾病的的诊断 (1)诊断要求;(2)病史;(3)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4)体征;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抗原皮肤试验,痰液检查,胸腔积液检查和胸膜活检,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和胸腔镜,放射性核素扫描,肺活体组织检查,超

5、声检查,呼吸功能测定; 5.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展望。五.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2.熟悉概念、病理、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 3.了解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预防。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 2.流行病学。 3.病因和发病机理 70%8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 4.病理 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或粘液性炎性渗出。 5.临床表现 (1)普通

6、感冒 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2)病毒性咽炎和喉咽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 (3)病毒性咽峡炎 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泡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4)咽结膜热 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6.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病原学检查。 7.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 8.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2)鉴别诊断 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

7、性传染病前驱症状鉴别。 9.治疗 (1)对症治疗。 (2)抗菌药物治疗。 (3)抗病毒药物治疗。 10.预防。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门诊典型病例示教。五.自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六.教学方法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课堂讨论。肺部感染性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菌性肺炎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2.熟悉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和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X线征象、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细菌性肺炎概述:肺炎的临床分类,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重点讨论肺炎

8、球菌肺炎和葡萄球菌性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 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2)病理和病理生理 肺炎球菌不损害肺泡结构,引起肺泡内的浆液和细胞浸润的实变,消散后肺泡结构完全恢复正常。病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3)临床表现 a.典型临床表现。 b.严重中毒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以及末梢循环衰竭的症状。 c.典型实变体征不多见。(4)辅助检查 重点介绍胸部X线片表现。(5)并发症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已不多见。主要有急性浆液、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消散延缓,机化性肺炎。感染性休克为严重并发症。(6)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粒细胞

9、增多、痰(和血)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7)鉴别诊断 a.与其它细菌性肺炎相鉴别。 b.与胸膜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相鉴别。(8)治疗 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近年有明显上升。国内仍可首选使用。应用青霉素治疗时强调药敏试验。对青霉素过敏者和耐青霉素感染株感染者可用喹诺酮类、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必要时万古霉素。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2.葡萄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肺脏途径。 (2)病理 简述病理特点。(3)临床表现 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和X线特点。(4)诊断。(5)治疗 选用敏感药,院外感染首选青霉素,医院内的感染和部分院外首选-内酰胺类抗生

10、素、头孢菌素或红霉素。(二)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2.肺炎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象学和实验室特点,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3. 病毒性肺炎 引起成人肺炎的常见病毒、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4.真菌性肺炎 (1)掌握肺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近年来引起肺真菌感染的各种因素。(3)了解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地理区域特点以及易引起真菌感染的部位。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典型病例示教,包括典型X线胸片。五.教学方法1.利

11、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课堂讨论。2.典型病例示教、课间实习。肺结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及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建国以来结核病防治成就,各地发展不平衡,尚待进一步努力以控制和消灭结核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生长速度,原始耐药和继发耐药),兼及非典型分枝杆菌。 (2)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 (3)人体反应性

12、:免疫力及变态反应,初感染和再感染。 3.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质变)及其转归,肺结核传播途径。 4.肺结核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 结核杆菌感染、发病、Koch现象、原发结核与继发结核。分述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5.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全身、呼吸道)和体征,应注意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临床表现。 6.辅助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方法,结核菌素剂量,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意义。 (2)痰结核菌检查: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的意义。 (3)X线胸部透视、平片、体层摄影的价值。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结核病灶在X线胸片上的征象特点。 7.诊

13、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病灶性质、是否排菌确定其活动性。应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癌等相鉴别。 8.并发症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可并发肺气肿,自发性气胸,继发性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结核性脓胸,支气管扩张等。 9.治疗 抗结核药适应证:各型活动性肺结核。 (1)化疗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2)抗结核药物介绍:主要介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 (3)初治和复治的方案。 (4)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证。 (5)对症治疗:毒性症状及大咯血等的处理。 10.预防 强调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意义。本病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关键是在党的

14、领导下建立和健全防治机构,做好卡介苗接种,早期发现并彻底治疗病人。 (1)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失望率。 (2)防痨措施 a.防治系统和卫生宣教 b.早期发现 c.登记管理 d.彻底治疗,门诊或住院强调DTOS(Directive Observe Treatmeat-Short)的重要性。 e.接种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方法,反应,效果,复种及注意事项。 f.药物预防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防痨措施。五.教学方法 1.通过典型病例示教和讨论启发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培养诊断和鉴别肺结核病的本领,提高分类和治疗转归。 2.利用挂图、病理标本、线胸片等示

15、教,帮助学生了解结核病病理,体内演变过程、临床分类和治疗转归。 3.实习示教时,带领学生参加(或参观)防痨实践工作的认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包括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 1.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病情持续性进展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着重指出其危害性大,必须积极防治的重要意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

16、用而引起。着重说明机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3.病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特征。 4.临床表现 (1)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炎”四大症状。 (2)体征:可闻及湿罗音,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肺气肿体征。 (3)临床分型、分期。 5.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或)肺气肿的X线征象。 (2)肺功能检查:早期常无异常,后期可出现气道阻塞表现。 (3)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期细菌学及血液的检查对确定发作原因和选择抗菌治疗有一定参考价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注意排除心、肺其它慢性疾病后,才能建立诊断。 (2)鉴别诊断:着重慢性支气管

17、炎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肺癌等的鉴别。 7.治疗 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发作期的治疗: a.以控制感染为主,一般常用抗菌药物或视感染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药物。 b.祛痰、止咳 c.解痉、平喘 d.中医中药 (2)缓解期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a.耐寒锻炼等 b.免疫治疗 8.预后:指慢性支气管炎如能及早戒除发病因素如戒烟、防尘等,并积极治疗,预后是好的。如不坚持治疗,发病因素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或反复呼吸道感染,使病变不断发展,则预后较差。 9.预防 (1)戒烟。 (2)加强体育锻炼及耐寒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改善环

18、境卫生,加强劳动保障,改善劳动条件。 (4)注意口腔卫生,保持上呼吸道防御功能。 (5)对缓解期病人,给与防止复发的治疗。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选择12个带典型病例进行示教,以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五教学方法 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课堂讨论。 2.典型病例示教、课间实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和治疗。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理和临床与分型。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扩大并伴有气腔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最常见并发症。 2.病因和发病机

19、理:指出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气道阻塞、气道塌陷、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平衡以及肺泡毛细血管受压有关。 3.病理:病理变化和分型(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和混合型)。 4.病理生理:阻塞性通气障碍、残气增多、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毛细血管受压以及毛细血管床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5.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6.辅助检查: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对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意义。 7.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类型:气肿型和支气管炎型的临床、X线和病理生理特征。 8.并发症:肺部急性感染,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 9.诊断: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史,结合肺气肿的特征和辅助检查。 10.治疗:主要为肺康复锻炼和并发症的处理。(1)药物治疗。 (2)呼吸锻炼。 (3)呼吸肌锻炼。 (4)家庭氧疗。 (5)物理治疗。 11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包括肺功能)和有关并发症。 12预防:参见慢性支气管炎。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肺功能等。五教学方法 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问题、课堂讨论。 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包括线胸片)等。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急性加重期的具体治

21、疗措施。 2.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 3.熟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则及药物治疗方法。 4.了解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以肺功能不全为基本矛盾的全身性疾病。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缓解期治疗措施。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肺动脉高压 1.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和分级。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及形成机制。 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则及药物治疗方法。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 2.病因 支气管、肺病变;胸部运动

22、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 3.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原因(着重于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 (2)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的原因。 (3)其它重要脏器损害。 4.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主要为呼吸衰竭,可有右心衰竭、心律失常。 5.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液检查的价值。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EKG、超声心动图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鉴别要点。 7.治疗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

23、正缺氧和与心力衰竭等。 (2)缓解期的治疗 略述 8.并发症 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9.预后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发作致肺功能损害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积极治疗可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临床示教与讨论。 2.缓解期处理、本病的预防。五.教学方法 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 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呼吸衰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改变

24、。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 呼吸衰竭是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按血气分析分为I型呼吸衰竭:PaO28 Kpa(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II型呼吸衰竭:PaO2667Kpa(50mmHg)。主要介绍慢性呼吸衰竭。2.病因3.发病机制 (1)肺泡通气不足。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弥散功能减损。 (4)氧耗量增加。4.病理生理(1)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血液系统、细胞代谢和电解质等的影响。(2)二氧化碳潴留对这些生命器官以及酸碱平衡等的影响。5.临床表

25、现 (1)以缺氧为主的临床表现。(2)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6.诊断7.治疗(1)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2)建立通畅的气道和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以及机械呼吸。(3)控制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4)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5)脱水剂、利尿剂和强心剂。(6)肾上腺皮质激素。(7)全身支持治疗。(8)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8.预防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不适当给氧和使用镇静剂,利尿不当等。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五.教学方法1.小讲课。2.示教典型病例,启发思考呼吸衰竭时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和病理生理改变、观察慢性呼吸

26、衰竭病人的临床表现,随访治疗效果。内科学教研室- 81 -循环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学时循环系统疾病总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2121 合 计10循环系统疾病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心血管病的分类、诊断和防治。2.了解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心血管病的预后和研究进展。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 1.心血管病的分类:病因分类、病理解剖分类和病理生理分类。 2.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3.心血管病的诊断: (1)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尿液

27、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传统的器械检查等。着重讲解侵入性检查和非侵入性检查方法。4.心血管病的预后:略述。5.心血管病的防治:(1)病因治疗。(2)解剖病变的治疗。(3)病理生理的治疗。(4)康复治疗。6.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四.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心力衰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衰的基本病因、诱因及病理生理特征。2.掌握心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3.掌握心衰的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 心率的定义,基本病因,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及分级。重点是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和分级。2.慢性心衰(1)临床表现: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2)

28、实验室检查:强调检查的客观性。(3)诊断及鉴别诊断。3.心衰的治疗(1)治疗原则,病因和诱因治疗。(2)利尿剂的应用: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3)扩血管药物的应用:重症心衰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原则、注意事项。(4)强心剂的应用:重点是应用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5)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强调ACEI的重要性、适应证、用药方法。(6)醛固酮拮抗剂及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的进展及用药方法。(7)舒张功能不全。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1.典型病例示教。2.复习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特征。五.教学方法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典型病例学生讨论。2.实习课通过借助心力衰竭典型

29、病例的见习进行。心律失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2.心律失常的分类(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发生机制(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 3.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二)窦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停,窦房传导阻滞及病窦。重点是窦性心律失常的生理性,病窦的临床意义。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重点是房颤、房扑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三)与房室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30、):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重点是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处理原则。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早:强调室早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2.室速:重点是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与室上速的区别、处理方法。 3.尖端扭转型室速:重点是其病因和处理的特殊性。 4.室扑和室颤:重点是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紧急处理。 (五)传导阻滞 1.房室传导阻滞:重点是心电图表现、如何分度。 2.室内传导阻滞:重点是左、右束支阻滞的表现。 (六)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强调药物分类。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心脏电生理 3.复习有关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五.教学方法 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

31、式授课,结合实际心电图等辅助资料以及典型病例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2.实习课典型病例示教、观看VCD录像及参观射频消融手术等方法,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掌握。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2.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3.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和处理。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心脏骤停的定义:指某种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即心室完全停止收缩处于静止状态或心室颤动或由于心电机械分离所发生的临床表现。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和防治的重要性。 2.病因 心脏本身的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 3.病理生理 心、脑、肾等生

32、命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力;对器官和全身的损害;复苏的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和迅速诊断要点。 5.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维护的ABC法,强调于此同时尽早实行脑保护措施。 (1)建立静脉通路和心电监护; (2)复苏第一线药的应用及用药途径; (3)尽早应用冰帽等脑部降温措施; (4)电除颤或复率,起搏器的应用; (5)辅助通气和辅助循环,气管插管和胸部按压; (6)开胸按压的指征和具体实施。 6.心肺脑复苏的有效指标和失败的原因。 7.复苏后处理。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自学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五.教学方法 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典型病例学生讨论。2.实习课

33、通过借助录像中典型病例的见习进行。原发性高血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2.熟悉高血压病类型、危险分层、并发症和高血压急症的诊疗特点。 3.了解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与发展规律。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WHO/ISH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2.病因和流行病学 高血压在国内的发病情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发病机制 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心排的量及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高血压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枢神经与交感神经系统;血管

34、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之间的关系。 4.病理 全身小动脉病变和中、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发生继发性改变。 5.临床表现和危险分层 (1)一般表现。 (2)并发症:心、脑、肾、眼底及血管病。 (3)危险度的分层:根据血压轻、中、重度,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作出危险分层的评估。 6.临床类型 (1)高血压急症: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 (2)老年人高血压。 7.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血生化(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肌酐、钾),ECG,胸片,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做尿微量蛋白,同位素肾图,糖耐量,胰岛素测定或动态血压。 8.诊断和鉴别诊断 首先确

35、定有无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高血压及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等临床特征。 9.治疗 (1)治疗目标与策略。 (2)非药物治疗:限钠、减轻体重,适当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戒烟酒和减轻精神压力,心理平衡等。 (3)降压药物:简要介绍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六种。 (4)药物治疗原则和合理联合应用。 (5)高血压急诊的治疗。 10.预防和社区防治。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复习降压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五.教学方法 1

36、.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典型病例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2.实习课通过典型病例的见习,加强对高血压分期、临床类型、并发症及治疗原则的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掌握各种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1学时) 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情况 强调四大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病趋势。 3.发病机制 概述三大学说。 4.分期及分类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7.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强调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和调脂治疗。 (二)冠心病概述(6分钟) 强调

37、分型。 (三)心绞痛(1学时) 重点是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 l.定义。 2.发病机制 阐明供氧与耗氧不平衡的机理。 3.病理解剖和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绞痛的特征。 4.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 强调冠脉造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心绞痛分型 强调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 6.治疗 重点是治疗原则(硝酸类药物,B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凝剂、调脂治疗)。 7.血运重建方法 搭桥及PIC。 (五).心肌梗塞(1.5学时) 重点是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l.定义及流行病学情况。 2.病因及发病机理 特别应强调管腔内血栓形成的机制。 3.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梗的症状。 5

38、.ECG、ECG的特征性表现、动态变化。 6.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 主要是酶学及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 7.鉴别诊断。 8.并发症。 9.治疗 强调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调脂及介入治疗。 (六).无症状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6分钟)。 (七).WHO缺血性冠心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8分钟)。四.教学方法 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典型病例学生讨论。 2.实习课通过借助冠心病实习课典型病例的见习进行。消化系统疾病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学时消化系统疾病总论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111122 合 计8消化系统疾病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

39、悉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和防治原则。2.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1.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2.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1)病史和症状诊;(2)体格检查;(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化验检查;b.内镜检查;c.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X线检查,CT和MRI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PET检查等;(4)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 (5)脏器功能试验; 3.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五.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消化性溃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改变。2.熟悉病因和发病机理及并发症。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1

40、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发病率。2.病因和发病机制(1)基本发病原理: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所致。(2)防御-修复因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3)侵袭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主要是Hp),胆盐、乙醇、药物和其它有害物质。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后者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加。重点讲述幽门螺杆菌(Hp)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病理 简介好发部位、数目、大小,溃疡的病理解剖及恶变。 4.临床表现 重点讲述。 (1)

4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症状的规律性,GU与DU在上腹痛节律性表现的不同点。 (2)不典型表现:可无自觉症状或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3)特殊类型溃疡:无症状性溃疡,老年人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着重介绍其定义及临床特点。 (4)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主要介绍并发出血及癌变时的临床特点。穿孔、幽门梗阻简单提一下。 5.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对溃疡部位、大小、良恶性,有无Hp感染等有确诊价值。 (2)X线钡餐检查:直接、间接征象及该方法的优缺点。 (3)Hp检测:分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现有几种检测方法的简单原理,检测的优缺点及临床和科研的判断

42、标准。 (4)简单介绍胃液分析、粪便隐血、血清促胃液素测定检测的价值。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是诊断的重要线索,确诊需胃镜检查和活检、X线钡餐有龛影。 (2)鉴别:应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泌素瘤、胃癌鉴别。简介鉴别要点。 7.治疗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定时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2)药物治疗:根除Hp(根除原则,方案,复查)。抑制胃酸,主要介绍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阻滞剂。 (3)复发的防治:去除危险因素,根除Hp,维持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 (5)手术治疗:适应证。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示教:典型病史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合并大出血和幽门不全梗阻的病例。 2.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